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湖南省东安县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稻鱼共生、稻虾轮作等多种成熟养殖模式,成为湖南省重要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提高东安县稻、鱼的产量和品质,优化稻田生态系统,从稻田改造、水质管理、饵料投喂和病害防控等方面详细阐述稻田养鱼的关键技术要点,同时针对这些技术要点提出技术创新方向,包括本土化鱼种培育、生态饵料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及新型病害防控技术开发与生态平衡调控。
关键词 生态养殖;稻鱼共生;湖南省东安县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45
稻田生态养鱼作为一种集约化、生态化的农业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东安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优势,在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实践和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笔者通过全面深入探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推动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在更广阔的区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概述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市西北边缘、湘江上游,总面积2 204.441 km2。根据东安县政府公开数据,2023年东安县常住人口47.63万人,户籍总人口62.04万人。东安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水量1 180~1 490 mm,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发展稻田生态养鱼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属湘江和资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45条,水资源丰富。2023年东安县统计数据显示,该县耕地面积43 016.68 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28 016.68 hm2[1]。近年来,东安县积极推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2023年,东安县地区生产总值233.00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 158万元,同比增长3.9%;水产品产量2.58万t,同比增长4.9%,反映出稻田生态养鱼对当地农业经济的积极贡献[1]。
2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现状
2.1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发展历程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东安县农业农村局的历史资料,1992年县政府首次引入稻田养鱼试点项目,在白牙市镇选取6.67 hm2稻田进行示范。1995年在初步取得成功后,东安县农业部门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2000—2010年是快速发展期,稻田养鱼面积从最初的66.67 hm2扩大到1 333.33 hm2。2011年,东安县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县”。2015年,东安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稻田生态养鱼的实施意见》,为农户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规模化发展。2018年,东安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2020年,东安县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部分养殖区的自动化操作。
2.2 主要养殖模式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多种成熟的养殖模式。根据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资料,主要包括5种模式。1)稻鱼共生模式。在常规稻田中挖设鱼沟和鱼坑,占稻田面积的15%~20%,主要养殖鲤鱼、鲫鱼等。2)稻虾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再生稻,稻收后引水养殖小龙虾,次年春季放水种稻。3)稻鳖共生模式。在稻田周围挖设环状沟,约占稻田面积的30%,主要养殖中华鳖。4)稻蟹立体种养模式。在稻田中搭建竹架,上层种植蔬菜,下层稻田养殖河蟹。5)稻鱼鸭共生模式。在稻田中同时养鱼和放养鸭子,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2.3 技术应用现况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应用现况呈现多元化和高效化特征。根据东安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的技术推广报告,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5种。1)稻田改造技术。采用“三沟一池”模式,即挖设进(排)水沟、养鱼沟和鱼池,占稻田面积的15%~20%,提高鱼类生存环境质量。2)水质调控技术。使用生物酶和有益菌群维持水质平衡,减少化学品使用。3)病害防控技术。推广“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采用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4)饲料投喂技术。应用自动投饵系统,根据鱼类生长周期调整饲料配方。5)智能化管理技术。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水质、温度等参数,实现精准化管理。
2.4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制约因素。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农户对稻田养鱼的认识不足,接受度较低。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养殖技术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稻田未能满足养鱼的水利条件要求。此外,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稻田改造和鱼种投放。同时,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影响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影响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增加了养殖风险。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制约了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的进一步发展,急需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要点
3.1 稻田改造
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中,稻田改造是关键环节。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进行改造。改造时需要加固和加高田埂,通常加高为30~40 cm、宽度约50 cm,以防止鱼类逃逸和便于田间管理。在稻田四周挖设环状沟,宽1.0~1.5 m、深0.6~0.8 m,占稻田面积的10%~15%,作为鱼类栖息和避难场所。田中开挖纵横沟,形成“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鱼沟网络,便于鱼类活动[2]。在进水口处设置滤网,防止外来鱼类进入和养殖鱼类逃逸。出水口安装溢水管和鱼筛,在控制水位的同时防止鱼类流失。为便于施肥施药,可在田间设置若干个高出水面的秧田或晒田。在稻田一角开挖蓄水池,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5%,深1.0~1.5 m,用于调节水量和暂养鱼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简易防鸟网等设施。
