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柑橘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江西省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产量可观,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柑橘在生长过程中常年遭受病虫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产业发展。为指导江西省柑橘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益,基于江西省柑橘种植概况分析江西省柑橘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防治技术。
关键词 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S436.6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8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北纬24°29′~30°04′、东经113°34′~118°28′,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年均气温16.3~25.0 ℃,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1 341~1 943 mm,雨热同期,气候条件适宜柑橘生长。近年来,江西省柑橘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已发展成为全国“赣南-湘南-桂北优质脐橙带”的核心区,形成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优势产业集群。然而,在柑橘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威胁。针对江西省柑橘病虫害实施精准综合防治十分必要,对于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益,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江西省柑橘种植概况
江西省是我国传统的柑橘优势产区,柑橘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江西省柑橘种植面积达33.67万hm2,年均产量41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主要品种包括赣南脐橙、新余蜜桔、井冈蜜柚,其中赣南脐橙远近闻名,品质上乘。主要种植区域为宜春市、萍乡市、南昌市等地。宜春市和萍乡市以甜橙、脐橙、柚为主导品种,南昌市则以脐橙和甜橙为主导品种。江西省不但柑橘品种齐全,而且产品品质稳定、市场需求旺盛。柑橘已成为该省的农业支柱产业,在果蔬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气候条件和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柑橘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面积广泛,损失严重。主要病虫害包括柑橘黄龙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红蜘蛛、柑橘潜叶蛾、粉虱等,年发生面积93.33万hm2次左右,急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治理。
2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2.1 主要病害
2.1.1 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由亚洲韧皮杆菌侵染引起,主要通过柑橘木虱传播。该病对柑橘植株的根系、枝干、叶片及果实都会造成严重危害。在根系感染初期,会影响须根和支根,导致根系腐烂和吸收功能下降,表现为叶片逐渐黄化、果实发育不良[1]。随着病情加重,根系受损越来越严重,地上部分也会出现明显病症,如新梢枯死、树冠萎缩。在地上部位,病症首先出现在嫩梢和嫩叶,呈现“黄梢”症状,从树冠顶部开始逐步扩展。继而新梢叶片黄化,老叶则从叶脉开始出现黄斑并失去光泽,严重时植株整体矮化、衰弱。果实受害后,着色不均、品质下降,通常颜色暗淡、大小不均匀,果皮发硬。由于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供给,产量也会大幅降低。在江西省,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病,8—9月最严重。
2.1.2 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俗称爆皮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花、果实、果梗及苗木,常造成叶枯、梢枯、落花、落果及果实腐烂。叶片感染初期出现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导致大面积叶片枯死、落叶。枝梢感染分慢性型和急性型,前者由梢顶向下枯死,后者由中部开始迅速蔓延。花果受害则会导致落花或果实腐烂变形。在江西省,5—10月为该病害高发期,雨季多发。通风良好的园区发病较轻,树势衰弱、排灌不良的园区发病重。该病害危害巨大,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树死毁园,对柑橘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2.1.3 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是由地毯黄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造成落叶、落果、树势衰弱,苗木生长受阻甚至整株枯死。叶片感染初期出现黄色或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灰褐色隆起病斑,中央凹陷开裂呈火山口状,周围有暗褐色油腻状圆圈和黄晕。枝梢上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开裂突起,外围有暗褐色油腻状圆圈。果实和萼片上也会形成类似病斑[2]。柑橘溃疡病发病与温湿度密切相关,25~30 ℃和潮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通过雨溅、昆虫传播,病菌在病斑和枯梢上越冬。果园产量一般损失10%~20%,重则超过30%。不同柑橘品种对其抗性差异明显,如甜橙和柚较为敏感,普遍容易感病。
2.2 主要虫害
2.2.1 柑橘红蜘蛛
柑橘红蜘蛛属于蜱螨目、叶螨科,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刺吸汁液,导致叶片褪绿呈灰白色,影响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嫩梢枯死,植株长势减弱。果实受害后,果皮灰白色、酸涩无味,外观和品质大幅下降,果蒂受害甚至落果。红蜘蛛在江西省一年可发生12~18代,世代重叠,常以卵或成螨形式在叶背和树体裂隙内越冬。翌年4—6月和9—11月形成2个发生高峰。
2.2.2 柑橘潜叶蛾
柑橘潜叶蛾又称橘潜蛾、绘图虫。成虫银白色,前翅具黑纹和黑斑。幼虫体黄绿色或黄色,头部尖细。柑橘潜叶蛾的幼虫为害导致叶片卷曲变硬、提前脱落。严重时嫩梢也会扭曲,影响次年开花结果。幼树和苗木受害更为严重,阻碍植株正常生长。幼果果皮也会留下伤痕。柑橘潜叶蛾在江西省一年可发生12代以上,从6月初的夏梢期开始为害,至10月上旬秋梢老熟仍有为害,8—9月是高峰期。柑橘潜叶蛾为害形成的伤口,还常成为柑橘溃疡病病菌入侵通道,加重了病虫互为媒介的危害。
2.2.3 柑橘粉虱
柑橘粉虱成虫橙黄色,前翅有6个白斑;卵呈新月形;幼虫黑色,体背生有黑刺毛,周围分泌白色蜡质物。该虫主要为害叶片,密集在叶背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形成黄斑,影响光合作用。为害严重时树势衰弱,开花少,着果率低,产量和品质下降。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若虫在叶背越冬。3—4月为越冬虫口羽化盛期,5—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各代1~2龄若虫高峰,是防治关键期。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选用健壮苗木
