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之魅:从小红书“对账”看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412)

【摘要】TikTok在美即将遭禁之际,大量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意外催生了一场基于日常生活分享的跨文化传播运动。研究发现,“对账”功能由最初的个人理财工具演变为跨国生活成本对比和文化体验交流的桥梁,消解了传统文化叙事中的刻板印象。基于用户生成内容(UGC)和平台算法驱动,小红书构建了一种低政治化、去中心化的文化对话模式,推动了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的重构,展示了“日常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力量,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模式、平台治理及数字时代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当然,这一传播模式也伴随着“信息茧房”、数据真实性危机和文化消费主义等挑战。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小红书“对账”;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算法

随着平台经济的崛起,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5年1月,美国政府对TikTok的禁令引发了全球关注的“TikTok难民”现象,数百万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RedNote),意外催生了中美民间跨文化交流的“对账运动”。数据显示,小红书在北美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一周内增长超20倍,用户通过分享日常生活成本、消费习惯和文化体验,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与政治化叙事。[1]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社交媒体平台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数字公共领域”的潜力,更凸显了日常生活细节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力量。

“对账”功能最初以个人理财工具的形式出现,逐渐演变为用户分享购物体验、生活记录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晒出真实的医疗账单、探讨教育成本,甚至以“交猫税”“互帮作业”等趣味互动消解语言隔阂,平台构建了一个去政治化的交流空间。[2]这种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传播方式,不仅对传统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论”提出了挑战,也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跨文化传播研究长期以来关注文化差异、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等问题。传统理论强调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而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平台算法、用户生成内容和社群互动等成为研究热点。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文化差异与冲突,如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3],但数字平台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用户生成内容(UGC)通过“生活化叙事”实现文化破冰,如“猫税”梗的跨文化传播揭示了符号互动对文化壁垒的消解作用。[4]关于平台经济与算法机制,诸多学者指出算法推荐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但小红书案例显示,兴趣导向的算法反而促进了跨圈层互动。例如,平台通过“英语角”“数学题互助”等内容,将语言障碍转化为共创式学习场景。在日常生活研究方面,德塞托提出的“日常生活实践”[5]思想可以作为本文重要的理论资源。中美网友通过“对账”展示的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微观权力下的生活策略,这种“日常”叙事挑战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落后”或“威胁”的二元对立想象。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对平台算法如何平衡文化多样性与治理风险缺乏实证分析,如小红书如何处理敏感内容引发的审查争议;二是对用户生成内容中的“系统性偏差”关注不足,如平台用户以中产阶层为主,可能造成跨国比较的失真。[6]

本文以小红书“对账”内容为对象,分析2025年1月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与文化意涵,结合平台数据与媒体报道(如《纽约时报》对“数字难民”的讽刺性报道[7]),揭示中美舆论场对同一现象的话语建构差异;探讨中美用户的参与动机(如部分美国用户通过“反讽中国间谍”标签表达对政治污名化的抵抗)与文化认同变化。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对账”功能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叙事重构跨文化传播的符号体系,平台算法与用户自发行为如何共同塑造文化适应过程,跨文化传播中的“日常之魅”面临哪些伦理与认知挑战。

本文首次将“日常”概念引入平台经济下的跨文化传播分析,试图在理论创新上有所贡献。一是传播范式的平民化转向:传统跨文化传播依赖精英话语,而“对账”运动证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更具穿透力。例如,中国网友展示的“10元早餐”直接冲击了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贫困”叙事。二是数字平台的治理悖论:小红书既面临“文化滤镜”风险,如选择性呈现富裕生活,又通过用户自组织,如“语言互助社群”,实现了去中心化治理,为平台经济的全球化策略提供新思路。三是“弱者战术”的数字化演绎:中美小红书用户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拓展了德塞托“战术实践”理论的适用领域。希望本文能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实践参考,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数字公民素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小红书“对账”:日常生活的跨文化呈现

(一)功能演化:从个体工具到跨国对话的“数据桥梁”

“对账”功能的演化反映了数字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动态适应过程。“对账”最初作为个人理财工具,旨在帮助用户记录和管理消费。然而,随着跨国用户的拥入,这一功能逐渐被重新定义,成为一种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数据桥梁”。这一演变不仅体现了社交媒体用户自发创新的力量,也揭示了平台算法在推动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数据对比、兴趣匹配与去政治化的互动,用户借助“对账”功能分享生活成本、消费习惯和文化体验,从个体视角打破刻板印象,建立更为细腻的跨文化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支持与用户行为相互作用,使得“对账”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对比,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日常实践模式,并在全球化语境下塑造了新的数字交流生态。

