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以《新闻1+1》为例

known 发布于 2025-06-30 阅读(347)

杨陈杰 宋方芳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一、新闻评论类节目定义

关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定义,国内学术界一直处于讨论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周超(2019)认为:以某一则或某一类型新闻为素材,围绕新闻的背景、社会影响或综合效益进行评论,挖掘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价值的节目统称为新闻评论类节目。董光强(2019)则认为: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综合评论,它的任务不仅仅为报道新闻事实,还有分析提炼、阐明新闻事件态度、社会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等。李谦(2018)指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要分为新闻事件报道和评论两方面内容,其中新闻事件报道是基于客观新闻事实的一般性报道,意在让受众感知新闻事件的真相,而评论则是围绕新闻事件所做的深度分析。本文认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应是以电视或网络等媒体为载体,采用图像、音频或文字作为传播手段,对符合新闻标准的事实或事件进行报道、分析、挖掘和评论的节目形式。

二、《新闻1+1》主持人语言技巧(一)善用辞藻即兴点评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于2008年3月24日首播,每集长度为25 分钟,目前由白岩松和董倩担任主持人。该节目每期从时事政策、突发事件、民生焦点等选题中选取热门话题展开评论分析,采用“1+1”即1 名主持人联合1 名新闻评论员的双人谈话评论模式,还原新闻全貌,挖掘事件真相,力求给予受众最质朴和最具深度价值的新闻。两位主持《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皆为央视名嘴,该档节目的一大特点便是在直播中会经常性地插播即时新闻,这对主持人的即兴点评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考验,因此善用辞藻进行即兴点评便成为了《新闻1+1》主持人必备的语言技能。以2018年5月24日的节目《法律,如何维护英烈尊严》为例,节目进行到6 分10 秒时,主持人白岩松临时插播了一条有关都布吉纳法索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的新闻,在照稿播读完后,白岩松即兴点评:“如果要对这则新闻进行一句话简单评论,我想说的是台湾有些执政者应更好的去面对九二共识”,之后他又将插播二字融入到之前的新闻事件中,用简单、快捷却最具力量的辞藻即兴点评了插播新闻的内涵,为受众留下了反思的空间。

(二)融声音画面一体点播

为提升节目的观赏效果,新闻评论类节目在直播时,必须有画面和音频作为效果支撑,以达到“耳听和眼见皆为实”的传播效果。对于主持人来说,如何用语言技巧去诠释这些与新闻有关的画面和音频,并与现场嘉宾进行互动,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巧。在《新闻1+1》节目直播的过程中,主持人经常性地将与新闻有关的画面和声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运用自己熟练的语言技巧诠释出新闻的真谛,例如:2018年4月25日的节目《“刷脸”执法,治得了“闯红灯”吗?》,主持人董倩结合深圳某十字路口电子屏上呈现的闯红灯路人脸部信息点评道:“在深圳接头运用的这种刷脸执法技术,这两天又升级了,那幺它到底能不能整治非法闯红灯现象呢?让我们走进新闻现场”。当董倩介绍这则新闻内容时,电视镜头视频配合主持人的点评呈现出深圳某十字路口的画面,这种声画结合的形式使主持人点评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具体,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节目信息的传播效力。

(三)引入聊天方式表达

聊天是一种亲切的口语交流形式,在新闻评论类节目直播中,倘若主持人能够采用聊天的形式与现场嘉宾或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交流,自然能够有效地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体现出节目的亲切感。具体的聊天直播形式亦可以多元化,采用幽默感的语言、审美感的语言,亦或实用网络用语、方言等语言表达形式,都能够体现出聊天给予新闻评论节目的价值。例如:《新闻1+1》2018年5月22日《深圳,四十年的蜕变!》直播中,主持人董倩与现场嘉宾围绕深圳人口平均年龄进行交流时,没有引导嘉宾用官方统计学数字向受众解释,也没有罗列大量生硬的数据,而是引入了北京方言“掐尖儿”描述深圳现阶段人才流动与过去几十年的差异,这种接地气式的方言聊天形式,无形中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她用自己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完美地展示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评论、传播和服务三者之间的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关系到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传播质量,各级电视台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应在平时的播出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掌握好语言规范,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争做一名语言智慧表达型主持人。

标签:  新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