在选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如十月橘、甜橙和赣南脐橙等。这些品种在面对柑橘黄龙病时表现出较好的抗性或耐受性,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风险。在选苗时,除了选择抗性品种,还应注意选用没有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母株或苗木进行繁育。此外,加强育苗管理,提高嫁接位置,采用浅栽种植方式,有助于提升植株的抗病性[3]。
3.1.2 合理施肥
在江西省,春季可施用高氮中磷中钾型复合肥,每667 m2用量15~45 kg,视产量水平而定。秋肥不足园每667 hm2可追施200~400 kg优质有机肥,缺锌硼园每667 m2可施硫酸锌1.0~1.5 kg、硼砂0.5~1.0 kg。采用条沟回填或机械开沟覆土施肥,深度15~25 cm。夏季膨大期选用高氮高钾型复合肥,每667 m2可施20~55 kg,分次条施或穴施,深10~20 cm。缺镁园每667 m2可追施硫酸镁20~30 kg,缺钙园可喷施0.3%钙肥2~3次。及时合理施肥有助于提升植株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3.1.3 深耕翻土
深耕翻土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一般在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较低期间实施,深度控制在20~30 cm。翻耕时要注意不伤及根系,可采用旋耕机进行。同时,彻底翻埋树冠滴漏线以内的枯枝落叶等残体,消灭潜伏其中的病虫虫卵和孢子等,切断病虫害的循环传播链。对于老龄柑橘园,3~5年进行一次深翻换土,每667 m2施入200~300 kg优质腐熟有机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植株抗性。
3.1.4 冬季清园
在江西省,采果后至翌年1月,要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同时,喷施石硫合剂或优质矿物油100~150倍液,确保树干、枝条、叶片全面覆盖。此外,对主干进行刷白,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彻底清园并配合药剂防治,为来年生长期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
3.2 物理防治技术
3.2.1 套袋保护
江西省一般在7月中下旬、当柑橘果实进入快速膨大期时进行套袋作业。套袋能有效防止吸果夜蛾、螨类、黑刺粉虱等害虫为害果实,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套袋前可喷施1%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1次,预防病虫害。使用无纺布或纸袋套于幼果上,袋口扎紧固定。采收前7 d左右,逐一揭开袋口,暴露果实使其着色均匀。
3.2.2 诱捕器诱杀
可将性引诱剂装入诱捕器,每隔10~20 m横挂一个,高度控制在60 cm左右,以防治虫害。诱捕器内的引诱剂需要每30 d更换一次,可有效诱杀柑橘大实蝇等害虫成虫,减少其种群数量。每1.33~2.00 hm2
安装1盏杀虫灯,以诱杀蛾类等害虫。此外,在柑橘园中可布设高频黑光灯、防虫板等物理诱杀装置。高频黑光灯由紫外线灯管、高压网罩和袋囊组成,利用害虫趋光性将其诱杀。制作糖醋液作为食诱剂诱杀害虫,可按红糖、醋、酒糟、敌百虫、水的体积比为1∶4∶1∶1∶10配制,每667 m2园区放置5盆,每7 d换液一次。也可以将西瓜、红薯等浸泡1%敌百虫药液后,每667 m2布设5~10堆,2~3 d更换一次[4]。多种物理诱杀装置相结合,并定期维护和更换诱杀剂,能有效降低柑橘园区害虫种群密度。
3.3 生物防治技术
江西省可在每年春秋两季在园区释放捕食螨,每株树施放1~2袋,挂于树冠内侧的主枝分叉处,可有效降低红蜘蛛等螨类害虫基数。施放前15~20 d进行一次全面清园,压低害螨密度。操作时,将捕食螨包装袋顶部剪开一个倒三角形口,以防雨水倒流,然后将剪口挂在树冠内基部的第一分叉处。释放时避免阳光直晒、雨淋,不可挤压袋体。释放前后7 d内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必要时可喷施矿物油或苦参碱、藜芦根茎提取物等植物源农药。
3.4 化学防治技术
在江西省柑橘综合防治体系中,化学防治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针对主要病虫害,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科学合理防治。针对柑橘黄龙病,主要防治柑橘木虱,可使用2.5%联苯菊酯水乳剂
1 500~2 000倍液,在春梢期喷雾树冠,7~10 d喷施一次,连续3~4次。果实膨大后,每15~20 d喷施一次。柑橘炭疽病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中后期喷施45%咪鲜胺水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7~10 d喷施一次,连喷2~3次[5]。针对柑橘溃疡病,在树冠萌发期可喷施50%多菌灵水剂1 000倍液预防。发病时,喷施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10 d喷施一次,连续2~3次。针对红蜘蛛,可使用5%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15 d喷施一次,持续1~2次。针对柑橘潜叶蛾,可喷施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7~10 d喷施一次,连喷3~4次。针对粉虱,可施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施药时注意均匀喷雾,确保树冠内外全面覆盖。遵守药物使用说明,控制农药用量。并合理轮换施用不同类型药剂,避免产生抗性。同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发挥综合防治的协同增效作用,实现柑橘园病虫害的高效防控。
4 结语
江西省柑橘病虫害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冬季清园、套袋保护等农业防治;合理布设诱捕器、粘虫板等物理装置;释放捕食螨及应用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手段;对主要病虫害补充使用适量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各项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多手段、立体式的综合防控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确保柑橘品质安全,促进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陈毓民,何小建,等.柑桔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2024,41(9):79-81.
[2] 姚军.柑桔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果业信息,2024,41(8):66-67.
[3] 孟超杰,杨明智,周义勇.柑桔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6):118-119.
[4] 郑丽真.浅谈柑桔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1):8-9.
[5] 梁远彬.广西绿色柑桔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7):80-8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