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贸易隐含碳研究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2008-2024年间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与突现分析,构建了基于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1)研究热点聚焦于测算方法学、驱动因素、跨境流动网络及责任分配机制四大核心领域;(2)研究尺度呈现从单一国家/省份向区域间、省际比较的拓展趋势,理论视角持续创新;(3)研究深度不断推进,形成与低碳经济政策需求相适配的知识体系。展望未来,贸易隐含碳研究将在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数据拓展、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研究区域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CiteSpace;投入产出模型;碳排放;责任划分;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5(a)--04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全球变暖的趋势大大加快,全球各国降碳的需求日益迫切。《巴黎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提出在21世纪中期将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至净零水平,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政策和措施,旨在减少或中和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我国提出计划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过去几十年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转变,全球各国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碳排放出现了空间分离化现象。在目前的核算体系中,尽管产品和服务通过贸易行为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消费,但与其生产相关的碳排放却计算在出口国或地区的头上,这种计算方式极大增加了出口国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额。对于我国这种具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极为不利。确定涉及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路径及其责任划分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系统性地总结和梳理了贸易隐含碳的历史发展、当前状况及研究热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保证分析结果更具准确性与说服性,本文在CNKI中搜索关键词“隐含碳”及“贸易隐含碳”,并选定“CSSCI”与“北大核心”作为期刊范围,筛选出了570篇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工具对选取文献的关键词执行共现性分析和突现性分析,深入解析了贸易隐含碳领域的历史演进、现阶段的焦点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2 文献情况概述
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的能源分析工作组首次引入了“隐含”这一术语,该术语可与水、碳、土地等不同资源相结合,用于评估生产任何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直接及间接所耗费的资源总额。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隐含碳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认为这一概念涵盖了产品从获取原料、生产制造到储存物流及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在国际学术界,Wyckoff. AW和Joseph M.Roop早在1994年便首次阐述了货物进出口在全球碳排放核算中的作用,这一成果被学界公认为贸易隐含碳首发成果。
通过对CNKI文献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对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始于齐晔等于2008年发表的《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该文通过应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1997—2006年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包含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我国作为商品出口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为其他国家排放了大量的碳。尽管国内研究者在贸易隐含碳领域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迅速,且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我国早期的研究焦点是分析进出口活动中隐含碳的流动性及其排放责任,尤其是出口贸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
根据选取文献的发文年份生成折线图(见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贸易隐含碳研究的发文数量在2008—2011年迅猛增长,2011年后发文量较为稳定,2019—2021年受突发事件影响,发文数量略微波动,2022年发文数量开始恢复。在后工业化时代,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各国逐渐重视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责任的划分,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3 研究热点分布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跟踪贸易隐含碳这一主题的学术热点。将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揭示了该研究领域内部的核心议题,它反映了热点问题的重要性;而中心性度量了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表明了该节点对周围节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显示了研究者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展示了一个核心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在该图谱中,每个节点的大小都是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确定的,从而显示了不同关键词的重要性。各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它们在同篇文章中共同出现,而线条的粗细则揭示了这些关键词一起出现的频率。
运用CiteSpace软件,本文对CNKI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见图2)。由图2可知,出现频次排名前7位的关键词为“隐含碳”(104次)、“碳排放”(77次)、“国际贸易”(43次)、“出口贸易”(28次)、“对外贸易”(27次)、“中国”(26次)和“投入产出”(23次)。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在分析贸易隐含碳时,普遍采用投入产出法,重点探讨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影响。大量文献证实了这一点。中心性排名前8位的关键词为“隐含碳”(0.40)、“碳排放”(0.34)、“国际贸易”(0.17)、“中国”(0.11)、“出口贸易”(0.09)、“投入产出”(0.09)、“碳关税”(0.07)和“低碳经济”(0.07),可以看出“隐含碳”中心性最高;其中前十名中“投入产出”和“碳关税”的中心性和出现频次也相对较高,说明国内研究侧重于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和碳关税对于贸易隐含碳的影响。聚类图谱中,产业转移和碳足迹的研究是热门领域。在现有的国内学术文献中,诸如“中欧贸易”“中美贸易”“中日贸易”这类词汇频繁出现,凸显了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间在贸易隐含碳问题上的研究颇受关注。
由综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可以看到,关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通常集中于计算贸易的碳排放、探究其影响因素及评估相关碳足迹。在这些研究中,“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analysis)被广泛应用,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在研究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时, “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这一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此外,国内还开展了碳关税对于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出口产业结构的提升,这一过程与“碳关税”政策的全面研究紧密相连。
3.2 贸易隐含碳测度方法
目前,学术界主要使用两种方法测算贸易隐含碳,即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这一结论是通过综合整理现有关于贸易隐含碳领域的研究得出的。
3.2.1 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评估产品或系统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中的环境表现。尽管该方法在理论上受到关注,但实际应用面临挑战,主要原因包括:碳排放统计基于时间段而非具体流程,数据收集过程漫长,且在监控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困难。
3.2.2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广泛用于研究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最初由Wassily Leontief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于能源和环境领域。主要分为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SRIO模型因操作简单而受到青睐,但其假设各国生产技术一致,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因此能够整合多个区域中不同行业数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的MRIO模型逐渐替代SRIO模型更加切合实际应用,成为计算隐含碳排放的主流技术。Mengcheng Zhu等结合MRIO分析了中国省际贸易中碳转移与增值流动的关系;胡剑波团队采用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中国的出口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
