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国际经验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451)

摘 要:跨境证券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其价格波动风险日益凸显,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发达国家应对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的监管经验,系统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市场波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和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具体举措。研究发现,构建多维度的波动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的投资限额管理、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控机制,是防范市场波动风险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波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管控机制、完善市场稳定保障措施等针对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风险防范;国际经验;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5(a)--04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境证券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其波动风险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极大增加了跨境证券投资的不确定性,市场恐慌情绪可能引发跨境资本的大规模异常流动,进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发达国家在防范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防范机制。系统研究这些国家在波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和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对于构建有效的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的产生机理

1.1 波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从规模波动看,2024年境外对境内证券投资净流入266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31%。分工具看,外资对华债务证券投资净流入468亿美元,增长4.2倍,股本证券投资净流出202亿美元。从主要投资渠道看,2024年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包含“债券通”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入市)净流入456亿美元;非居民投资境内机构境外发行的股票及全球存托凭证(GDR)净流入187亿美元;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及RQFII)渠道净流出298亿美元;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渠道净流出114亿美元。2024年三季度北向资金持仓总规模达到2.4万亿元,较二季度环比增加3530亿元,较8月16日持仓增加近5000亿元,而且为2023年二季度以来的单季度持仓规模最高值。分板块来看,2024年三季度北向资金主板持仓占比较二季度下降1.68个百分点,创业板、科创板分别上升1.42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1]。在结构波动方面,投资者结构和投资品种结构均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机构投资者持仓比例变化剧烈,债券与股票投资的相对规模也频繁调整。区域分布方面,跨境证券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转移特征,资金在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快速流动。市场情绪波动方面,投资者信心指数和市场波动指数(VIX)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不断提高。

1.2 波动风险的传导机制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34.9%,联合国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的4.8%上调至5.3%,表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然而,跨境证券投资的波动可能影响这种增长势头。市场定价机制方面,波动加剧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基本面,市场估值水平出现显著扭曲,影响资源配置效率[2]。在高波动期,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显著弱化,影响市场对基本面信息的反映能力。金融市场传导渠道反映为证券价格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金融机构稳定性,引发市场流动性收缩,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功能受损。当证券价格下跌时,金融机构面临资产缩水和保证金追加压力,被迫抛售资产,会加剧市场波动。汇率传导渠道体现为跨境证券投资波动引起汇率剧烈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投资者行为传导渠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追涨杀跌行为加剧市场波动,形成负向反馈循环。金融科技传导渠道通过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等现代金融工具,加速风险在不同市场间的扩散。

1.3 波动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对金融市场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市场功能层面,跨境证券投资的波动首先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得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基本面,市场难以有效反映基础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市场流动性的显著下降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买卖价差扩大,市场深度减弱,资源配置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对市场主体而言,波动风险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承压等多重挑战,不得不采取更为保守的经营策略。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交易行为趋于谨慎,市场参与度下降,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3]。在市场监管层面,频繁的波动加大了监管难度,传统的监管工具和手段难以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跨境性质的波动风险对监管协调提出更高要求,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压力显著增加。

2 主要国家防范波动风险的实践经验

面对跨境证券投资日益凸显的波动风险,主要发达国家基于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其中,美国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核心,建立了全方位的监管框架;英国采用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审慎监管局(PRA)双峰监管模式,强化跨市场风险防范;日本则以金融厅(FSA)为主导,构建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尽管这些国家的监管实践各具特色,但都体现出监管制度的系统性、监管手段的多样性及监管协作的紧密性等共同特征。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对于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 美国经验

美国在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监管体系。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核心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全市场交易监控系统(MIDAS)实时监测市场异常波动。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2024年的高位运行(涨幅分别为26.86%和32.74%)与较高估值水平(市盈率分别为29.3倍和47.79倍)并存,凸显了市场监测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三级熔断措施,分别在指数跌幅达到7%、13%和20%时触发不同级别的交易中断。同时,针对跨境投资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外国机构投资者定期报告持仓情况和投资变动信息。在机构监管方面,SEC通过定期压力测试评估金融机构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并设立了专门的风险与经济分析办公室,评估跨境投资对市场稳定的影响。这些措施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

