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传统文化类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以往效果是普通的。但是B站的年轻用户群却对于传统文化类视频表现出了非一般的热情。无论是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传统文化视频,还是古代习俗文化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现实的戏剧,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B站”用户的热情,除了高水平的制作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B站”用户群对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认可和它的审美情趣。
2016年1月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传统文化视频频道出现了由叶俊和萧汉执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传统文化视频。作为一部系列的传统文化视频,即使拥有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的平台优势,这一传统文化视频在播出后仍然保持平稳。然而通过对视频中人物,文物和其他细节的关注和讨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开始流行。一方面,它增强了传统文化视频的时事性和影响力,并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它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重点关注“B站”用户群。在很大程度上,在“我在故宫”的“B站”创造的巨大流量背后,现实网站用户社区向传统文化致敬。这一现实颠覆了已建立的“传统文化反叛者”的“B站”用户群的身份,并挑战了之前被认定为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理论共识[1]。
一、年轻受众的成功传播原因(一)小众题材平淡叙事《我在故宫修文物》每一集都是基于修复以时间为轴,对文物的特征和文物的描述以及文物所附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描写,从而形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故事,实际上是纯粹和充实的情节。修复工件的选择也是日常的图像捕捉。日常维修工作,非常正常、简单,以生活为导向,为观众带来了距离。这部传统文化类视频给观众带来了新意。普通人并不认为对待文物的特技演员会像在薄冰上一样战斗。相反,它们就像珍爱的旧东西,平静地在镜头前展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简单方面。恢复者的奉献精神和内在依恋与镜子一样强烈,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生活愿意遵循电影的节奏,并阅读焦点的美丽,从而赢得他们的掌声[2]。
(二)新媒体平台的集聚传播一般而言,文化和教育主题的传统文化视频往往是反响平平。虽然《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紫禁城为基础,但它有着自己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基因。然而,它对文物的具体内容的关注对年轻观众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有很多人参观过紫禁城,但很少有人看到过多年来一直穿着的文物的老式“原始面孔”。电影所暗示的文物的新旧颜色之间的变化和对比被埋没了。因此,这种视频有其吸引眼球的特点,满足受众期望。在此期间,电影的影响只停留在相对封闭的次级亚文化圈。然而,视频网站使用人,他们经常习惯使用微博作为分享的首选,即使现在更多当人们转移到微信朋友圈时,微博的文化仍然极为繁荣[3]。
二、从符号学视角看传播效应(一)B站中传统文化类视频的符号特点根据Peirce 的研究结果,观众应该能够解释和理解《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象征系统,由图像符号,符号和符号组成。构成传统文化视频的基本单元和元素是镜头。开头的全景镜头显示工匠和艺术家正在忙着修复在紫禁城封存了将近300年的文物,并解释了真实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紫禁城的壮丽全景过渡后,紧接着是不同文物复兴团体工匠的辛勤工作。雕塑般的屏幕,繁忙的人物,专注的讨论和其他图形符号再现了恢复康熙生日团体画面的场景。然后经常出现特写镜头,反复擦拭文物的手,电风扇在炎热的天气下运行,导演传达的屏幕符号展示了工匠精致的内心感受和卓越的工艺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象征主要是用蒙太奇来建立物体与其时空之间的关系,节奏很快。不同文物修复组之间工作的相互作用和交织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当繁忙的修复工作时,画面更快。在工匠的闲暇时间,画面的节奏变得舒缓。在镜头变换,场景转换和叙事引导的共同作用下,符号起到符号的作用,并展示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对象。空间在同一空间和时间通过不同的场景给观众。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这些声音符号将现实与过去联系起来,帮助观众产生关联的记忆和情感,是传统与现代时空的融合。
(二)符号阐释带来的意义传播符号意义的传递与每个符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皮尔士指出,对卦的解释会对翻译产生三种不同的情感效应,包括情感,能量释放和逻辑解释。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逻辑解释方面对观众影响不大。观众的理性推理和思考并不明显,但情绪和能量释放的情感效应尤为明显。在符号解释的过程中,这些对象的实际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符号意义。通过这些事情,人们应该学会自我提升,摇摆。释义对解释者的另一个影响是释放能量。
三、从使用与满足视角看传播效应(一)B站的露天影院使用体验B站传统文化视频资源的易于获取,非广告和流畅播放无疑满足了观众的基本观看需求。此外,B站可以提供普通视频站点上罕见的信息服务。这是传统文化视频背景知识的科学和补充。其次,观众可以看到在观看传统文化视频时在线观看的人数,还可以看到网民发送的弹幕。弹幕的存在就像有人在耳边不时窃窃私语,具有“富有同情心”的效果。最后,B站还满足了观众身份的需求。B站具有刷“区域”的传统。
(二)二次创作的活跃满足首先,B站的观众非常年轻,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网站社区,他们非常愿意去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前传和讨论最喜欢的传统文化视频,看看弹幕,以弹幕的形式观看传统文化视频,并且以弹幕的形式创作和诠释传统文化视频。由于观众的年轻,这些表达通常容易且生动,迎合当前的时代潮流。与其他视频网站不同,B 网站的受众群体如果想要发弹幕,必须成为注册会员。而弹幕考试必须及格才能具有发弹幕的功能,范围包括ACG 常识和弹幕礼仪。换句话说,在B站发送弹幕有一定的门槛。进入B站的难度也使得“成员”的状态非常重要,增强了用户对B站的依赖感。最后,B站拥有悠久的弹幕文化历史,传承了许多亚文化流行语,如“空耳”、“高能预警”、“23333”等,用户在观看视频中会有相同感受,进而增加用户黏性。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类视频传播策略新媒体已成为其传播的重要阵地,虽然沟通的渠道和方法为传统文化类视频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但在许多传统文化类视频中,只有少数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流行。下面由笔者介绍具体传播策略。
(一)合理利用通信环境和时机良好的环境不仅使公众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类视频,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类视频创造公众舆论并营造沟通氛围。因此,可以根据当前的文化氛围和相关的国家政策选择传统文化类视频,并利用相关的环境因素来吸引注意力。同时,通信技术的选择也应该顺应潮流。
(二)在泛娱乐时代创造优质内容近年来,各种娱乐节目的激增已经引起观众的审美疲惫。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寻求具有人文价值的娱乐节目,并逐渐通过文化知识和娱乐需求的文献增长获得认可。因此,人文传统文化类视频应以年轻群体为受众,充分考虑其文化娱乐需求,制作高质量的人文传统文化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