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孚 哈尔滨学院
一、引言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面临着不断升华和锻造。文化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命脉,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显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主要还是依靠人的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具有德才兼备的人,从这种角度上看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荣誉感的关键途径。2019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文化自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走进课堂,承担起育人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强化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一)教化文化分离当今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强盗逻辑、不断宣传“西方宪政”“普世价值”等政治谎言、不断鼓吹“新闻自由”“网络自由”等舆论托词、不断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反动思潮,致使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正处在一元文化思想与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文化境遇中。大学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可塑与定型的交叉点上,亟须坚定文化自信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正确方向、坚定立场。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支撑,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容易产生信仰困惑、价值观迷茫、意识形态不坚定等情况。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就是由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融入文化自信的观念。
(二)教育理论单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靠的是什幺?靠的是文化传承、根脉相连。但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理论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能合理的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缺少传统文化根基的滋养,教学理论丧失活力与说服力。
(三)师生关系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体现人文关怀,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灵魂。然而离开了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受教育者得不到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将无法开展,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间的疏离感和冷漠感,不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三、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中华文明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在新时代就要更加深怀自信,理直气壮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广度上得到空前的拓展。信息爆炸的网络可以让我们每天都接收到来自全世界的文化。然而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如传统节日如七夕、中秋等被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抢过风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决定市场,传统文化在某项方面显得有些“过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过于封闭,不够“亲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当代大学生去了解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内心,鼓励学生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一)创造多元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思想的冲击较大,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因此,在教学方式设定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微课堂等方式完善课下教育,将思想政治课堂不断延伸,让文化自信的内涵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同时,高校也应深入分析生源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文化自信的魅力,让文化自信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渗透在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结合文化自信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目标的指引,只有将文化自信的理念注入教学计划之中,才能够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古今,能明道理,能知得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中国历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三)确立高校教育职责任何一种教育如何失去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准确定位自身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充当的角色,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师生和谐的教育关系。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素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