3.2 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确保稻鱼共生系统健康运行的核心要素。注重水源选择,优先使用清洁的河流、水库或地下水,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水源。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保持pH值在6.5~8.5,溶解氧含量不低于3 mg·L-1。在高温季节可采用增氧设备提高溶解氧含量。注重水体循环,定期排水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可采用生态调控方法,如投放沉水植物或悬浮植物,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或可实施水质改良,可使用生石灰、沸石等调节水质。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注意防止周围农田的农药化肥流入养鱼稻田。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选择低毒、易降解的品种,并留足安全间隔期[3]。合理控制水位,一般保持在15~20 cm,根据稻鱼生长需求适时调整。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通过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手段构建良性的水质生态系统,为稻、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稻、鱼产量和品质,实现稻田生态养鱼可持续发展。
3.3 饵料投喂
饵料投喂是提高鱼产量的关键环节。根据养殖鱼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饵料,常用的有浮性颗粒饲料、沉性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调整投喂量,一般为鱼体质量的3%~5%。采用定时定点投喂法,通常每天投喂2~3次,早晚各1次,避免正午高温时候投喂。投喂位置选在水深适中、水质良好的区域,可设置固定的投饵台[4]。注意控制投喂量,以30 min内食完为宜,防止过量投喂造成水质污染。结合天气变化调整投喂策略,阴雨天适当减少投喂量。定期观察鱼类的采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
3.4 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选择健康鱼苗,放养前进行药浴消毒。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适时调水,保持适宜的溶氧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引发应激。注重饲料品质,投喂新鲜、营养均衡的饵料,提高鱼类抗病能力。定期使用生石灰、茶籽饼等进行水体消毒。发现病鱼及时隔离处理,防止疾病扩散。对常见病害如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优先选用中草药制剂,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注意用药安全,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死亡和病弱鱼。
4 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创新方向
4.1 本土化鱼种培育
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创新中,本土化鱼种培育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对当地原生鱼种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筛选出适合稻田生态养殖的优质品种,如本土鲫鱼、鲤鱼等。建立本土鱼种繁育基地,采用选择性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高的新品系[5]。引入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组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加快育种进程。开展本土鱼种生长特性、营养需求和环境适应性研究,制订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和利用本土优良鱼种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育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4.2 生态饵料开发
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创新中,生态饵料开发成为重要方向。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副产品,如稻糠、玉米秸秆等,利用发酵技术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开发以东安县本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饵料配方,如利用空心莲子草等水生植物制作蛋白饲料。引入益生菌技术,培育有益微生物,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和鱼类免疫力。研发缓释型生态饵料,减少水质污染[6]。探索昆虫蛋白的应用,如利用黑水虻、蟋蟀等作为蛋白源,降低对鱼粉的依赖。开发功能性添加剂,如中草药提取物,增强鱼类抗病能力。建立饵料品质评价体系,确保饵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3 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
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创新中,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成为新亮点。建立覆盖全县的物联网监测平台,通过安装水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稻田水质、鱼类活动等关键指标。开发智能手机APP,使农户可随时查看养殖情况,接收预警信息。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稻田生态系统模型,预测病害发生风险,优化养殖方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视觉识别鱼类生长状态,自动调整投饵量。开发智能投饵系统,根据环境参数和鱼类生长需求,自动控制投饵时间和数量。引入无人机技术,实现稻田巡查、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自动化。开发智能水循环系统,根据水质状况自动调节换水频率。
4.4 病害防控新技术开发与生态平衡调控
在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创新中,可加强病害防控新技术开发和生态平衡调控措施实施。1)开发生物疫苗,如口服疫苗和浸浴疫苗,提高鱼类免疫力。引入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应用纳米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建立病原快速检测系统,实现早期诊断和精准用药。开发生物防控技术,如利用益生菌抑制病原菌。引入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药品使用。建立病害预警模型,结合气象数据预测疾病暴发。2)在生态平衡调控方面,开发微生态制剂,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引入复合种养模式,如稻鱼虾蟹共生,增强系统稳定性。应用生物净化技术,如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开发生态环保型饲料,减少排泄物污染。
5 结语
湖南省东安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农业创新的巨大潜力。从最初的试点项目到如今的多元化养殖模式,东安县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通过稻田改造、水质管理、科学投喂和病害防控等技术要点的系统应用,东安县成功实现稻鱼共生的良性循环。然而,面对观念、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多重挑战,东安县仍需要不断创新。未来,本土化鱼种培育、生态饵料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及新型病害防控技术将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东安县统计局.东安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4-29)[2024-12-01].https://tjj.yzcity.gov.cn/tjj/031005/202404/a10ca6fb90244592b7bc13ce5befd0a8.shtml.
[2] 周先文,徐大建,彭英海,等.湘西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模式[J].水产养殖,2022,43(9):43.
[3] 刘许辉,杜希夷,张红禄.桂北高寒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2(8):41-44.
[4] 周先文,彭英海,向先嘉.湘西州稻田生态养鱼管理技术及效益分析[J].科学养鱼,2021(8):18-19.
[5] 宋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要点[J].乡村科技,2021,12(10):69-70.
[6] 覃林芬,阮奇平,杨一松.靖西稻田养鱼历史、现状与发展[J].智慧农业导刊,2021,1(5):39-4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