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是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的核心,能源贸易是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绿色低碳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部分能源面临进口需求持续增长的状况。本文分析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以绿色经济为指导,分析中国现阶段面临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提出绿色经济背景下促进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能源贸易;低碳政策;对外依存度;绿色经济;油气进口
中图分类号:F206;F7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b)--04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导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消费国,其能源转型之路不仅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绿色经济政策框架下,从国际合作、国内产能提升、价格风险管理以及绿色供应链构建等多个维度,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引领全球绿色经济潮流的油气资源进口路径,对于指导未来能源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综述
1.1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油气资源的进口贸易在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郭琳琳(2015)对我国各行业进口贸易现状全面搜集整理,并针对原油进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ToshihikoKitamura(2017)提出各国间的地理距离、原油贸易的驱动力与阻力因素,以及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原油贸易网络模型。田春荣(2015)提出国际原油贸易格局的变动对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的影响,并指出欧美等国对中东原油实施制裁可能会给我国原油进口贸易带来不良影响。
1.2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方法和措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相得益彰。郑月(2021)认为中日韩三国在区域一体化的框架下携手推进能源合作,旨在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同时提升制造业的效率。蒋钦云(2021)指出能源领域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推进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胡芳欣(2022)能源安全合作对于互利共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指出有可能阻碍两国合作的一系列挑战。
综上,中国油气资源贸易是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绿色经济与能源贸易之间存在互相制约又协同发展的关系,分析绿色经济背景油气贸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
2.1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现状
全球能源市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能源消费差额的变化、主要生产国的政策变化、地缘政治事件以及全球经济状况等。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能源进口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
2002—2022年,中国综合能源平衡差额变化幅度小且均在正负间徘徊,又因其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包括中国自行生产及进口数量,中国能源的进口需求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能源进口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中国部分能源进口结构从2018—2022年中国煤炭进口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石油进口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约占20%以上;天然气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以上。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澳大利亚等,基于中国能源消费量与进口贸易额逐年上升的现状,容易受到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共同影响。
2.2中国能源贸易的特征
2.2.1原油进口量持续增长
国内主要油田产量2016年以来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受国内原油产量不足的影响,中国的油气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不断升高趋势。2023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5.64亿吨,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进口量达1.07亿吨,占中国总进口的18.98%。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合计占进口总量的25%以上。
中国作为原油进口大国,受国际原油价格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从进口国分布情况看,主要进口地区为中欧的沙特阿拉伯、欧亚地区的俄罗斯及西非地区,进口方式除海运外主要体现为管道运输。
2.2.2天然气进口贸易大幅度增加
受中国天然气消费和“煤改气”政策等因素影响,天然气的消费量与进口需求量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02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大幅增长,尤其是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量显著提升。来自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的LNG占总进口量的65%,同时,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占进口量的80%。
2.2.3绿色经济政策下进口煤炭的补充作用逐渐显现
供给侧改革和绿色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对我国煤炭产量产生了深远影响。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有效控制了煤炭产量,通过关闭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煤矿减少了过剩产能,这使得我国煤炭产量逐步减少。此外,绿色经济政策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煤炭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开采方式和技术手段,虽然长期能助推煤炭企业绿色转型,但是就目前来看也限制了煤炭企业的产出。
2018—2023年,中国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国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2018年和2019年,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分别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煤炭供应国,其中2019年印度尼西亚供应量达到1.4亿吨,澳大利亚为0.75亿吨。2020年,尽管具体数据未提供,但这两个国家以及俄罗斯继续作为中国的主要煤炭供应国。2021年,美国和加拿大成为中国煤炭进口的新渠道,而澳大利亚的供应量有所下降。2022年,印尼、俄罗斯和蒙古国成为中国前三大煤炭供应国,其中印尼供应量达17065.35万吨,俄罗斯为6806.38万吨,蒙古国为3114.82万吨。到2023年,印尼的供应量显著增长至7670万吨,而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具体供应量虽未提供,但它们依然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供应国。整体来看,印尼在多个年份中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国,而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持续占据重要地位。
3中国能源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进口依赖度持续攀升
2018年以来,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尤其是原油的进口量增速较快。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7.63%,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攀升,达40%。这种高依存度不仅使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能源供给的压力。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油气进口来源的集中度较高,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国家占据了大部分的进口份额。特别是2023年,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占总进口量的18.98%,沙特和伊拉克分别占12.94%和10.51%,这显示出中国在能源供应上对少数国家的高度依赖。
3.2油价成本高且波动大
中国油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际油价的波动、国内税收政策、炼油成本等。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国内油价有直接影响。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时,可能会导致国际油价频繁震荡波动。2022—2024年,国内油价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显著的提高和降低,如2022年3月因国际油价上涨而大幅提高汽柴油价格,以及随后不同时间点的价格下调,体现出油价受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高度波动性。每次调整的幅度不一,从降低165元至提高750元不等,反映了成本、市场需求、政策调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特别是2024年的调整,尽管有提高也有降低,但总体上显示出油价调控试图平衡国际油价上涨压力与国内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
油价的“成本高且波动大”特征,是国际油价波动、高额税收负担、差异化炼油成本以及频繁的价格调整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状不仅要求消费者和企业应对油价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还促使政府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市场价格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寻求精细平衡。
3.3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
