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采编工作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6-30 阅读(225)

高淑敏 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 邵伟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

气象新闻可为公众生产生活、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属于服务性新闻,气象新闻采编就是要将短期或长期天气趋势告知公众,以利于受众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因此气象新闻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要求具体、真实,然而天气复杂多变,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频现,对于突发性天气情况的新闻采编,受现场条件限制,工作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笔者总结出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采编工作实践经验和技巧,为日常工作提供参考。

一、新疆区域概况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西北边陲,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复杂,天山从中部穿过,山脉与盆地相间,盆地与高山环抱,沙漠、戈壁、盆地交错,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暴雨、强对流、沙尘暴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二、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采编装备(一)应急拍摄设备

气象新闻采编工作要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因此设备也需要趋向灵活轻便,如针对突发性暴雨、洪水等恶劣性灾害天气报道中,大型机器不利于及时拍摄,而小巧便携式摄像机反而可以抓拍到天气瞬间。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现场往往不具备充电条件,因此需要提前在采编包内配备好锂电池,平时要做好充电准备。应急气象服务通常发生在雨天,所以需要携带麂皮、镜头布及防雨罩等摄像辅助物品。

(二)移动编辑设备

笔记本需安装EDIUS 编辑软件,采用IEEE1394 接口进行AVI 格式视频采集,然后按照MPEG2 格式输出视频,供气象频道使用。计算机配置决定采集视频质量,因此计算机最好采用最新配置。所采集文件采用无压缩AVI 格式,因此要求硬盘容量较大,读取速度也要快。在新闻采编现场,所携带的笔记本需要轻薄、高配置,待机时间长的特点。

三、新闻采编稿编写(一)气象新闻服务性

气象新闻需要具备服务性、贴近性和知识性,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稿,需要适时为受众群体进行必要提醒,体现社会服务价值和功能,因此必须要涉及到农业、交通、通信及环保等社会诸多领域,做气象新闻时需充分考虑气象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打造专家型采编人员

对于气象新闻来说,采编人员要充分掌握与气象相关知识,不断钻研、更新,不说外行话,把简单的气象数据做深入浅出的解读,把天气最新动态用最简单易懂、最形象话传达给读者和观众,给社会公众相关领域专业性指导,尽量做到精辟准确、恰到好处,需要采编工作人员具有扎实气象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最起码支撑。

(三)注重媒体各部门间合作

气象对于民生影响大、范围广,因此要让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新闻报道传播出去,这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合作和参与。如突发性暴雨会对交通、农业、通信、网络等造成重大影响,报道的内容也就涉及社会各行业,这需要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出具有深度、可读性强报道,使天气新闻报道更具有权威性。

四、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新闻内容缺乏深度

新闻内容深度反映出突发性灾害天气对社会的影响,然而部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对问题深度及广度拓展方面都显得较浅薄,主要原因在于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较大,采编工作得不到充分开展,另一方面是采编工作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工作态度懒散、松懈,不愿意为一个新闻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甚至为单纯追求新闻时效性,在采编过程中马虎大意,将人名、时间或地点弄错,采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会导致新闻内容过于浅薄。

(二)抗灾救灾与预防灾害知识普及不到位

突发性灾害天气发生时,新闻报道不应过度集中在灾后报道,同时也要添加灾害预防知识,对全民普及,使全民了解防灾抗灾基本知识,主动加入抵御气象灾害行动中。

(三)预警报道不及时

预警报道是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先行手段,新闻媒体在灾害之初就应该及时警觉,关注并随时报道。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预警报道重要性,使新闻这个媒介作用并没有完全展开自身作用,以至于在此后减灾救灾工作中并没有起到应有助推效果。

五、提高突发性灾害天气新闻采编工作对策(一)重视报道质量,提高采编人员综合素质

要培养新闻敏感的采编工作人员,加强对新闻专业知识学习总结,了解新闻根本属性,对新闻事业抱有极大热情,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写作技巧,要有新闻所持角度、观点及倾向,筛选并挖掘出更深层次新闻线索,从不同角度进行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整体影响力提高气象专业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才能采编更加完善符合民众需求的新闻报道。同时采编工作人员还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勇于冲在最前线,以自己实际行动发掘出及时有效新闻报道。

(二)重视气象科普知识普及,防患于未然

新疆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域,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向民众展示防灾减灾方法,加强民众抵御气象灾害能力,使民众掌握必要防灾减灾技能,等到突发性灾害天气出现时,能主动抵御灾害。

标签:  气象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