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智技术从叙事空间延展、叙事功能赋能、叙事美学形塑三个维度,有力推动了文化综艺节目叙事体系的革新。在叙事空间上,文化综艺节目呈现出基质重构、气韵升华、虚实相融、立体传播的数智化变革。在叙事功能上,文化综艺节目借助数智技术打破传统空间与叙事模式的限制,同时还通过互动沉浸叙事促使观众深度参与节目叙事,以复调叙事手法从多维度展现文化内涵。在叙事美学方面,数智技术推动文化综艺节目以多元节目形态创新视听审美,以雅俗平衡的表达重构审美定位,以审美惊奇与诗性空间相统一营造数智时代审美意境,构建起视听艺术新的美学表征体系。
【关键词】文化综艺;数智技术;叙事功能;视听审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数智技术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合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过程。[1]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数智技术是所有的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简称。其中数据技术指包括数据记录、识别、处理等在内的技术统称,智能技术是指设计、建造和应用具有自主地学习、推理和决策等功能的人工系统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2]还有学者认为数智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3]总之,数智技术涵盖了数字智能时代中一切步入连接、分析、智能发展路径的技术。[4]
在视听传媒领域,数智技术以革命性姿态深度重构文化综艺的叙事体系。长远来看,文化综艺节目只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把握数智技术对媒介体系的革新,才能培育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传播体系注入持续动能。
一、数智技术拓展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空间
在经典叙事学视阈下,叙事与空间的共生关系构成文本意义生产的基础。西摩·查特曼建立的二元空间模型,通过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辩证互动,揭示了叙事作为时空容器的本体属性。[5]而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场景、数字特效、动捕技术等技术的催化下,二元空间叙事范式遭遇解释力危机,文化综艺叙事场域突破二元线性框架,演变为多节点连接的异质结构。
(一)基质重构:文化内核的数智呈现与情感共振
精良优秀的文化内容始终是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基质,也是节目得以立足并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文化综艺的叙事基质逐渐从物理时空向数字场域跃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为文化综艺节目增添了新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宏观意义上跨越千年的历史场景重现,还是微观视角的个人生活世界构建,文化故事的叙述基质借助数智技术重获新生,得以生动逼真地在观众面前娓娓道来。
文化综艺节目突破了传统舞台美术与画面呈现的局限,赋予传统文化元素以动态、立体、交互的数智化视觉效果,不仅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和审美叙事意象,更营造了沉浸式故事叙事空间,提升了节目的观赏体验。[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中一首《忆江南》借助AR、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将《富春山居图》画中的一景一物激活。结合演员们“人在画中”的表演,歌、舞、诗、画、演五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之美。创新的数智化手段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馈,首期节目总台电视端最高分钟收视率达0.82%,节目播出时的话题讨论热度在微博和抖音平台高居不下,节目话题阅读量累计超9亿,全网累计收获48个热搜热榜。[7]
(二)气韵升华:精神境界的可视化呈现
前沿技术能够搭建起灵动逼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性、思想性与气韵性得以生动诠释。在数智技术赋能之下,中华文化中“意在言外”的部分得到可视化、跨媒介呈现,文化综艺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同时,情境化场域实现了传统文化内涵从单向传播向双向情感互动的重大飞跃,当观众沉浸在特定生活情境与文化氛围中时,文化内核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也得到了升华。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在展现青年时期李白的胸怀少年壮志月夜泛舟时,运用AI特效生成画面,皎洁的明月照亮远处山林的轮廓,一叶扁舟缓慢漂流在寂静的山谷间,逼真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生动还原。在引入《侠客行》的诗句内容时人工智能以艺术化、象征化的手法,凸显李白的才气和恢弘洒脱的诗意。节目安排了舞蹈演员随诗舞剑表演,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让剑锋和书法笔墨巧妙融合,人随剑舞而剑痕化作袅袅墨影。传统中华文化中的诗、剑、舞、墨元素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呈现了视觉感知之外波澜壮阔的侠客余韵。
