金宏
摘 要:共享经济创造性地使个人所有物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兴民宿迎来了飞速发展。由于该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治安管理不到位,行业本身及治安监管过程中仍存在着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矛盾纠纷、管理制度混乱、实名登记落实难等风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基于该现状,公安机关应在借鉴境外新兴民宿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协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建设、落实实名制度、创新分类管理、设置专项专管、加大惩治力度、引导行业规范,做好新兴民宿治安风险管控,保证行业健康、安全发展。
关键词:新兴民宿业 共享经济 治安风险 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073-02
一、新兴民宿业的产生背景及现状
(一)新兴民宿业的产生背景
1.共享经济的时代背景。共享经济是一种通过转移物件使用权来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获得相应收益的新型经济模式,把一些可以共享的个人数据、知识、技能、闲置项目或其他资源放在实际平台或互联网平台上,消费者获得信息后可以自愿选择与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提供商进行交换,出借或租赁等交易。在价格低于或等同于传统酒店或宾馆的条件下,游客出行往往选择更舒适便捷的新兴民宿。
2.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的热度也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国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旅行过程中的服务体验、优质资源与多元内容逐渐成为游客出行最为关心的问题,新兴民宿业也就越来越受欢迎。
(二)新兴民宿业的发展特点及现状
1.数量大、交易规模增长快。不同于传统旅馆业,新兴民宿具有经营规模小型化、经营场所分散化、经营内容多元化、参与方式生活化等特点,游客可以根据旅行人数、出入时间、装潢喜好等个性化需求来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房屋。根据《2017年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研究报告》(互联网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发布)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短租市场的交易规模仅为42.6亿元,到了2016年就高达87.8亿元,为上年的206.1%;2017年在线短租市场的交易规模可能再攀新高,预估将达到125.2亿元。
2.性价比高,地区发展差距大。一是在价位方面,新兴民宿的价格远远低于星级酒店,却能带来不亚于星级酒店的住宿体验;二是新兴民宿可以作为游客与当地房东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三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新兴民宿的入住要求往往由房主与租客协商制定,相比较传统旅馆业更加轻松自在,服务形式高度自助化。
3.管控难度大,治安风险高。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新兴民宿的数量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然而目前国内各地没有对民宿的明确定义与条件设置,这使得新兴民宿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良莠不齐、真假混乱的现象,为公安机关治安风险的管控工作带来困难。大部分新兴民宿业的经营者不能取得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当与租客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同时维权客体不清、配套的法律规范不明也使得普通的民事纠纷极易发展为治安案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新兴民宿业治安风险分析
(一)消防安全风险
新兴民宿业在我国发展飞快,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新兴民宿从业者盲目地被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将个人房屋进行改造来进行民宿运营,临时快速改造的房屋多有消防隐患。
(二)人身、财产安全风险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新兴民宿通过线上平台,为陌生人创造了共处同一屋檐下的机会。此种住宿模式在增加人们之间交流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安全之路不是单行道,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租客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问题,房东财产利益与房屋安全问题也急需有效保障。新兴民宿的经营形式势必要使房主与租客在同一住宅内共存共享,屋内信息、财产等资源大量暴露,极易引发租客贪占型的盗窃甚至抢劫行为。有些新兴民宿业房主以男女混住的噱头吸引眼球,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更容易导致猥亵、抢劫甚至强奸等违法犯罪问题。
(三)藏匿违法犯罪风险
由于新兴民宿业的交易过程完全依靠互联网平台,这为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极高的治安风险。房屋经营者没有机会与租客面对面地接触,自然无法从外貌特征、租住人数、行为举止、口音等方面对租客进行第一感知,这种存在于租赁关系中的完全陌生极其容易藏匿违法犯罪。
(四)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治安风险
由于新兴民宿业监管的立法缺失、主体缺失,相应的违法经营惩罚机制仍不健全,长期存在的民事纠纷或矛盾容易升级成为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民宿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商业交易形式,在与现实生活接轨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和谐现象,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民事纠纷以物件损坏赔偿纠纷、退付款纠纷、个人信息泄露纠纷以及与周围邻居之间发生的纠纷最为典型,无形之中为公安机关的治安管控增添极大的压力。
三、新兴民宿业治安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概念定位不清晰,法律法规不完善
新兴民宿与旅馆酒店和出租房屋在功能上的类似性使究竟如何划分新兴民宿业的行业类型,如何将行业定性成为难题,国内目前还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件。在民宿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面临如何确定第一负责的相关部门,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处理的窘境。
概念定位不清晰,导致管理主体的模糊,增加了对于新兴民宿治安风险管控的难度;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则进一步使治安管理陷入无据可依的尴尬境地。
(二)管理制度混乱,治安监管不足
仍处于启蒙阶段的我国新兴民宿业最大的问题是针对性的概念定义与管理制度缺失,模糊的定位与混乱的管理让其发展停滞不前,乱象丛生。如居民住宅改为民宿,其食住卫生安全、消防设施设置等问题都需要专项专管,但没有官方的管理制度规范便易出现责任部门相互推诿,管理滞后等问题,同时我国新兴民宿业经营许可审批以及备案工作距离全方位监管仍有差距。
(三)实名登记难落实,违法犯罪易滋生
入住时,网络平台只提供游客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经营者无从获得入住者有效的身份证明和人数。部分经营者在为游客办理入住时,只确定网上预订订单,不进行身份核查。犯罪人员甚至恐怖分子很有可能在此藏身,给公安情报工作造成障碍,危害社会稳定。
(四)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管理信息水平落后
