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02 阅读(455)

吴遐 祖磊 刘志强 河北工业大学

一、引言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对辅导员工作和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高校辅导员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 号)进一步明确将调查研究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并将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2]进一步表明了辅导员要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更好的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新的形势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既要在学生工作中针对新问题积极展开研究,又要善于把工作转化为成果,善于把经验上升为科学。但是,目前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却不令人满意。导致辅导员科研现状困境的原因何在?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本文拟在这方面做尝试性探讨。

二、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一)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应对这些新情况,必须具备科研能力,才能快速把握新时期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3]甚至要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先一步”引导学生度过迷茫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开展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才能掌握工作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4]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只有通过自身的研究工作掌握其规律性,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抽象为科学规律才能创造性的预见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二)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教育部接连颁布的两项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深刻表明了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决心。2013年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四十余名青年代表,其中十名为高校的辅导员,进一步表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关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颁布代表着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始,为全国十二万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标准》中的新要求,也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能力。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有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实现辅导员职业的终身可持续化发展。

三、辅导员科研低效的原因分析(一)科研时间投入不足

实际工作中发现,辅导员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繁琐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多重岗位的需求使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当中。[5]有些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压力。因而大多数辅导员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虽然也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忙碌工作中,也就将最重要的事放在了时间管理的第四象限,使得参与科研的精力不足。调查显示81%的辅导员没有阅读学生工作相关文献的习惯,每天平均花在研究工作上的时间不足1 小时。[6]

(二)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科研经验

通过与辅导员座谈发现大部分青年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能及时解决,但是很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故而仍处于经验管理工作阶段。即便曾想过对一些工作现象和问题就行探究,但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一时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残酷的现实磨灭。究其原因是虽然最近几年的辅导员大多是硕士毕业,但是独立做科研的能力不强,并且辅导员队伍没有科研氛围,大多数年轻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引导和系统的训练。

(三)专业不对口,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都有自己的优秀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分析能力不足,甚至不去分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并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7]根据2008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普通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的数据,被调查的352 位辅导员第一学历分散在71 个专业中。这样在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科研工作时,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对研究问题不敏感,因而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是理论水平不高。

四、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一)通过分类培养提供科研时间保障

首先,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减负。通过厘清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进而将辅导员从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总结、研究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从管理上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培养,确保科研时间投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中南大学的改革中,对教师进行了分类培养,青年教师安心科研,知名教授回归讲台。对于辅导员的培养亦可以此为鉴。不同的是辅导员做相关的科研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历,因而让青年辅导员全心做一线学生工作,对于中年辅导员给予科研的鼓励,一方面有利于青年辅导员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辅导员科研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通过职业发展带动科研氛围

首先,从制度上为辅导员打通晋升通道,做好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辅导员的学术休假制度,让他们到好的高校或基地,集中精力把积累、思考、研究的问题形成成果。还有学者提出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呼声不断增高,迫切需要在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并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8]目前教育部每年均有关于此类博士的专项名额,南京师大已经尝试进行辅导员专项计划博士招生。

其次,从实践层面建立科研导师制,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导师制可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是一项双赢的工作:辅导员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对于专职教师而言,除了专业知识也需要实践的有益补充。请科研基本功过硬的专职老师做导师,带领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进行教育与管理相关的科研工作,既能帮助专职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也有助于辅导员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

科研导师制的建立应以研究领域和问题为核心,以专职老师为中心,吸纳三五名相关的辅导员成立科研小组,在科研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资料的收集。明确科研导师的甄选办法和工作职责,并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激励约束辅导员的科研积极性。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积累个案,通过个案研究举一反三,实现从事务型到专业型、经验型到学习型、传统型到研究型辅导员的转变。

(三)通过培训辅导提高科研能力

首先,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短期课程、辅导员沙龙、参加学术会议等。例如,复旦大学成立了“青年研究中心”,全面推进德育调研工作,支持辅导员努力探寻教育规律,促进理论创新;西南交大推出了辅导员的“磐石计划”,培育十个由资深的思政教育专家担任负责人的学术团队,让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持久地开展学术研究。

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在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时只有明确科研能力的具体内容才能使培训需要有针对性,进而切实提高科研能力。按照科研工作的工作过程,根据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科研能力可以分解为选题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和分析写作能力。

1.选题能力。高校辅导员实践经验丰富,因而应从实践中发现选题:一是从现有的研究经验和工作方法中确定科学研究问题,进而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二是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新问题入手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课题的申报、项目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2.资料收集能力。阅读文献是科研选题的基础和首要问题,培养文献检索能力可以帮助辅导员迅速理清研究方向。此外,还需要借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具体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辅导员应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收集详实的一手研究资料。

3.分析写作能力。对收集到的文献和研究资料,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加工以为自己所用。同时对收集的研究资料要进行分析以发现研究问题的真谛,需要熟练使用SAS 以及SPSS 等分析软件。在获得研究问题的初步结果后,需要有较强的学术语言表达能力,以严密的逻辑条理清晰的呈现研究结果。

标签:  辅导员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