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赏析中儒家“礼”文化的艺术表达

known 发布于 2025-07-01 阅读(381)

于涛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贯彻“礼”文化的教育内涵,科学有效的在课堂中通过作品导入和推进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舞蹈“荷花奖”作为国家级重要赛事,近20余年成就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舞蹈作品和演员。诸多优秀经典作品的传承背后其文化内涵无不彰显着儒家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有着非常高的传承和应用价值。

一、儒家“礼”文化思想在作品中的灵魂体现

每一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舞蹈亦是如此。儒学思想可以为舞蹈的表达提供内在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内核,舞蹈又可以更加直观的让观者感受到儒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在祭孔舞蹈中拜、跪、顿首的动作,无不体现着“礼”中的动作规范。以一部作品来说,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作品灵魂深处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灵魂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背后的起因在于编导如何将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在诉说,编导张云峰舞蹈剧场的一个作品叫作《宴》,冯小刚老师拍过一部电影叫《夜宴》,里面就讲的是五代十国的故事,那幺张云峰在排《宴》这个作品之前找寻到了《韩熙载夜宴图》的灵感。这个作品的来源是一个古代故事,编导张云峰说:“通过这幅画原来是想做韩熙载的,后来发现韩熙载没法做,因为这个人太抽象了,往下没法去衡定它从哪来走,那幺就找到了他上面的李煜”。李煜的《虞美人》,其中有一句叫“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为什幺叫故国?因为他的《虞美人》,他被宋太祖毒酒赐死,就因为这首词里面提到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祖认为他心没有死。所以分析中国的历朝历代,你会得到结论,只有去思考才能得,否则就人云亦云。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分析作者和作品内心深处的灵魂,我们会发现编导都特别善于做时空关系,时空关系即时为时间,空为空间,以时间作为空间,时间往往会限定在一种三维或四维或多维的角度去恒定,但如果我们跨出这种维度去衡定的时候,就像我们中国的儒,道,释三者去融合的,产出一个状态,我们中国是在汉代董仲舒之后,儒家揉和了百家。儒家学说独崇儒术,但是中国的道教,还有佛学,从东汉永平年间到了中国的佛教,三者才是中国结合。所以“儒门是户道相通,三教本来一组风”。相信随着年龄增长,只有了解了背后的玄机,才能把更深层的那种感受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否则的话就是空无一物,别人看来就是觉得很乏味的东西。

二、儒家文化在舞蹈赏析教学中的渗透联系

孔子曾提出“约之以礼”、“文之以礼乐”的思想,指出了礼文化对人的情感规范以及陶冶和塑造的美育问题。中国几千年泱泱大国从最初的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整个历史流程过来,会发现一个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人,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如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等,这些人创造了自我的风范,在那个时期人有了自我感受,魏晋时期门阀世族很多,在那个年代如果生于大家族就可以做官。《广陵散》从此绝矣!这句话做出了自己。再如每天扛着锄头出门,别人问它你为何扛着锄头,它说“死便埋我”。竹林七贤的影响非常之大,竹林七贤之后有了八仙,竹林七贤是中国第一批文人。我们在日常行课中,结合经典剧目的舞段动作以及形象塑造紧密与之相结合,打破植入式的理论说教,通过对艺术作品赏析的方式带领学生从音乐风格、演员服饰,舞台呈现等多个角度探寻每一个动作语汇背后的文化承载,探索并融入“谦让”、“礼貌”、“尊敬”、“顺从的礼仪精神”,最大限度的将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坚定民族信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传统礼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准绳,更好的从根本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老师说过一句话“以文化人”。我们都是文化的传导者,我们要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感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个很重要。

三、从儒家文化看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呈现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中庸的品格,这一点与柔性的舞蹈风格是相得益彰的,之所以在舞蹈发展与传承中,柔性的舞蹈得到延续和创新,最重要的舞者作为舞蹈思想灵魂的载体,需要有自我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样才能领悟到柔性舞蹈的魅力和精华所在。

舞蹈是什幺?我们最早讲舞蹈,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传情达意是不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从最早的起源说开启,最终我们定义为叫劳动中和说,劳动多元说就因为劳动的所有的里面包含了舞蹈,舞蹈经过这幺多年一直在演变,但是当代的舞蹈,单纯靠舞蹈去表现好就很难成立,因为太单一,只有多元才能体现更好。

以作品《墨舞留白》为例,在舞台的上场口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个站在古代的书桌后,一个在中间提手,起舞,提笔的动作,就是开启自己的墨舞人生,在舞台正后方时空关系的出现,后面一个墨汁,一个磨盘出现了,笔墨纸砚,中国传统的“磨盘”出现,有一滴墨,那是他笔下的墨。时空关系从哪来?墨地出现在这个地方体现,是用中国标志性的磨盘表现。主角“墨”的出现,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到舞台中央,往下一走,下面的墨大概有六七个人,一个身体的律动,在舞台的下场口头上的一个过程。这个是作者运用充分的思考,才会发现如此巧妙且非常独具一格的舞蹈动作的连接。整个舞蹈用书写的方式呈现了精美的艺术效果。也是编导本身对他过往的一种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书写背后的一种魔力。

有时候我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明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单纯的成立,一定会经历种种。“当它爬行到最后,又要转回来,继续爬行”,人生亦是如此。从爬行到直立到爬行,这是作者对人一生的感悟和写照,当你经历过很多时候,你就会把内心地感受更好呈现。这部作品既有美术的构图,又有文学的功底和跨界的融合,可谓是相得益彰,把舞台艺术运用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儒家思想与舞蹈的表达,之所以时常会有关联,是因为二者之间有互为融通之处,表现形式和精神传达是合二为一的。舞蹈的表达最重要的是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内在情感韵味,儒学思想无论是提供精神引领还是艺术格调品鉴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不仅需要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注重的是艺术的中国风味,儒学思想的加入,都为中国舞蹈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展示平台。

四、结束语

有时候我们在看作品的时候只是为看而看,少了一份思考和反思,如果有兴趣去了解传统和现代,它背后的历史、现状、演变和他未来的路径,你会得出很多的结论,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曲阜时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提高礼仪文化和道德品质,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舞蹈教学,我们要做儒家文化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新时期以更好的姿态宣扬好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

标签:  舞蹈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