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祥林 河池市广播电视台
“没有去不到的地方” 没有脚力,就得不到基层现场的图片编辑图片版有两种方式得到图片,一是本报的采编人员用脚力到基层现场去拍摄;二是利用各区县、各街道、各乡镇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工作在一线的基层通讯员征集。这两种方式就是脚力最充分的体现。
因为要真实地反映各区县、乡镇、村(社区)“六一”儿童节的情况,只有拍摄者深入到一线,用脚力踏遍基层现场,才能拍摄到真实鲜活图片。如有5月31日,国家电网吐鲁番供电公司天山雪莲服务队的志愿者走进鄯善县达浪坎乡玉旺克尔小学开展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的图片,就是本报融媒中心的记者用脚力深入一线拍摄到。这张图片是记者经过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报道最基层的活动。
此外,还有6月1日,托克逊县委编办驻夏镇托台村工作队举办“多彩乐园欢乐童年”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与全村的孩子们度过一个别开生面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也是利用基层通讯员的脚力拍摄到的图片。画面中,孩子是主角,欢乐开心地跳起舞蹈。孩子们的欢乐表情,很是感染人。基层图片的征集就是脚力最好的体现。
“新闻不再老套” 没有眼力,就选不出出彩的图片好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观察力、发现力的体现。
图片版的编辑更是要有这种好眼力。这种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用眼力找寻新闻看点。应当站位高远,关注大局,以专业的眼光明辨真伪,看到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让受众获取最全面、最准确的新闻信息。
这种眼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图片画面的主题是不是突出。
二是照片必须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
三是图片画面是不是有视觉冲击力。
四是画面尽量简洁。
本着这个标准,用自己的眼力去选图片。一张张图片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要有政治站位、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全局观念挑选出图片效果最好,给人视觉冲击力大的图片。从而眼力要有“四性”,即感觉的新鲜性、反应的突然性、思索的专注性、判断的选择性。
“多发问多思考” 没有脑力,就挖掘不到图片的深度价值用脑力挖掘图片新闻的深度价值。好的图片体现的是对于重要信息的把握和思考,这就如同披沙拣金,只有淘尽砂砾才能找到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图片版从定选题、找图片到最后定版,是要经过大量脑力思考,才能完成的。如,6月3日庆“六一”的图片版,就是一个阵痛、思考、否定、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产品。
“六一”前,就准备做这个版了,从主题到设计,从图片选择到版面编排,都是经过深思的。这是脑力的综合体现。标题、导言、图片说明,都是紧扣中宣部的文件要求。图片的征集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当下,采编力量不够,就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利用的渠道就是各微信公众号,不停地查看动态,看到有关“六一”活动的信息就下载下来,供编版时选择。经过精心选择,才找到那些出彩的图片。
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脑力。如何做?
一要在学习中增强脑力。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尤其是加强理论政策和法规制度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为思想注入活力,为思考注入动力。
二要在深研中增强脑力。在编辑图片版时,要多动脑,多想几个为什幺,多思几个怎幺办。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为增强和提高思维能力提供支撑。
“画面有着生活气息” 没有笔力 图片就感动不了读者笔力在编辑图片版中的体现,就是出彩创新的版式风格。这种风格是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综合的呈现。
这种体现也是一种情怀,对活动本身的关注、对图片的喜爱、对版面的热情。
在全媒体的今天,“笔力”的意义已经扩展到了新的层面。新闻工作者的手里不仅仅只有笔和本,包里也多了许多新的采访设备和工具。应该不断充电、不断学习,用文字记录的同时,也要用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传递温暖,传播正能量。
以图片形式呈现强有力的笔力,也是版面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一要增强内涵修养,加强学习,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多看经典原着、多看典型材料、多看名篇佳作,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政策功底、学识功底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多拍多练多磨,在练中学学中练,不断磨炼自己图片判断功底。
二要积累思维素材。掌握和占有大量素材是判断图片写作的基础,也是增强笔力的关键,积累素材的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得越多用起来才越顺手。同时还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积累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表述形式、新语言词汇,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为群众所喜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深刻认识“四力”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多走、多看、多想、多做,深入基层一线查实情、动真情,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