根据分析公司Similarweb最新数据,小红书曾在一天内新增了近300万美国用户[8],远高于平时的单日新增30万左右。用户自发将“对账”转化为跨国生活成本对比工具,例如通过标签“#FoodBillBattle”对比中美家庭食品支出,或“#CatTax”分享宠物医疗费用差异,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数据叙事。

平台算法通过兴趣图谱打破了中美文化壁垒,成为一种跨圈层传播的数据桥梁。在这次中美用户“对账”运动中,小红书的平台算法一是实现了精准推送——当美国用户发布“洛杉矶月租2000美元公寓”内容时,算法将其推送给中国一线城市租房群体,触发“上海3000元合租单间”的对比讨论;二是实施流量倾斜策略——平台对争议性内容(如医疗账单对比)采取“限流但不删除”策略,既规避了政治风险,又利用用户好奇心维持了热度,相关内容的完播率比普通笔记高47%[9];三是提供语言支持——实时双语翻译悬浮窗的推出,使中美用户的语言障碍大大降低,据统计,美国用户使用翻译工具的比例在短时间内激增216%。[10]

(二)文化符号重构:数据实证主义与萌化传播的双重路径

在跨文化传播中,符号的选择与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受众的理解与接受度。小红书“对账”功能的演化不仅涉及数据层面的直观比较,还伴随着文化符号的重构。用户通过数据实证主义,以具体的生活成本、消费结构等客观数据打破传统刻板印象,使文化对话更具说服力;同时,萌化传播策略利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如表情包、网络梗与“猫税”等,降低文化冲突带来的紧张感,使跨文化交流更加亲民和可持续。这种双重路径的结合,使得“对账”内容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成平衡,让数据既能作为理性思考的工具,也能成为情感共鸣的媒介。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信息的可传播性,也促进了跨文化语境下符号系统的重新塑造,使跨文化传播更加平等、多元且具备日常可感性。

小红书用户通过微观数据对比打破了过往关于中美两国生活现状的宏观叙事。比如,关于医疗成本,美国用户@NYC_Emily发布的急诊账单(15,732美元)与中国医保报销案例对比,引发对美国医疗体系的反思。关于教育支出,中国大学年均学费不足800美元,而美国顶尖高校年费用高达9万美元,这一对比直接冲击了美国用户对教育公平的认知。这种“数据实证主义”对文化刻板印象的消解,无疑是跨文化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萌化传播降低了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感。小红书“对账”内容通过萌系元素实现了敏感议题的“去毒化”,消解了文化交流的隔阂,降低了文化冲突的可能。最典型的表现是“猫税”现象,用户约定俗成在争议性内容后附加宠物视频作为“调解费”,“CatTaxes”相关素材下载量超820万次。还有就是表情包外交,生成“流泪熊猫头看账单”等表情包,将经济压力转化为集体幽默,有效缓解了文化冲突。“通过这一机制,中外网友得以在轻松愉快的软性话题互动中降低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感,从而有效缩短彼此在赛博空间中的心理距离。”[11]

(三)用户行为图谱: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

用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并非单一的被动接收者,而是通过行为选择、互动方式和身份认同的建构,积极塑造着传播的方向与意义。在小红书“对账”现象中,中美用户的参与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适应路径:美国用户从猎奇观望到实用探索,再到主动参与文化转译,展现了跨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中国用户则通过选择性透明化、自主展演和梗文化策略,在回应外界关注的同时,也塑造了自身在全球数字空间中的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平台算法、社群互动和文化资本的作用相互交织,影响着用户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定位自己,并在文化认同的流动性中不断调整自我表达方式。然而,这种适应与重构并非全然顺利,信息真实性、阶层偏见和文化消费主义等问题仍然对用户的跨文化体验构成挑战。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图谱,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数字平台如何影响个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构建,以及这种“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如何重新定义全球文化互动的方式。

根据媒体报道,结合笔者对小红书平台上美国活跃用户的观察,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猎奇观光者”,他们短暂参与后流失,典型行为是发布刻板印象内容(如“中国人是否都吃狗肉”);第二类属于“实用主义者”,他们长期关注医疗、教育等民生议题,甚至会通过私信咨询中国医保参保流程;第三类属于“文化转译者”,他们主动制作双语对比图表,成为非官方“民间外交官”。

