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发展阶段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众多阻碍,而我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逐步显露并呈现出较强韧性,借此为产业结构优化发掘新的增长动力意义深远。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从实证角度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劳动力流动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部分中介;(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受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据此,文章提出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劳动力资源流动机制;因地制宜培育本土高端需求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力流动;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b)--05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逆全球化不断蔓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发展引擎转换等现实状况,经济可持续发展正接受着诸多挑战。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探究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产业结构优化发掘新的增长动力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课题。本土市场效应假说指出,若在假设收益逐步上升并无法忽略贸易成本存在的经济情况下,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净出口国的将是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国家。从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较大的人口基数、逐渐攀升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是本土市场扩张的内在动力,具有内生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内部市场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呈现出脆弱性和波动性的程度较为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韧性。可见,在新发展格局下,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内在动力。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通过市场需求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当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此背景下,试图探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否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不仅具有补充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经济韧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意义,还具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综观现有文献,学界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展开研究,近几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刘莉君等,2023)、数字普惠金融(高天天等,2021)、新型城镇化(涂建军等,2021)等方面。从市场规模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学者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出发。从需求侧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消费的提质升级(叶胥等,2023)、中间品种类(付建栋等,2023)、投资的规模扩大(赵政楠等,2023)、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宋雯彦等,2021)是市场规模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生产要素的流动(Castelnovo etal,2020;赵冉冉等,2019)、技术的创新(Azadegan etal,2011;尹相森等,2022)、地理溢出(赵波等,2022)等机制路径可以影响市场规模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关于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部分研究认为,劳动力流动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流动产生“倒逼”作用(章艳秋,2022)以及高技能劳动力流动能带动技术传播(欧晓静等,2021)等。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劳动力流动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因为从事低端的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劳动力流动,缺乏拉动产业结构优化的能力(陈淑云等,2017)及房价上涨带来劳动力挤出效应(孙超等,2021)等。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经对市场规模与劳动力流动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展开了诸多有益研究,但仍存在扩展空间: 一是缺乏将三者置于统一体系内,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二是较少研究基于地区当前的产业发展结构进行分类回归,缺乏地区针对性。基于此,本文拟在探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探究劳动力流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探究不同产业发展结构地区的异质性,以期做出应有的边际贡献。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3.1.1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劳动力、资源、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资源有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协调转换实现机会成本最小化的产业布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宏观和微观角度均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能力。在宏观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了需求发现的成本,定位于客户异质需求的产品能够规避我国市场上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产能浪费,推动稀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微观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使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方式与途径发生相应变化。较大的消费市场容量、被打破的人为市场界限以及由于能够与合作者进行直接且迅速地沟通而提高的市场效率有助于各生产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公共资源共用等方式推动产业内外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顺畅合作、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1.2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生产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高生产率的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为各类生产要素流动与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保障,通过梯度转移使知识与技术创新外溢,促使产业结构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从产业自身内部发展的角度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技术传播提供了媒介。对于传统产业部门来说,一方面,能够促使其加快升级的步伐,通过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使传统产业的含技术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使新兴产业部门登上经济平台,为上下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a: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假设1b: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3.2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加快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实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促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角度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打破壁垒,畅通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范围,促进劳动力合理配置,避免过度集聚与空缺,进而提高产业部门间的协调程度,促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角度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隐形壁垒。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推动力多为对工资水平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而工资水平与产业技术含量息息相关,因此劳动力多向技术含量高的地区与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设定
4.1.1 基准模型
为了明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拟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通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假设1a和假设1b,具体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Upgrade表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核心解释变量Market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程度的表征变量;Z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城镇化率、居民消费占比、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比、人口密度;ε为误差项;i代表不同省份,t表示时间;α0-α2为估计系数。若α1为正,则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1.2 中介效应模型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影响不但体现在直接作用上,而且能够通过促进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基准回归,在相关学者已相对完善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假设2,具体构建模型如下:
以上模型中,M为中介变量,即劳动力流动程度;、θ为误差项;β0-β2、γ0-γ3为估计系数,其余各项设定与基准回归模型一致。若β1和γ1同方向且均显著,则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影响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若γ2不显著,则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过程中,劳动力流动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若γ2显著,则表明此过程为部分中介效应。此时,再比较β1γ1和γ2的符号,如果同号,则表明劳动力流动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β1γ1/γ2。如果异号,则表明劳动力流动属于遮掩效应。
4.2 变量选择
4.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借鉴于彬彬(2015)的做法,采用泰勒指数的倒数作为度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指标。泰勒指数越大表明经济发展偏离稳定状态、出现波动的概率越大,所呈现出产业结构与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越不匹配,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有调整空间。
本文借鉴郜攀峰(2023)的研究方法,通过各产业从业人员及产值在比例方面的变化情况计算出高生产率产业比重的提升程度,用以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征,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SH表示产业高级化指数,Y、L、i分别代表产值、就业人数、产业部门。Yi/Li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测量方式,随着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产业在经济部门中相对比重的提升,SH值将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水平越高。