3.3 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隐含碳转移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研究人员逐步加深了对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探究。回归分析和分解分析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回归分析利用计量模型验证各因素与隐含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例如,林僖和林祺通过研究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发现该协定有效减少了参与国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对制造业的环境影响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史本叶和杨馥嘉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47个行业的数据,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韩玉晶与兰天利用2007—2020年ADB全球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中国在RCEP区域价值链中的前向和后向嵌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作用。
因子分解模型用于揭示隐含碳排放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常见的分解方法包括“生产理论分解(POA)”“结构分解(SDA)”“指数分解(IDA)”三种模型。其中,在IDA方法中,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被广泛应用。黄和平等使用LMDI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隐含碳排放影响效应。近年来,SDA方法因其独立且细致的分解能力,在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尹伟华采用CMRIO模型与SDA方法评估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
3.4 排放责任划分
隐含碳责任的划分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认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张洋等人依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提出,应通过产品碳足迹基准值合理划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徐盈之与郭进则提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担”原则,为全球价值链中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实现公平合理的减排目标。
在国际层面,关于碳排放责任的划分有多种讨论,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公平地划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碳排放责任成为关键议题。Davis和Caldeira提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混合模式,这一模式能更有效地反映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分配。Karstensen等人则建议将碳排放责任分配给最终消费国,这一做法能够更好地激励各国在国际合作中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该观点在多区域投入产出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Hertwich等人指出,隐含碳责任划分需要考虑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应在发展的同时逐步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这种责任划分模式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得到了广泛采纳,成为多边合作的基础。
4 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贸易隐含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检测,并生成时间线图谱进行分析。突现指数有助于识别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的突现表明,在某一特定期间,这些词汇格外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研究重点。时间线图谱以时间线形式直观呈现每个年份的关键词聚类及其演进。
4.1 关键词突现分析
基于关键词突现分析,选取CNKI文献贸易隐含碳领域2008—2024年的关键词突现情况,识别出了排名前17位的关键词突现(见图3)。
根据图3可知,“碳转移”这一专有名词在2022年首次显著被提及,其突现强度达到了4.73,位居所有关键词之首。2022年起,国内学者逐渐关注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这一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2020—2024年间,“产业部门”和“价值链”这两个术语显著突出,其中“产业部门”的突现强度达到2.24,而“价值链”为1.81。这反映出贸易隐含碳研究逐步从固定模式向更为动态的探索转变,表明该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更加关注隐含碳流动的时空特征及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作用;而不再局限于单个产业或省份贸易隐含碳的核算。
4.2 时间线图谱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CNKI时间线图(见图4),根据CNKI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出:一是价值链的提出为贸易隐含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孙博伟和张伯伟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二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探讨贸易摩擦对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如陈晓等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增加贸易摩擦成本的情况下,环境规制对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三是在碳中和提出的大背景下,从贸易隐含碳入手为低碳经济的实现提供建议,如李萌等建立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刻画了贸易隐含碳的时空特征,从而为省级减排提供路线设计;四是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贸易隐含碳流动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如黄明辉等利用MRIO模型揭示了黄河流域五个城市群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流动足迹。不难看出,我国对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逐渐向准确化、精细化发展,并且应用场景迅速多样化,以适应国内需求。
5 结语
2008年以来,国内外关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显著增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巴黎协定》和“双碳”政策的推动下,全球各国对减碳问题的高度重视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术进展。贸易隐含碳的研究涉及多个主题,包括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时空格局和责任划分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深化,使得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从宏观层面的分析逐步转向更加多角度、多维度的综合性视角。
第一,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贸易隐含碳的时空格局、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责任归属的分析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尤其是投入产出模型和因子分解技术的应用,使得对隐含碳排放的量化和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同时,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贸易隐含碳的跨国转移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第二,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各国学者在贸易隐含碳领域的互动与数据共享,以便为全球减碳政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结合空间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深入探索贸易隐含碳的时空变化及其内在驱动机制;三是加强政策制定,推动绿色补贴政策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向低碳、高质量方向转型,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特点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
总体而言,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碳排放转移机制的理解,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邢源源,王雅婷,王雪源.国际贸易隐含碳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3(5):141-160.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45(1):15-26.
徐盈之,郭进.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55-63.
王寿兵,胡聃,吴千红.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77-80.
Leontief W.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36, 18(3):105-125.
Lenzen M, Pade L-L, Munksgaard J. CO2 multipliers i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4, 16 (4): 391-412.
付伟,罗明灿,陈建成.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业经济,2021,43(8):39-49.
张洋,江亿,胡姗,等.基于基准值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43-53.
Davis S J , Caldeira K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 emiss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 107(12): 5687-5692.
Jonas,Karstensen,Glen et al.Attribu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Brazilian deforestation to consumers between 1990 and 2010[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