2.2 英国经验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审慎监管局(PRA)共同构建了双峰监管体系,针对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实施全面监管。从2016年脱欧公投的市场表现可见其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当时富时100指数在数日内累计下跌超8%,英镑兑美元汇率暴跌约10%,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1.3%降至0.5%以下,体现了跨市场的风险传导。针对此类情况,英国建立了动态的风险评估框架,FCA数据显示,2023年约20%的跨境证券投资产品被列为中高风险等级,并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实时监控系统对异常交易进行跟踪。同时,英国监管机构特别重视跨境资金流向管理,2024年前10月约有300亿英镑资金从本土流向海外,其中40%流向美国市场,这种资金流向的监测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2.3 日本经验

日本金融厅(FSA)构建了分层次的跨境证券投资监管体系,其特点在于注重市场波动的跨市场联动效应。2024年8月的市场波动数据显示出该体系的重要性:日经225指数在两个交易日内出现12.4%的下跌和10.23%的上涨,同期日元对美元汇率也经历了超3%的剧烈波动,反映出股汇市场的高度关联性。针对这种情况,日本监管机构一方面强化对跨境投资的风险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证券化产品时保留至少5%的原始资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了多维度的波动性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海外业务占比(约七成营收来自海外)带来的汇率风险。此外,日本央行与金融厅建立了协调机制,通过维持低利率政策(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区间)等措施,在市场大幅波动时采取联合行动。

3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分析

3.1 建立多维度波动监测体系

多维度波动监测体系构建需要从市场价格、交易量、资金流向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价格波动监测机制通过实时跟踪证券价格变动情况,捕捉异常波动信号,建立价格波动率预测模型,评估市场波动趋势。交易量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大额交易、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对市场稳定的影响,识别可能引发市场波动的异常交易行为[4]。资金流向监测机制通过追踪跨境资金流动方向和规模,分析投资者结构变化,评估资金流动对市场稳定的影响。市场情绪监测机制利用舆情分析工具,评估投资者情绪变化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交易结构监测机制关注各类金融工具的交易结构变化,评估创新金融产品对市场稳定的影响。市场关联性监测机制分析不同市场间的波动传导关系,评估系统性风险。流动性监测机制通过跟踪市场深度、广度和韧性指标,评估市场流动性状况。在评估波动监测体系的有效性时,重点考察其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监测体系还应具备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监测参数和阈值。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能力。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机制也是体系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专业的分析团队和决策支持系统。

3.2 完善预警指标框架

预警指标框架的完善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选取标准和计算方法。市场波动预警指标包括价格波动率、交易量变化率、市场深度指标、流动性指标等核心指标。机构投资者行为预警指标关注持仓集中度、杠杆水平、投资周期等要素。资金流动预警指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速度、规模和方向的异常变化。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评估金融机构关联度、市场互联程度和风险传染可能性。宏观经济预警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影响市场稳定的宏观因素。技术性预警指标关注市场技术面变化,包括趋势强度、价格支撑位和压力位等技术指标。预警指标框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互补性,避免指标重复和遗漏。指标权重的设定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考虑不同市场环境下指标的重要程度。预警阈值的确定应建立在历史数据分析和专家判断的基础上,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需要明确规范预警信号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决策者。

3.3 优化逆周期调节机制

优化逆周期调节机制需要从制度设计、工具选择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制度设计层面强调建立科学的逆周期调节规则,明确调节目标、触发条件和退出机制。调节工具选择需要考虑工具的有效性、市场接受度和操作可行性[5]。价格调节工具包括交易价格限制、熔断机制和市场稳定机制等。规模调节工具包括投资额度管理、持仓限制和杠杆率控制等措施。流动性调节工具包括准备金要求、流动性支持和市场干预等手段。时间维度调节工具关注投资周期、持有期限和交易频率等要素。调节机制的实施需要制定完善的决策和执行程序,确保调节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对调节效果的评估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市场稳定性、交易效率和投资者保护等多个维度。逆周期调节机制与其他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也需要特别关注,避免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机制的动态调整能力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需要根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调节参数和措施。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把握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避免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功能。

3.4 加强跨境监管协调

加强跨境监管协调需要从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等多个维度推进。制度建设层面强调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规则,推动监管制度的国际趋同[6]。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信息交换平台,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市场监测合作需要建立联合监测机制,实现跨境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控。风险处置合作机制强调在市场异常波动时的协同应对。监管执法合作包括建立联合调查机制,打击跨境市场违法行为。危机管理合作需要建立跨境危机预案和处置机制。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性评估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包括信息共享效率、风险处置效果和执法合作成效等指标。协调机制的运行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决策程序,确保各方能够及时响应和协同行动。监管标准的统一需要充分考虑各市场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在趋同中保持适当弹性。跨境监管合作的范围需要根据市场发展不断拓展,将新型业务和创新领域纳入合作范畴。协调机制的持续改进需要建立定期评估和完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4 完善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体系