为应对美国数字难民的大量拥入,小红书上的中国年轻用户群体发展出两种独特的传播策略:一是选择性透明化,展示一线城市房租压力的同时,隐去加班时长,构建“奋斗但可承受”的生存图景;二是梗文化武器化,用“啊对对对”回应杠精言论,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保护机制。中国用户的这种策略性展演也是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对自己新的“文化使者”身份进行调适的某种尝试。

二、平台经济下的跨文化传播:机遇与挑战

(一)平台算法:文化传播的“双刃剑”

在跨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进程中,平台算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信息分发的核心机制,算法能够通过兴趣匹配和数据推荐,促进文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增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理解。然而,这一技术优势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算法的流量倾斜可能加剧文化偏见,“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受限,甚至平台治理的商业考量可能影响文化表达的真实性。小红书“对账”现象展现了平台算法如何既推动跨文化传播,又在流量机制与内容管控之间寻求平衡。在算法的驱动下,用户的跨文化交流不仅依赖于个体互动,还受平台推荐逻辑的塑造,这使得数字平台既是文化传播的催化剂,也是影响文化多样性与公平对话的重要变量。因此,如何优化算法以促进真实、多元、深度的跨文化交流,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数字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

如前所述,小红书通过兴趣导向的推荐算法,将中美用户的“对账”内容(如医疗账单、房租对比)精准匹配给跨文化受众,形成“数据实证主义”的传播模式。算法在此过程中充当了文化对话的“无形推手”。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还通过微观数据的直观对比,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中美社会的刻板叙事。然而,尽管算法促进了跨圈层互动,但其“流量倾斜逻辑”也可能加剧文化偏见和“信息茧房”的隐忧。此外,算法偏好推荐高互动内容,如前所述富裕用户的“百万家庭开支”,自动筛选掉了更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可能加剧阶层分化而非促进平等对话。当然,面对跨文化冲突,小红书已经着手通过技术升级试图实现动态平衡,比如上线实时双语翻译悬浮窗、新增“文化敏感性标签”提示认知差异,并将20%的推荐流量分配给跨文化内容,以平衡社区生态。然而,平台的这种适应性调整仍面临挑战,即如何避免算法成为“文化过滤器”,仅呈现符合平台商业利益的“和谐图景”。[12]

(二)社群互动:跨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冲突

社群互动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体用户的文化适应过程,也塑造了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体系。在小红书“对账”现象中,中美用户通过社群互动建立联系,从最初的好奇、比较到逐步形成群体共识,展现了跨文化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这种认同既体现在共同话题的讨论和网络语言的共享,也通过用户自发组织的“语言互助社群”“数学题社交”等互动形式得以强化。然而,社群互动并非总是促进文化理解,文化冲突与群体排斥现象也在这一过程中显现。例如,部分中国用户用网络热梗应对挑衅言论,形成了一种数字空间中的文化防御机制;而部分美国用户对小红书的内容审核政策产生质疑,则引发了对数字平台治理模式的讨论。这种社群内部的文化协商与冲突,揭示了跨文化传播中认同与异质性并存的复杂性。在社交媒体高度渗透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在社群互动中实现文化共生,而非固化刻板印象和信息壁垒,成为跨文化传播实践的重要挑战。

中美用户通过翻译工具和“梗文化”实现破冰。例如,“早C晚A”时间策略(中国用户白天活跃,美国用户晚上活跃)催生了跨时区社交仪式,带动咖啡与酒类内容增长213%。社群内自发形成的“语言互助小组”和“数学题社交”(如“鸡兔同笼问题”解题互动),将语言障碍转化为共创式学习场景,实现了从“文化震惊”到“共生实践”的跳转。

当然,跨文化互动也暴露出某些深层矛盾,部分社群形成封闭圈层,排斥异质文化。例如,中国用户用“啊对对对”等热梗回应挑衅言论,形成亚文化保护机制;而美国用户对平台审查制度(如封禁同性恋内容)的质疑,则引发对“中国式网络治理”的争议。可以预期,这类文化冲突与社群排斥现象,还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如何化解冲突,构建更持久的跨文化认同机制,是摆在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及其用户面前的现实课题。

