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大扁杏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08 阅读(409)

包会英,张瑞,姚悦,余庭庭,周会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大扁杏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大扁杏果也是经济林中出口创汇率最高的土特产品之一,经济效益可观。大扁杏品质优良,仁肉兼用。杏肉味香,可制杏干、杏脯、杏酱、杏罐头、杏酒、杏醋。杏仁出油率50%,是优良的食用油,也可用做仪器的高级润滑油、涂锈剂以及高级油漆的原料,还可做化妆品。杏仁还可以入药。具有营养滋补,润肺、驱风、散寒、清泻、防癌等功效。大扁杏适应性强,病虫害少,耐干旱,耐瘠薄,抗寒性强,在海拔930 m以上,冬季绝对最低气温-38 ℃以下的地方可以正常生长。结果早,易于管理。杏树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绿化荒山、提高林木覆盖率的作用,还能带动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1]。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榆阳区处于陕西榆林市中部,地处东经 108°56′20″~110°24′04″、北纬 37°48′30″~38°55′1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区,以流动、半固定、固定、耕种四种风沙土为主,东南部丘陵区以红黄土、淡栗钙土为主,土壤贫瘠,表土疏松,水土流失严重[2]。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8 ℃,极端高温38.6 ℃,极端低温-32.7 ℃,无霜期155 d。风多雨少,干燥寒冷。年均降水量58.1 mm,66%集中在7~9月,年均蒸发量1 905 mm。冬春风沙天气频繁,年均风沙日81 d。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大扁杏的自然优势,榆阳区的大扁杏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hm2[3],为促进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系统总结了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1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状况1.1 种植现状

据统计,截至2021年,榆阳区大扁杏种植总面积1.11万hm2(16.58万亩),主要分布在1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和1个街道。其中鱼河峁面积最大,为2 767.53 hm2(41 513亩);其次为余兴庄,面积为1 619.60 hm2(24 294亩);面积在666.7~1 333.3 hm2(1万~2万亩)的乡镇有6个,分别是古塔、清泉、刘千河、上盐湾、麻黄梁和镇川;青云和鱼河林场面积较小,分别是82.40 hm2、69.27 hm2(1 236亩、1 039亩);朝阳路街道的种植面积最小,只有15.53 hm2(233亩)(表1)。

表1 2021年榆阳区大扁杏面积统计表

1.2 加工现状

榆阳区大扁杏的大面积种植,催生了大扁杏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已经上市的好婆姨农业科技公司,主要生产沙地杏仁、蛋白杏仁粉、红枣杏仁粉等系列产品;益民大扁杏加工厂专门生产开口杏仁、杏脯、杏酱等系列产品。全市首家杏仁露生产线在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已正式投产,年产杏仁蛋白饮料2万t,年销售额逾2亿元,原料全部来自榆阳南部山区产的杏仁,杏仁油、杏仁蛋白粉、杏肉醋饮料等新产品将逐步研发上市,大扁杏产业真正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

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存在问题2.1 花期霜冻危害严重

据调查,2010—2021年12年间,大扁杏有6年丰收、1年减产、1年歉收、4年绝收。其中2019年产量最高720万kg,产值5 760万元。2010年,春季降温导致沟壑地受冻基本绝收,造成40%以上减产;2013年、2018年、2020年、2021年的4月遭遇大雪,花期霜冻严重,出现绝收现象(表2)。晚霜冻害多数年份出现在4月6~9日和4月16~20日,前者表现以冻花为主、后者表现为幼果严重受冻,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大扁杏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花期霜冻危害已经成为影响这一产业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持续发展[4,5]。

表2 榆阳区十二年大扁杏收成情况统计

2.2 灌溉严重不足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主要处于黄土丘陵区,大部分杏园缺乏水源条件,灌溉只能依靠降雨。大扁杏虽然耐旱耐瘠薄,但过分干旱会导致树体长势弱、抗性弱、抵御晚霜冻害能力差,影响产量,果个小,杏仁饱满度差,相比灌溉杏园,产量明显低。

2.3 杏园管理粗放

受传统耕种习惯影响,榆阳区大部分果农对大扁杏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有限。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导致大扁杏果园管理不到位。据调查,目前80%以上大扁杏园管理粗放,30%左右的杏园属于无人看护状态,基本上不投资,低产园的比例占 40%,产业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杏树衰弱、落果严重,产量低,严重影响大扁杏产业的整体效益[6]。

2.4 杏产品开发力度不足

榆阳区大扁杏加工销售企业虽然具有一定数量,但企业规模都较小,以小型企业或手工作坊居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杏深加工品和系列产品研发滞后,杏肉加工率不到10%,杏加工品的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引导示范作用相对较低,使得杏核有时出现积压,效益较低。

3 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3.1 加快优质杏品种选育

基地建设长远发展看,从根本上解决晚霜冻害问题,要选育花期晚且幼果期抗霜冻的品种,能在盛花期抵御-6 ℃的低温。可通过引种优选抗冻品种,再通过嫁接实现林区品种改良。注重本地杏资源的开发利用,选育适宜榆阳区生态条件的优良抗冻新品种。

3.2 增加预防低温冻害设施

预防杏树低温冻害可实施以下几项技术:①增加保温防寒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春季开花期前后加盖防护薄膜、建造简易大棚及日光温室等。霜冻出现之前,采用杏园灌水、喷水、熏烟、地表覆盖、树干枝涂白、安装防冻风机等措施,提高果园地表和冠层温度,预防晚霜危害。②进行化学防控措施推迟花期,如大扁杏发芽前枝干喷施石灰乳,花芽萌动期喷施赤霉素或萘乙酸钾盐液,花芽膨大期喷施青鲜素,都可以推迟花期,避免或减轻晚霜危害[7]。③修剪调节花量和花期,采取冬季重剪和夏季摘心的措施,刺激树体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减少大扁杏树体的生物量的积累,刺激树体生长副梢果枝,抑制树体形成花芽,使花期延迟数日[8]。④构建气候预警系统,建立春季寒潮、霜冻、大风、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评估、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做好未来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的评估,得出精准的天气预报,降低晚霜冻害发生的概率。

3.3 完善灌溉设施

增加灌溉设施,改善灌溉条件。①推广滴灌技术,滴灌是微灌技术的一种,将水通过管道经小孔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附近进行局部灌溉,是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②打机井,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深挖机井,保障大扁杏灌溉基本用水。③修建鱼鳞坑,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积蓄水量,减轻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杏园增产增收。

3.4 加大杏产品开发力度

围绕大扁杏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在抓好开口杏仁的基础上,加大推进杏仁油、杏仁露、杏脯、杏果酒和杏果醋饮料、果酱等产品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大扁杏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扁杏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3.5 拓展杏产业文化旅游线路

挖掘杏产业生态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杏树、杏花、杏果系列文化活动,加大大扁杏产业的宣传。把文化优势、生态禀赋转化为产业发展特质,打造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地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品牌、杏产业的深度融合。

标签:  杏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