4.1 构建波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构建波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需要整合市场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发布等多个功能模块。平台技术架构应采用分布式计算系统,实现对海量市场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建立标准化接口,实现与各交易所、清算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数据连接,确保数据来源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数据处理模块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市场交易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和结构化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持。风险识别模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多层次的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异常交易行为和市场波动的智能识别。预警生成模块根据预设的风险阈值,自动生成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信号。信息发布模块建立多渠道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平台管理模块负责系统维护、权限管理和安全防护,确保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平台还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优化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不断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预警阈值的设定需要考虑不同市场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达到差异化的预警标准。平台的有效性评估体系需要定期对预警结果进行回测和评价,持续优化预警机制[7]。

4.2 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从投资主体特征、投资规模、风险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制度设计。投资主体分类基于机构性质、资本实力、投资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等要素,将投资者划分为不同类别。投资规模分级管理通过设定差异化的投资限额,实现对不同规模投资的分层管理。风险等级评估体系需要考虑投资策略、杠杆水平、投资周期等因素,对投资活动进行风险评级[8]。监管要求设置应与分类分级结果相对应,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信息披露要求需要根据投资者类别和风险等级确定披露内容和频率。风险控制措施应针对不同级别投资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包括持仓限制、杠杆约束和流动性要求。退出机制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类别投资的特点,建立适应性的退出通道。分类分级标准需要具备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制度执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确保分类分级管理有效落实。评估机制定期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推动制度优化完善。

4.3 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管控机制

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管控机制需要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管控体系。资金流入管控环节需要制定资金来源审查制度,验证投资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投资额度管理机制通过设定总量控制指标,实现对跨境资金规模的合理管控[9]。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重点关注投资资金的实际投向,防止资金挪用和违规操作。资金流出管理需要建立有序退出机制,防止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出引发市场波动。外汇管理政策需要与资金流动管控相协调,实现本外币政策的有效衔接。跨境支付清算机制需要加强对支付环节的监督,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可追踪性。风险隔离机制通过设立防火墙,防止境内外市场风险传染。应急处置机制需要针对异常资金流动情况制定应对预案,提高危机处置能力。管控系统建设需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资金流动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管控效果评估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4.4 完善市场稳定保障措施

完善市场稳定保障措施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市场稳定机制。价格稳定机制通过设立涨跌幅限制、熔断机制等措施,防止过度投机和市场恐慌。流动性支持机制需要提前做好市场流动性储备,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做市商制度通过引入专业做市机构,提供持续的市场报价,维护市场稳定。风险准备金制度要求市场参与者提供充足的风险准备金,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市场信息发布机制需要规范信息披露行为,防止虚假信息引发市场波动。交易监控系统需要实时监控异常交易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置市场违规行为。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设立投资者赔偿基金,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权益保护[10]。市场教育机制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市场稳定基金的设立可在必要时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稳定市场预期。评估和改进机制需要定期评估保障措施的有效性,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制度。

5 结语

防范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监测预警和管控体系。通过深入分析发达国家防范经验可以发现,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及时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紧密的跨境监管协作是防范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市场实际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跨境监管合作、优化逆周期调节手段,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促进跨境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波动风险的传导机制和量化测度,为完善防范体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桑博,李星诺.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国际经验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3(10):41-44.

周佩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4.

崔冉,温雪.金融科技在跨境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2024(19):38-40.

周金南.中国跨境资本流入金融风险的政策调控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24.

王蕊.跨境证券投资并非稳赚个人参与还须谨慎[N].证券时报,2023-10-16(A01).

桑博,李星诺. 跨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防范国际经验研究[J]. 吉林金融研究,2023(10):41-44.

陈旭东,田凌,洪涛,等. 开放度视角下证券市场跨境资金流出管理方式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8(5):41-45.

张敏恬,潘雨琪,陈文良,等. 跨境证券投资与外汇管理改革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8(12):83-86.

张瑜,付春生.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未来发展方向[J].中国外汇(英文版), 2019(11): 26-28.

钱晓霞. 金融开放进程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D]. 杭州: 浙江大学,2018.

标签:  市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