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在平台经济下还面临多重伦理困境,平台需在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间寻求平衡。一是数据真实性危机,部分用户伪造账单(如P图修改医疗费用金额)以获取流量,导致跨国比较失真;二是文化消费主义陷阱,跨国品牌借机营销“中美同价”商品,将文化对话异化为消费竞赛;三是治理悖论,小红书在平衡内容开放与审查时陷入两难,如严格封禁“黑灰产账号”引发用户争议,暴露平台治理能力与全球化愿景的脱节[13];等等。如何突破这些伦理困境,也是提高跨文化传播效能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日常的赋魅与祛魅:小红书“对账”的传播学启示

(一)“日常”叙事正在重构跨文化传播范式

研究表明,小红书“对账”功能通过记录和分享日常消费与生活细节,展现了日常生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力量。这种以微观日常生活为核心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跨文化传播中宏大叙事的局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真实、接地气的文化表达途径,证明日常生活细节的穿透力远超政治化叙事,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的新范式。

相较于传统跨文化传播研究强调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小红书“对账”运动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用户的自发性参与、基于兴趣社群的扩散路径,使得“日常”成为打破文化壁垒的重要媒介。研究者凯瑟琳·布鲁克(CatherineBrooke)提出的“微叙事理论”指出,微观的个人故事比宏观的政治叙事更容易引起共鸣并影响受众的文化态度。[14]小红书用户的“对账”行为,正是以“微叙事”方式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实例。

笔者认为,小红书用户的“对账”行为实质上是德塞托(MicheldeCerteau)理论中“弱者的战术”在数字空间的再现。具体表现为:挪用(Appropriation)——中美用户将“对账”工具从个人理财扩展为文化比较的媒介,重新定义其使用场景,使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工具;拼贴(Bricolage)——通过结合数据实证主义和“萌化传播”策略,用户创造了一种既理性又趣味化的文化叙事模式,如通过“猫税”缓和经济对比带来的紧张感;瞬间占领(MomentaryOccupation)——用户利用算法推荐的短暂窗口期,在热点事件(如TikTok禁令)发生后迅速拥入平台,构建新的话语空间,使跨文化传播更具即时性和互动性。

这表明,数字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已不再依赖官方主导的宣传,而是由普通用户通过日常实践塑造新的文化景观。

(二)平台技术赋能与文化收编风险并存

平台算法与用户生成内容(UGC)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动力,也潜藏着风险。一方面,技术赋能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助力。小红书的AI翻译功能支持86种语言实时互译,通过“一键翻译悬浮窗”降低语言障碍,促进中美用户直接对话;算法推荐机制则通过兴趣图谱将跨文化内容精准推送,如“洛杉矶月租2000美元公寓”推送给中国一线城市租房群体,触发自发对比讨论。

然而,平台技术在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收编的隐忧。一是算法推荐的选择性——小红书的算法偏好互动量高的内容,使某些热点话题(如中美医疗账单对比)获得极高曝光,但可能忽略更具代表性的普通生活案例,导致信息呈现的偏差。二是“幸存者偏差”效应——平台流量倾斜可能强化中产阶级和精英群体的声音,而忽略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现实,造成文化比较的失真。例如,“对账”内容多涉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缺少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的真实呈现。三是文化商品化与消费主义陷阱——品牌借机利用跨文化对账现象进行商业营销,如“同款美式早餐挑战”“中美超市大比拼”等内容,使文化对话被异化为消费竞争,偏离了原本的文化交流初衷。

由此可见,平台技术既是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也是塑造文化叙事的重要变量,如何在技术赋能与文化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跨文化传播的多维探索未来可期

在全球化与数字传播交会的背景下,小红书“对账”现象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多平台比较。不同社交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各异。例如,TikTok依赖短视频娱乐内容打破文化壁垒,而小红书则以生活化内容构建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未来研究可以对比不同平台在用户参与、内容传播和文化适应机制方面的异同,以揭示跨文化传播的多样性。二是非英语圈层的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美互动,但小红书的跨文化传播已逐步扩展至东南亚、欧洲等地区。例如,在德国,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汉语学习角”,以“对账”方式比较中德教育体系。这种现象表明,日常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具有全球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三是传播伦理与文化公平性。平台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否需要建立用户自治机制,以确保跨文化对话的真实性和多元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四)文化差异与传播机制研究有待深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对“日常”内容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式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消费行为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日常习惯,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引发争议。因此,未来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深化:一是文化符号的适应性研究——不同文化对“萌化传播”的接受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欧美用户倾向于用幽默化解敏感话题,而东亚用户可能更偏好情感共鸣,这种文化倾向如何影响传播效果?二是语言策略的优化研究——AI翻译工具如何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例如,当前机器翻译在处理网络俚语(如“V我50”)时仍存在误读现象,这是否会影响跨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和共鸣度?

