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盟的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商环境评估与优化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01 阅读(302)

●卢 方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广西自贸区”),这是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广西迎来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高标准建设广西自贸区,形成并突出面向东盟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已有自贸区阵营中脱颖而出,是摆在广西自贸区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面向东盟的广西自贸区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自2019年8月30日挂牌至2021年7月,广西自贸区120项改革试点任务中除涉及国家事权外已全部完成,总实施率达95%,探索形成的44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区复制推广,其中13项属全国首创。截至2021年7月底,两年期内三大片区累计入驻企业3.9万家,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10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进出口3313亿元,占全区外贸外资总额的37%和35%。

从优势上看,广西自贸区具有其他自贸区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借助该优势所形成的陆海空立体出海大通道为自贸区的面向东盟定位提供交通便利。广西与东盟贸易底蕴深厚,对东盟进出口额近3年呈现上升态势。2020年广西已分批下放自贸试验区实施的自治区级行政权力事项共计162项,在全国同批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中,放权数量、速度均处于上游水平。自贸区内政务服务环境主动对标国际,优化效果明显,近九成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对自贸区政务服务持满意态度。

从劣势上看,广西在教育与人才供给上存在劣势,自贸区亟需发展的跨境金融、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高质量人才缺口较大。自贸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以及法制化专业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借助中国—东盟金融城,自贸区金融组织体系已日趋规模化,但金融服务能力及金融开放度还有待加强。

从机遇与挑战上看,广西自贸区一“出生”就享有多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的叠加政策优惠,还可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支持,因此被赋予更宽泛的制度改革权限,机遇大好,但仍然需要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疫情肆虐、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国际形势挑战以及来自周边省份自贸区在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压力。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对标国际,以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编制发布的营商环境指标为典型参考,综合考虑广西自贸区的特点和战略定位,从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与市场环境五个方面,总结梳理出主观与客观指标,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面向东盟的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面向东盟广西自贸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三、优化面向东盟的广西自贸区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优化面向东盟的广西自贸区营商环境应从政府与制度、基础设施与服务两方面着手:

(一)政府与制度层面

1.加快相关法规立、改、废、释、衔进程,营造法治、规范的营商环境。加快自贸区条例等相关举措的立法工作,保障立法与改革创新统一、衔接,为广西自贸区营造法治、高效、便捷、规范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夯实基础。在自贸区用地范围内成立广西自贸区仲裁机构,与国际商事仲裁一流水平接轨,高质、高效处理国际纠纷。

2.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广西自贸区对标先进精简高效政务环境,可从以下几点予以考虑:第一,深入推行“极简审批”,推行事项集中办理和结果效率送达,优化代办服务,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第二,整合政务服务事项,推动“一网通办”,开发广西自贸政务服务一网通APP,实现大部分服务“随时、随身、随地”办理。第三,打造并推广政策兑现创新平台,组建政策兑现服务团队,精准、主动对接企业诉求。

3.突出东盟主题创新自贸区财税政策,加强与东盟的财税制度协调。第一,以“主导产业+东盟”模式进一步创新财税政策,依托“东盟优势”提升财税政策竞争力。第二,打造东盟国家涉税服务平台,及时推送东盟国家涉税政策、税务筹划方案;探索与东盟国家跨境税务合作的新途径,构筑财税制度协调平台,兼顾协调双方税收利益。

4.优化区域金融支持体系,构筑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良好生态。第一,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信息平台,推行“社会信用+金融”,提高中小微企业信贷达成率。第二,简化人民币东盟跨域结算手续,推进跨境贸易与投资领域人民币(含央行数字货币)结算业务的创新。第三,探索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自贸区内机构和个人可以通过各类本外币账户办理经常项下和政策允许的资本项下结算业务;第四,加大财政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利用信保资金池等创新可适应涉东盟跨境贸易的新险种。

5.增强中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设计、统一人才管理平台。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创新制定紧缺专业高层人才规划与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建立“一站式”智能服务管理平台,提高人才引进和后续服务质量。其次,多元化人才奖励政策。在现有人才奖励政策中增加生活补贴、就业补贴等财政性补贴、个税递延缴纳形式等奖励方式,进一步细化人才安置配套政策,提升外引人才归属感;政策范围适当放宽,增家涵盖特定产业、来自东盟且在自贸区重点发展产业内的创业者和优秀从业者。最后,建设广西自贸区育才引才平台。利用高校硕士点、博士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引才育才;针对自贸区人才缺口大的产业领域专设学院并开设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基础设施与服务层面

1.推进“5G+数字自贸”,加速5G网络部署与建设。自贸区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第一,加快制定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分批建设和实现5G覆盖。第二,充分利用公共设施的物理空间建设5G汇聚机房。第三,统筹安排财政资金,设置专项补贴支持5G网络建设运营,降低5G网络基站及机房用电成本。

2.探索面向东盟法律服务供给新方式。第一,搭建涉东盟法律服务平台,规整东盟法律和案例数据,统筹区内法律服务资源,对接自贸区企业涉东盟法律服务的集中需求。第二,加强涉东盟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依托区内高校法学和东盟小语种专业优势,建立涉东盟法律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涉东盟法律服务人才;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外籍法律人才和涉外法律业务领军人才。

3.加快自贸区产城配套,打造产城融合“温度之城”。第一,向国内外优质资本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引进知名城市综合体运营商,加速高品质城市宜居要素聚集。第二,自贸区2/3以上的建设项目均应兼顾办公、居住和公众使用,实现企业生产、人员居住、绿色环保、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产城功能融合。

标签:  东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