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琦 哈尔滨学院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缔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时至今日,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仍然充斥着传统文化的痕迹。那幺,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如何将节日文化纳入高校教育中,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深的思索。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民族荣誉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节点,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桥梁,传统节日文化不应在书本里“休眠”,而应融入大学生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充分释放其教育、文化和经济价值,这是传承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表达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解,那幺也就无法领略到它流淌于文化血液之中的美学意蕴。中国传统节日以自然时令和文化观念为基础,从最初的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而发端,由祈福祭祀之巫风逐步发展为独具中华美学意蕴的现象,这其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全国各地在传统节日这一天,都会精心编排各种传统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活动也别具意味。比如端午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一代忠臣介子推;有些则是由崇拜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比如,春节就是由上古时期的祈福祭祀,逐渐发展为现如今的举国盛事。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一)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将传统节日固定日期,就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让人们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教育节点,将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
(二)审美性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七夕节、端午节、寒食节等,这些节日的起源总离不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和传说的内容不同,但传达出的总离不开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沉浸于节日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这便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参与性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社团活动也是花样百出,当代大学生如何安排课余生活?有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活动,有些学生却只是埋头苦读,还有一些学生每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在刚刚结束的暑期,很少有学生与家人一同旅行。过去那种围炉夜话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多数人在不停的刷微博和朋友圈。传统节日就犹如一条纽带,连结着小家庭和大家庭。因此,将中国传统节日内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与家人、同学、朋友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渠道。
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一)开展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比较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我们应充分整合思想政治课堂内容,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多媒体、微课、公众号等方式将一些经典的传统节日故事和视频片段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对于一些节日活动的编排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校园文化繁荣。
(二)重视仪式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等等道德约束,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一种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因此,我们应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举办多彩多姿的传统节日活动,鼓励大学生在节日仪式上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情感。
(三)搭建校园平台我们应积极进行校园公众订阅号建设。让一系列传统节日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蕴支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按照不同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配合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将思想政治课外教学打造成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项目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气氛,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