新兴民宿概念定位的模糊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这个飞速发展的行业目前正游走在治安管理的灰色地带,加以公安机关对新兴民宿申请与租用合法化方面的宣传少之又少,使得经营者与租客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主动接受监管、合法经营的意识。
四、新兴民宿业治安风险管控的具体路径
(一)政府角度
1.出台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新兴民宿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诸多纠纷与安全隐患也一并暴露。政府要将民宿业正式纳入到公安机关监管之中,必须制定新兴民宿相关的法律规范,并及时根据现实情况对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二是建立健全其他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民宿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民宿经营者定期地进行消防安全的自我检查,加大对民宿消防安全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提高租住双方的消防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物品保管和客房安全制度,明确贵重物品的保管责任与客房安保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与记录;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和协查报告制度,定期组织新兴民宿经营者进行法律、法规和民宿业治安管控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重点做好民宿住宿实名登记与违法犯罪的通报协查等内容的宣传工作。
2.扩大宣传力度,创新分类管理。总结英国民宿业的治安管理,新兴民宿的宣传是尤为重要的,使群众更加直观了解民宿的运营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既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对民宿业的高效发展起到有效督导。宣传工作需要结合当代的新型传播媒体,使用社交媒体或共享网络平台等,增加民众安全意识,并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交易双方的矛盾纠纷;简化并准确登记手续,引导房屋与人员实名制登记。
同时,创新分类管理,以不同的标准设置准入门槛与管理规范。我们可以借鉴英国民宿管理经验,将民宿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经营和管理制度,使更多规范民宿享受更好的福利政策,让原本无证的民宿通过改造能够达到最低等级并取得经营许可,让高标准高质量的民宿能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二)公安机关角度
1.建立信息录入网络,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公安机关首先应加大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政策与实名制的重要性,引导新兴民宿经营者自觉地协助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共同形成入住必登记、登记必真实的行业规范;再次,应协助房主安装身份信息登记设备,接入公安联网信息系统,建立警民快速联动机制,对存疑人员做出快速反应,最大化发挥实名信息制度的优势;最后,公安机关应加强监督,不仅要做到反馈信息百分百核查,更要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新兴民宿进行不定期抽查,同时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制度规范引领行业规范,将民宿实名登记制度落实到底。
2.加大惩罚力度,建立考核机制。新兴民宿的实名登记制度难以落实,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重法重罚的手段打开新兴民宿管理困境的缺口。对于不要求租客进行实名登记便允许入住的经营者,公安机关在核实后可以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吊销执照、停业整改或罚款等处罚;对于明知租客在住所内进行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违法活动而不加以制止或上报的经营者,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构建民宿业信息网络,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在管控新兴民宿治安风险的探索中,工作重点是在线短租平台与房东的信息互通,以现代社会科技资源力量撬动法律杠杆,构建全方位的民宿信息网络及信用体系。通过平台及房东的协助,来确认短租房客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督导平台将租住双方的照片、身份证、手机、银行卡等信息与平台绑定,成为验证依据。
4.组建行业协会,实现合作共赢。英国的民宿协会管理经验比较先进,我国不妨借鉴英国的经验,通过市场经济的调控和法律法规的引导,承认行业协会为民宿业发展提供保障的积极作用。虽存在竞争关系的新兴民宿业主之间更需建立合作,达到共赢,新兴民宿行业协会的组织是该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各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行业准则,督导规范线下短租,形成健康规范的行业环境,确保良性竞争。另外,通过协会的组织引导,取得统一的发声,为短租行业获取发言权和政府部门支持,促进其健康蓬勃发展。
(三)用户角度
1.自觉做好信息实名登记。房屋经营者应做到以身份证、房产证、完备的经营许可手续与消防、卫生达标证明进行房源注册,并要求每一位入住的租客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与入住人数并实时更新信息,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相应基层派出所;租客应积极配合房东完成入住登记,做到不隐瞒、不逾期、不忽视,共同维护新兴民宿业实名登记的行业规范。
2.提高规范应用意识。在使用线上平台经营或寻找房屋的过程中,应提高规范应用意识,体现个人良好素质。作为经营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对房屋进行描述与介绍,不得以恶意刷单、夸大现实情况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作为租客应发挥主人翁精神,以将心比心的态度爱护使用房内各项设施,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行业氛围。
五、结论
新兴民宿的发展无论是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角度,还是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安机关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新兴民宿业的治安风险管控。笔者从新兴民宿与治安风险的概念与出发,在阐述新兴民宿业的产生背景及现状后整理概括了行业中存在的治安风险,并分析了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而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与用户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建议。然而,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社会阅历尚浅,文章中仍存在许多不足。总之,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新兴民宿治安风险管控的研究,促进新兴民宿业向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分享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 王楠,杨丰泽.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治安管控途径探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8(5):50-58.
[3] 卫兰兰.民宿业治安风险评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8(4):50-53.
[4] 陈冲.民宿业的治安管理对策[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25-3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