4.2.2 核心解释变量
市场规模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成果,本文将市场规模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表征,而市场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需求总量的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用于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是不同经济体市场规模差异的客观反映(赵凌雪等,2023;刘玉等,2023),故本文借鉴已有文献,拟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市场规模变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4.2.3 中介变量
本文拟借鉴王家庭等(2022)的做法,构建如下测度劳动力流动的方法:
其中,LA表示劳动力流动水平,P表示地区总人口数,其余符号意义与上文一致。LA越大,表明地区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增加,为人口净流入地区。
4.2.4 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可能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率及人口密度。其中,城镇化率用地区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居民消费率用居民消费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率用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中的占比表示;人口密度用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与地区总面积的比值表示。
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基于数据获取的相对完整性与可行性,考虑2011年数字经济开始发展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呈现新的特点,本文拟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0年为区间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参考相关文献采用插值法补齐。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变量均符合回归标准。考虑到不同变量量级对回归方程的影响,在实证检验过程中,本文对市场规模和人口密度做取对数处理。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基准回归
为验证假设1,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1所列示为估计结果。其中第(1)列和第(2)列未纳入控制变量,第(3)列和第(4)列均纳入控制变量,所有回归中均控制了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纳入控制变量后,R2有了明显的提升且无论是否纳入控制变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这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匹配我国新发展阶段所需,假设1得证。
5.2 稳健性检验
为使得基准回归的结论更具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缩尾处理、剔除直辖市样本和分位数回归三种方式分别对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5.2.1 数据缩尾处理
为了使得回归结果不受特殊的极端异常值的干扰,本文拟对所有变量中偏离中间水平超过99%的数据进行缩尾,并利用此数据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积极促进作用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基准回归结果依旧稳健。
5.2.2 剔除特定样本
考虑到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的特殊性,为了增加结果的一般性,本文拟对剔除以上四个地区的数据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前文结论相似,证明基准回归较为稳健。
5.2.3 更换回归方式
考虑到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别,因此本文拟通过双向固定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再次对假设1进行估计分析。本文选取0.1、0.25、0.5、0.75和0.9五个分位点,研究在不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程度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使是在不同的分位点下,各项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方向一致,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分位数回归结果还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越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其正向影响作用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利好更明显。
5.3 中介效应检验
由上文理论机制分析可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为了进一步检验以上分析,本文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中介变量,用中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第(1)列可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加速各地劳动力之间的流动。在此基础上,第(2)列和第(3)列中劳动力流动的回归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流动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地,市场规模变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影响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且估计系数2.429、0.827,均分别低于基准回归中相应的估计系数,这表明劳动力流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为部分中介,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9.79%和6.82%。劳动力要素流动作为部分中介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能够通过“干中学”与知识溢出效应,从要素禀赋的角度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
6 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港澳台除外) 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第二,劳动力流动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部分中介因素;第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地区产业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受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体系。从生产端出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点是要从源头消除本土市场过度保护思维与打破人为区域合作壁垒,确保市场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共享市场信息等方式切实降低交易成本与交易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维护发明相关权益。从消费端出发,要通过增加中等收入居民比重、改善消费习惯等方式进一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的出现,用国内市场的潜力拉动国内经济大循环。
第二,完善劳动力资源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整合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条件与需求,为人才流动提供便捷的路径,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率地出清,实现劳动力流动自主有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增加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益,通过“干中学”提升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推动劳动力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因地制宜培育本土高端需求。我国拥有强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明显差距,还未能实现将潜在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地转变为现实需求。应立足于各省区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改善市场需求结构,培育本土高端需求,进而推动本地市场优化升级,形成完整的市场链,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效用。
参考文献
刘晨希.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法治逻辑与优化路径[J].西南金融,2023(7):15-25.
刘莉君,冉宇圆.技术创新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韧性吗: 基于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4):28-38.
高天天,滕子丰.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研究参考,2021(24):73-89.
涂建军,姜莉,徐桂萍,等.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交互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2):1-11.
叶胥,王鹏帆,毛中根.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11):17-31.
付建栋,刘军.资本品、中间品进口与产业结构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23,37(6):44-53.
赵政楠,茹少峰,张青.市场规模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9):47-63.
宋雯彦,韩卫辉.环境规制、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 兼论异质性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J].当代经济科学,2021,43(2): 109-122.
Castelnovo P ,Morretta V ,Vecchi M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erritorial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Italian firms[J].Regional Studies,2020,1-15.
赵冉冉,沈春苗.资本流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6):135-142.
Azadegan A,Wagner S M. Industrial Upgrading,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and Explorative Innov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0(1): 54-65.
尹相森,翟宛东,王逸初.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5):70-73+205.
赵波,黄珊珊,罗小娟.环境规制异质性、溢出效应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11):71-84.
章艳秋.产业结构升级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基于西部12省2000—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J].农村经济,2022(7):136-144.
欧晓静,李红.异质性劳动力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21(4):74-86.
陈淑云,曾龙.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基于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7(6):89-102.
孙超,石绍宾,唐云锋.中国式分权、房价波动与产业结构升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10):68-8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83-98.
郜攀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J].中国流通经济,2023,37(9):51-62.
赵凌雪,林发勤.金融支持与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新证据[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35-54.
刘玉,唐礼智,金梦洁.东道国制度环境、市场规模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半参数变系数空间面板模型[J].统计研究,2023,40(3):85-99.
王家庭,袁春来,马宁.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2):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