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亭 赵万升 李静 范杰 张莉莉
中图分类号:S81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1-0028-02
传统种鸭养殖多为开放式饲养模式,占用土地和水资源较多,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种鸭养殖这一瓶颈限制,国内种鸭生产目前大多开始使用密闭或半密闭式饲养模式,并与之相配套地开发了种鸭异位发酵床饲养技术。但是实践证明,现有发酵床养殖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床体远离饮水线的发酵正常,而近水源处湿度大,发酵床菌群活力弱或容易死亡,霉菌泛滥。本中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经研究实践开发出复合益生菌发酵床技术,复合益生菌能最大限度兼顾环境湿度,保持菌群活性,维持发酵床稳定,抑制霉菌滋生,有效提高种鸭的生产性能,现报道如下。
1 发酵床的制作
1.1 鸭舍的清理消毒 首先通过机械清扫、刷洗、铲除等物理手段对鸭舍进行彻底清理,然后使用漂白粉、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鸭舍进行全面消毒,冲洗晾干后,再通过火焰消毒对墙壁、地面等进行一次高温消毒,之后用烟熏宝对鸭舍进行烟熏消毒,消毒完毕后负压通风6~8h消除消毒剂残留。
1.2 垫料准备 垫料要求疏松多孔透气、吸附性能良好、没有毒害且价格低廉,目前一般使用锯末稻壳复合垫料。以1440m2密闭鸭舍计算,使用28吨锯末加10吨稻壳配比,垫料基础厚度不低于20cm,以后根据需要逐步添加。
1.3 发酵床制备 在引入鸭苗的前5d,开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发酵床的制备:
1.3.1 以1440m2封闭鸭舍计算,每舍准备500kg麸皮,500kg锯末,红糖5kg,复合益生菌菌种10kg。
1.3.2 準备10L 35℃左右的温水,5kg红糖放在温水中搅匀化开,充分溶解后再将10kg的液态菌种充分混合均匀,用干净的喷雾器将混合后的菌种均匀的喷在500kg麸皮和500kg锯末的混合物上面,一边喷雾一边用铁锨搅拌,直到将所有的菌种喷雾完毕,完全混合, 最后用干净的塑料布盖起来并压好。
1.3.3 发酵第3天用温度计测试温度,发酵物温度应在40℃左右并具有少量的酒香味,掀开塑料布将菌种翻一遍。第4天再测试一次温度,如温度正常则将菌种均匀地撒在鸭舍内已经准备好的垫料上面,下午将垫料充分的翻一遍,制作即可完成,第5天可以引入鸭苗饲养。
2 发酵床的维护
发酵床制作完成后定期打点测温,定期翻耙维持较为均衡的温度和湿度,湿度以30%~60%为佳。制作完成后,直接接触面严禁使用高腐蚀、高浓度酸碱消毒剂,发酵床稳定使用后,可有意识的减少抗生素使用频次,维持微生态环境稳定。
3 讨论
发酵床复合益生菌以厌氧菌为主,包含乳酸杆菌、酵母菌、微量兼性耗氧菌和放线菌。益生菌生长期释放大量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多种酶类,能够分解鸭粪中的有机质,同时产生较复杂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此代谢过程中含氮的大分子如吲哚等物质被分解,含氨和硫的有机物被代谢转化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因此臭味消减,而有益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占领场整个空间,有害腐败菌、霉菌无生长空间,环境改善,使种鸭病害大大减少。例如育雏育成鸭腿病主要是由于运动、防疫抓碰外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所致,松软发酵床及环境改良后可使有害菌数量减少、使腿病得到有效控制。再如种鸭大肠杆菌卵黄性腹膜炎是造成产蛋鸭损失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发酵床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使大肠杆菌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发酵床体基本维持3~5年不用清理,经过翻耙整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减少后期投入,同时减少环境压力。经过3~4个使用周期后,发酵床垫料可以直接回田做基肥使用,因是腐熟有机质不会造成烧苗等肥害问题,对长期使用的大棚田还具有缓解土壤板结的功效。
通过5年生产实践,相对传统EM原液发酵床,复合益生菌发酵床更稳定,持续投入维护成本小,得到用户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