中国能源进口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双重压力。在能源安全方面,中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对海上通道的依赖,这使得能源进口容易受到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例如,南海航道作为海上通道的关键,其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在增加,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挑战。同时,中国油气进口的增加,尤其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的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南海航道对中国天然气安全的重要性。
绿色转型的挑战则来自全球能源体系的重构以及对碳中和目标的追求。随着全球对低碳、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需要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不仅涉及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还包括能源生产和输配方式的革新。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预示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快速增长,逐步完成能源体系的深度转型。然而,新能源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尤其是关键矿物和核心零部件的安全供应问题,成为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挑战。最后,大规模储能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风、光、水等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和电网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3.4海上运输路径受限
中国进口石油的70%以上需要通过海上运输,运输安全问题始终存在。与此同时,尽管中国通过中俄、中缅、中哈等陆上管道逐步增强了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能力,但相比海运,管道的输送能力和覆盖范围仍然有限,难以完全替代海运的主导地位。
3.5能源进口价格波动的影响
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的油气进口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以2023年为例,尽管全球油价在年内有所回落,但中国从主要进口国购买的原油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例如,2023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均价为77.6美元/桶,尽管低于市场平均价,但国际局势动荡仍对进口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
4绿色经济政策与实践
4.1中国绿色经济政策概况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信息,中国正通过各种减排措施和碳汇活动,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抵消,实现净排放量为零。这一目标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探索,还是推动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绿色经济政策,涵盖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能源领域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科学布局水电站;在确保安全条件下推进核电建设;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维护能源供需平衡,增强能源系统化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政策与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领域提出“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与目标;在节能降碳领域提出“突出重点领域,如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的节能降碳;深入实施绿色化改造,优先选择源头治理措施;在工业园区推行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与目标;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建立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突破绿色技术瓶颈;打造全球低碳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措施与目标;在绿色金融领域提出“创新绿色融资产品和渠道,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促进作用,如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措施与目标;在国际合作领域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落实;深化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与东盟国家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政策措施与目标。
4.2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实践
国外在建立低碳、环保的油气进口供应链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国际石油公司通过提高天然气比例、发展新能源业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优化运输路线和方式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优化运输路线和方式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尽职调查指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美国苹果公司把零碳手机和零碳电脑作为2030年目标,使用回收铝等材料,并要求产业链采用可再生能源等。
5绿色经济背景下促进中国能源贸易发展建议
5.1增强供应多元化与本土化生产能力
在碳中和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进口的经贸政策建议应当着重考虑增强供应的多元化与本土化生产能力,以应对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推动国际合作与多元化进口渠道是降低对单一来源依赖的有效策略。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协议和加强双边合作,可以拓宽进口来源,从而分散供应风险。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增强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还能在面对国际市场波动时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除此以外,多元化进口渠道有助于缓解因地缘政治变动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中国能源进口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油气进口来源较为集中,尤其在石油进口方面,俄罗斯、沙特、伊拉克等国占据了很大比例。这种进口来源过于集中使得中国面临供应中断和地缘政治风险。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未来中国应加快实现油气进口的多元化,扩大与更多国家的能源合作。
在进口多元化方面,中国应着重拓展与中亚、非洲以及拉美国家的能源合作。例如,进一步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合作,同时探索从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进口石油。通过开拓更多进口来源,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增强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5.2降低油气依赖性,加速能源转型
在未来能源转型过程中,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虽然短期内油气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来看,必须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为此,中国应制定更为严格的石油消费控制政策,推动能源消费从石油和天然气向新能源和电气化过渡。
5.3稳定进口价格,优化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国际油气价格的波动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较大挑战。为应对价格波动,未来中国应加强与主要供应国的长期合作,签订更多长期供应合同,确保稳定的进口价格。此外,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定价机制,增强中国在国际油气定价中的话语权,有助于缓解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深度能源合作,打造更加稳定、低成本的能源供应链。通过推动区域性能源合作和投资,帮助供应国提高油气生产和输送能力,进而确保中国的能源进口更加稳定和可预测。
5.4促进绿色转型,推动油气进口绿色化
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油气进口的绿色转型尤为重要。首先,中国应推动油气进口过程中的全供应链绿色化。例如,在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环节,推动使用低碳或零碳的运输方式,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其次,鼓励油气资源出口国采用更清洁的开采和生产技术,减少供应源头的碳足迹,推动全球油气行业的绿色发展。最后,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碳边境税等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未来的油气贸易。中国应主动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规则接轨,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绿色转型,并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参考文献
石勇,李尚华,郭琨.全球地缘格局视角下的中国能源贸易安全研究[J].世界社会科学,2024(4):99-120+244-245.
樊大磊,王宗礼,李剑,等.2023年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及展望[J].中国矿业,2024,33(1):30-37.
刘冬.全球能源转型与中阿能源合作的立体化发展[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6):9-29+156.
汪制邦,刘满平.美国能源政策转变对全球能源市场影响及我国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7):24-29.
寇静娜,李玮.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变化下中国“能源独立”的现实逻辑与区域探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2):1-7.
陈洪波,杨来.“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下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选择[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3):56-69.
梁萌,赵赏鑫,任重远,等.新时期中国油气进口通道的风险与应对策略[J].油气储运,2022,41(8):875-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