(五)数字环境下的“生活外交”改写文化软实力图谱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法拉·潘迪斯(FarahPandith)就小红书热现象发表评论时指出,在数字时代,软实力不仅是文化和商誉的输出,更涉及叙事塑造的竞争。[15]小红书“对账”现象表明,普通用户在全球化语境中也可以成为“文化外交官”。针对这一趋势,小红书“对账”现象启示我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是实施“生活外交”的国际文化传播策略。政府与企业可联合小红书发起“全球生活实验室”项目,鼓励用户记录并对比跨国生活成本,以数据实证反击西方媒体偏见。二是支持“文化转译者”成为跨文化交流桥梁。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转译者”用户提供认证与激励机制,提升跨文化内容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三是实施国产品牌的跨文化“种草”策略。国产品牌可借助日常内容的传播力量,通过与本地KOL合作、赞助用户生成内容等方式,更好地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

四、结语

小红书“对账”现象揭示了平台经济下跨文化传播的复杂图景:算法与UGC打破了传统精英主导的文化传播模式,使“日常”生活成为全球对话的媒介;平台为追求流量最大化,可能将文化差异简化为“可消费的异域风情”,削弱批判性对话的深度。对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诸如“如何在算法设计中嵌入文化多样性指标”“如何通过用户共治机制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公正”“如何在全球交往中保持价值观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决定平台经济能否真正成为“数字巴别塔”的基石,而非新型文化霸权的工具;只有在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中寻求平衡,推动跨文化传播从“赛博迁徙”迈向“全球共治”,方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靠的数字支点。

[本文为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三进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课程建设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2023GXJK319)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3amp;ZD21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Gregory Jackson.What is RedNote? TikTok “Refugees” Surge to Popular Chinese App Ahead of Ban:Learning about China makes America feel like a Third-World Country[EB/OL].https://medium.com/illumination/what-is-rednote-tiktok-refugees-surge-to-popular-chinese-app-ahead-of-ban-3bf168248ea2.

[2]Life audits on Xiaohongshu demolish cross-cultural stereotypes[EB/OL].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1-18/Life-audits-on-Xiaohongshu-demolish-cross-cultural-stereotypes-1Ag3uLfSWwU/p.html.

[3]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 Publications.1980.

[4]佰易创业思维.小红书,跨文化交流的“狂飙”时代已经到来[EB/OL].https://www.sohu.com/a/850893793_122059621.

[5]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6]中产财经生活小红书“中美对账”,走向何方[EB/OL].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5226.html.

[7]Amanda Hess. For TikTok Refugees, a Wry Welcome on a Chinese App[EB/OL].https://www.nytimes.com/2025/01/16/arts/tiktok-red-note-china.html.

[8]Jane Lewis.RedNote: the rise of the new TikTok[EB/OL].MoneyWeek,2025-01-31,https://moneyweek.com/economy/people/rednote-rise-new-tiktok.

[9]王新喜.中美网民在小红书对账运动,治好国人的精神内耗,或带来五大影响[EB/OL].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20A08L7T00.

[10]杨鑫宇.中美网民“小红书上交朋友”,“跨国对账”澄清误解与偏见[EB/OL].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1-17.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1/17/content_VY26A8Fl.html?gid=2Zr5Oake.

[11]郭全中,王映骅,司茗嘉.“TikTok难民”现象透视:用户—平台的情感驱动与游戏实践[J].新闻爱好者,网络首发,2025-01-21.

[12]Li Wei , Gao Xueqi.TikTok exodus: Finding refuge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 RedNote[EB/OL].https://www.thinkchina.sg/society/tiktok-exodus-finding-refuge-and-cultural-exchange-rednote?ref=home-latest-articles.

[13]璟松.商业化“优先级”无限放大,小红书的2025“路书”已写好[EB/OL].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54197.

[14]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24(02):177-199+245-246.

[15]Farah Pandith, Rory Dixon.With TikTok Refugees Fleeing to RedNote, China Is Beating the U.S. at Soft?Diplomacy[EB/OL].https://www.usnews.com/opinion/articles/2025-01-27/with-tiktok-refugees-fleeing-to-rednote-china-is-beating-the-u-s-at-soft-diplomacy.

作者简介:贾琳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州 510550);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上海 200093)。

编校:王志昭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