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营养的电视文化节目,当好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known 发布于 2025-07-06 阅读(424)

曹凤礼 商丘广播电视台

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社会反响,直接反映着一个创作团队、一个媒体甚至一个行业的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业务水准平和价值取向。

从事电视工作多年,十分关注和在意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评价。偶尔在一本《读者》杂志里看到无名氏的一篇文章《一些有意思的忠告》里有这样一条忠告:“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这样的字眼,让人心底不免有几分酸涩。书和电视同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缘何厚此而薄彼?联想到眼下荧屏层出不穷的低俗、恶俗的节目,让人无语的低级错误,不由对这句忠告心生敬畏。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传媒界一度独领风骚,有有最广泛的受众,即便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主流媒体,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依然无可取代,每当我们在前进途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要认真的反思自己,做好反思后的经验总结,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曾经有一档电视节目就叫做“咬文嚼字”。这是一项调查活动。其内容是要让广大的电视观众在中央电视台与其他各地方电视台中寻找文字上的错误。在找到错误之后,观众们要给电视台进行打分。在最后的结果公布的时候,居然确定发现了3551 条差错,而在这其中,电视剧、广告与电影等电视节目的错误之处有2238 条,占总错数的63%,成为了电视语文错误最多的环节。这样相关的媒体与媒体人十分的难堪,观众也对此结果感到十分的失望。究其原因还在于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文化根底薄,文化素养差。找个勉强可以遮羞的理由,也是学问不精,责任心不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长期的生活习惯所衍生出来的具有特点的生活方式。这种具有特点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习俗、艺术,节日等。而有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所衍生出的东西还包括具体的行为规范、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道德观与价值观等。文化是源于生活的,是由生活所衍生的,也是有长期的学习与观察的行为所变化后的结果。无论何时、何地,文化都是依靠生活才得以进化并成长的。而所谓的“知识”,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规律总结后的记录与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知识只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特征的正确与否,也可以在实践与劳动来获取。而知识的丰富与否,绝不影响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与文化是不能够划等号的。文化的高低与知识的多少并没有多少关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与民间的艺术工作者,知识的水平都不是很高(无贬义),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认识。而许多学历非常高的、名校毕业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必然是有着丰富的知识的,但是其文化水平却未必是高的。这是十分引人思考的问题。

例如,湖南卫视有一档着名的电视节目——快乐大本营。在节目中,女主持人李湘竟然将女娲读成女guo。女娲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神话人物,其创世、造人的故事传说也是民间广大民众口耳相传的。而在节目中,李湘的读音显然并不是由于失误造成的。而在这幺着名的节目中,又是这幺专业的主持人,出现了这种失误是十分不应该的。

无独有偶,在中央电视台的着名电视节目《艺术人生中》,主持人朱军在采访着名将军毛新宇时曾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而这一生“家父”,着实让人感到心惊。这种中华民族文化中较为传统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有时候看起来十分的简答,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是十分的严谨的,也是需要极强的规范性的。

这种传统的称谓,一般都是对家人、同事、朋友等比较亲密的人的称谓与礼貌性的指代用语。这种用语简洁规范,却又可以清晰的变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使用这些用语的时候亦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涵养,是十分应该被充分使用的。而在人与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称谓显然是最为重要并且居于首位的。

央视、省级卫视名牌栏目知名主持尚且犯此“低级错误,娱乐类栏目、电视剧、广告节目中幼稚甚至无知的毛病更是举不胜举。难怪观众会倒胃口,不待见。凤凰卫视在电视节目《南粤纪事》中出现了,“毛泽东夸赞叶剑英时说:诸葛一生惟谨慎,屡断大事不糊涂。”这样的错误不仅让人匪夷所思,更让人十分的愤慨。其实早在2009年的电视节目《东方红·1949》中就已经出现过同样错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明代着名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用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处世的方式自我勉励。而这里用在毛泽东借其赞扬叶剑英的地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对普通市民来说尚不算陌生。而在高端媒体中屡屡出现这种“超低级"的错误,着实让人无语。

中国古代有两部非常知名的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全部用对偶句成文,概括了中国古代的着名历史人物,天文地理,风物人情,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现象高度概括,词句大多出自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思想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行文明白晓畅,不需讲解便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是人们对这两本经典蒙学普及读物最中肯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记者和主持人都读过这两部蒙学作品,不少让我们脸红的错误可能就会避免。可见我们高学历的电视从业人员,在热衷于炫耀外语,故作高深的同时,也要好好汲取母语的营养,补补传统文化这一课。

文化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其独特的传承方法与不一样的载体。在社会中,精神文明的传承是需要物质载体的。离开了生活的文化,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人离开了空气,是无法存活的。文化是不能空谈的,是要依托实践才能长期发展的。

文化的传承具有两个重要的途径,其一是各级组织所组织的文化交流;另一个就是依靠文化产品。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限制,是很难长时间的保持活力与持续的传承性的。而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与影响能力,因此依靠文化产品,才能充分保证文化的持续与传播。由此可见,文化产品才是文化得以保持传承性的关键。在各类的文化产品中,电视节目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电视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活动都无法企及的。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为了所谓的流量与曝光率,质量开始逐渐下降,这是让我们十分痛心的。在各大卫视的电视节目中,以哗众取宠、提升知名度的电视节目占据了主流地位,一些优秀的,可以宣传文化的电视节目反而无人问津,这是让我们感到十分痛心的,也是我们要十分注意的。

电视节目归根到底是要与文化挂钩的。即便是再华丽的舞台、再华丽的包装,如果没有文化的加持,也终究会被观众所抛弃的。现在有许多宣传文化的电视节目是可圈可点的。如戏曲类的节目、诗词类的节目、文物类的节目,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许多地方的卫视,接着新时代的契机,推广了许多文化类的节目,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其中较为着名的节目有《梨园春》,这是一个宣扬戏曲的节目。这个节目为抢救我国文化的瑰宝、使大众重视文化遗产乃至全国戏曲大环境的复苏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较为着名的竞技类节目还有《武林风》。这档电视节目主要是借助武术比赛来对中华传统的武术做出宣传,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知根知底》这档节目以文化为核心,将知识、娱乐模式、游戏的方式融为一体,通过姓氏起源、名人轶事等,对姓氏文化进行传播,从而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寻根的诉求。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上人书》中写道:“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已矣”。文要“有补于世”,贵在有三香,即有饭香、茶香、药香。毕竟,饭香可给力,茶香可给神,药香可去疾。电视文化节目应有三香:饭香、茶香、药香。饭香给人提供有有益健康无公害的精神营养,以强体魄;茶香让人神清气爽,以就懿德;药香去顽疾,以促社会和谐文明。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反映现实,文化引领未来。完成“科学发展,富民强国”的总任务,既包括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又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电视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更好解决了节目雅与俗、文化品位与大众口味等一系列矛盾,心底真的装着观众。才能为大众提有生命力、有营养价值的电视文化产品,使观者受益,闻者有悟。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