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宇 高春燕
在古诗文教学中,自然融入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意志等的培育是“课程思政”的主旨所在,这个主旨应自始至终贯穿于古诗文教学之中。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注重古诗文中和思政相关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并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都可以成为古诗文课堂的主体。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落实这一任务,2014年上海市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课程思政,随即开始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并得到了全国各地广泛的关注与共鸣。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价值观引导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和昂扬上进的理想信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2]
综上,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在教师传授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个人品德,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应在以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深挖古诗文中所隐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恰切融合到实际古诗文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进而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中古诗文教学旨在借助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际上,高中古诗文教学和课程思政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铺垫的。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更能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进行古诗文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为深化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正是升入大学的预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尚未形成真正的“三观”,可塑性较强,因此,应在高中阶段着重落实人才培养并贯彻立德树人。
其次,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进行古诗文教学也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语文科目作为传承与创新母语的途径之一,几经波折。在新时代大语文环境之下,将课程思政理念积极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悟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文素材和资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教师发现高中古诗文中所隐含的内生力量,更易使古诗文呈现人文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双重属性,从而促成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教育。
最后,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进行古诗文教学满足了高中生德育发展的需要。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高中学段要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高中古诗文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运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引领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实行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而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课程思政是德育的基本内容,更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措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鼓励学生自觉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心,进而推动学生的品德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实施策略。
1.设置合理古诗文情感目标,深挖德育内涵。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在于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慎之又慎。情感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着教学的情感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体味情感美的能力,为古诗文教学设置合理的情感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其中,要将古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外显到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去,以期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深入挖掘文本与课程思政相互关联的内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尤其要重视情感目标的重要地位。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由兴盛走向毁灭的过程,揭露了秦朝暴政的历史事实,援古证今,阐释了朝代盛衰荣辱的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围绕着这一主题设置教学情感目标,对学生开展德育渗透,注意着重分析应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统治者应严格要求自己,若穷奢极欲,急敛暴征就必然导致覆亡。教师可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朝灭亡的启示,而后引导学生感悟本文的主题“如果对欲望不加以节制,任凭其放任自游,那就会自取灭亡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克制不合理诉求的重要性,注重自律习惯的养成,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进步,督促学生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忧患的意识。
2.转变传统古诗文教学形式,开展德育教学。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未免太过僵硬,不适用于现代课堂。对于课程思政的运用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断推陈出新,采用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形式的转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并对学生的德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转变古诗文教学形式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重视课堂实践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想要在古诗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践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古诗文中所蕴涵的无限魅力,探索传统文化蕴藏的巨大宝库。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鸿门宴》这一史传文,是刘邦和项羽两大政治集团在鸿门宴上进行的一场激烈斗争,说明项羽集团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集团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饰演文中的人物角色,这有利于学生对“审时度势并能灵活采取对策”这一主题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深入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特征,真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促使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可深入思考文中人物角色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将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理解人物抉择,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进而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若要完成一项任务,则应先制定周密计划,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应冷静分析,结合客观实际,机动思考解决策略,克服各种困难,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古诗文教学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
(2)合理运用网络资源。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工作应注重思政工作与互联网技术优势互补,提升中学古诗文课程思政效率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虽身处逆境但仍要乐观旷达”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首先组织观看一段有关“乌台诗案”的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同时向学生讲述作者因被诬陷创作,诋毁诽谤朝廷的诗篇而被扣上罪名,被捕入狱后虽得以释放,但也仍过着一种半管制的生活。在学生理解该文创作背景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培养学生养成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又如,在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文诵读板块《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创作的诗词歌曲,借助这种流行音乐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热爱,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热爱自然,理解离情别绪这一主旨,进而启发学生自己的人生,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应正确看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应树立豁达洒脱的处世态度。
3.甄选恰切的古诗文教学内容,凸显德育价值。高中古诗文中并非每篇文章都适合课程思政的实施,因此,要为学生甄选教学篇目,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率。恰切的教学内容既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学艺术的韵味,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有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之前,应先梳理并发掘恰切的古诗文内容,进而默化潜移地促进学生思政发展。由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主题进行:
(1)以革命历史为主题,培养学生爱国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古诗文,这些古诗文将诗人对国家的忧心以及对百姓的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进行此类古诗文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关注其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知识,将来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一文时,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讲讲有关苏武的故事,在学生读准字音和梳理好文章大意后,从苏武的人物性格入手,结合当时其为匈奴部落俘虏的背景,品味他宁死不屈、意志坚定、忠心赤胆、视死如归的爱国壮士形象。古诗文为学生学习国家的光荣革命历史提供了平台,为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提供了载体,这将驱动他们传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树立保家卫国、奉献祖国的远大抱负。
(2)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培养学生文化认同。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规定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充分关注中学教材的重要地位,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4]这一文件强调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板块《鹊桥仙》这一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颂扬了纯洁、忠贞的爱情。作者秦观在创作本诗时正值七夕节,借鹊桥相会寄予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因此在进行本诗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借助已知的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对传统节日七夕节的认识。又如,在进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一文教学中,要先明确本文是在重阳节的背景下而创作的,因此可以在讲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杜甫一生艰辛、穷困潦倒,似乎行将就木的背景,安排学生进一步查找有关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相关资料以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并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3)以理想信念为主题,帮助树立人生目标。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其涵盖内容之多之广,为学生学习以及认识世界提供了范本,高中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需要充分关注“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关注文章篇目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弘扬人文理念,放飞人文理想,启发和指引学生朝着理想目标发愤图强、奋发上进,打好人生大厦的根基。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文诵读板块《将进酒》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多读几次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想法,尤其是对第四句的见解,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入世的思想。学生在深入分析古诗的同时启发自己的人生,即便遇到挫折、四处碰壁,但也不要轻易放弃,要积极向上,挖掘自己的天赋,进而将自己的能力和境界得到提升,树立乐观豁达,自信昂扬的人生观。
4.探究创新性古诗文德育评价,促进德育发展。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规定,“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5]这一规定强调要重视学生素质发展,对破除以往“唯分数论”的量化评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古诗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的评价形式,应采用创新性的评价方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在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要突破传统评价“单一性”的局面,应注重结合现实,引导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德育问题。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一文指出:劝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培养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才,即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员。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这样的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又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氓》,可以让学生就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悲剧,这样的悲剧根源又是什么,这对现在的爱情观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像类似这样的主观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又能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经典古诗文并加深对生活的思考,还能检验这一堂课学生的德育发展程度。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德育发展这两者有效整体推进的同时,形成协同联动,合力促进“课程思政”新局面。
综上所述,基于古诗文教学的课程思政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生硬灌输。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肩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认真钻研课程思政融入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够发挥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宏伟目标,进而全面落实国家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