(三)虚实互动:虚拟与现实的跨维相融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文化综艺的场景搭建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虚实融合。虚实交融的视觉呈现提升了文化综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的同时,拓展了节目互动方式,增强了观众参与感与沉浸体验。传统文化元素在数智技术的重新组合、演绎和拓展等融合表现之中,获得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活力,进而促进了文化综艺产业的数智化升级与发展。
《中国诗词大会》运用计算机图形、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等技术结合成熟的全息投影设备,在舞台现场还原出苏东坡形象的数字人和观众、选手自然互动。跨越时空、虚实结合的对话互动,让诗词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与魅力。幕后打造数字苏东坡形象的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凭借这一数字人在《中国诗词大会》的首次亮相,成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数字苏东坡”的良好开端有力地推动其开启一系列历史文化名人数字人的开发计划,逐步形成中华文化数字人矩阵,搭建起中华文化元宇宙。
(四)立体传播:数智传播效能的升级
在数字时代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场域早已突破了传统屏幕空间的物理边界,形成节目IP—数字展演—沉浸剧场的叙事矩阵,向线下空间拓展延伸。《国家宝藏》联合中央美院新媒体创作团队开发的国宝数字体验展,运用动态知识图谱技术将电视内容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叙事网络。一件件国宝通过与观众的数字互动,传递出其独有的中式文化魅力。国宝数字体验展中还以《千里江山图》为参考设置了沉浸式剧场,提取画中美学元素并通过数智化手段演绎山水色彩与光影,随着影像内容循序渐进的变化,形成了对画作从宏观视角到沉浸视角、微观视角的多维度、沉浸式阐释方式。[8]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数智技术,文化综艺在博物馆、文化景区等地设置与节目IP相关的展示区、互动游戏等体验项目,实现线上节目文化内容与线下文化场景的有机融合。浙江卫视推出的宋韵推广虚拟数字人谷小雨,不仅在文化综艺《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中,作为惊喜嘉宾和越剧演员合作表演;还在宋韵文化节开幕式现场,作为AI数字导览员为现场观众讲解宋韵文化。
二、数智技术创新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面对当今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文化综艺的传统阐释方式渐渐力不从心。数智技术带来的多元话语形态则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艺术表达的维度,为中华文明带来持续生长的数字文化遗产。
(一)空间重构:非线性叙事的立体拓展
数智技术使得文化综艺不再局限于现实拍摄场地,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文化传承等资料的深度挖掘进行数智场景搭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考古大会》充分利用总台先进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演播室的布景优势,将不为人们所知悉的三星堆遗址、海昏侯墓、秦始皇帝陵等考古场景搬演到舞台场景之中。考古类的小众题材加之数智技术场景升高了大量话题讨论热度,节目创下连续13期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文化类综艺榜首的好成绩,全网累计收获超164条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76亿,相关视频播放总量超1.4亿。[10]
数智场景空间的拓展使得文化综艺节目摒弃了传统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跳跃、穿插、回溯等多种叙事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文化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在立体空间维度实现非线性叙事、交互式叙事。《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访谈+穿越”的拼贴结构,让《史记》《论语》等典籍跳出时间轴与当代价值观碰撞;《舞千年》采用大剧情中嵌套小剧情的叙事手法,通过舞蹈演绎将文学意象转化为视觉隐喻。
(二)具身交互:受众主体的深度参与
数智技术以实时互动叙事和智能交互技术开启了文化综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叙事模式,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实现受众主体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文化阐释的转变。具体来说,文化综艺一方面采取多屏联动的互动途径,以趣味化的话题讨论、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观众参与度。另一方面,文化综艺在节目中通过设置观众交互情节增强节目效果。《简牍探中华》节目以主持人的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进入历史演绎场景,与现场的一树一景、一人一戏深度互动,CG特效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呈现出简牍的物质形态和使用场景,也增强了观众的实体感和代入感。
除了在节目前期宣传和节目制作过程中发挥互动交流的关键作用,数智技术还推动文化综艺的互动叙事链条向线下互动延伸。河南卫视“中国节日”节目衍生“唐宫夜宴”“唐朝少女”等数字IP,在荧屏之外举办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活动。“唐宫夜宴”沉浸剧不仅获邀参与俄罗斯金砖国家影视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在2024年厦门金鸡电影节上精彩亮相;唐宫夜宴实景演绎文化园区提供了包括元宇宙悬空剧场、唐宋风情街区等数智沉浸式体验项目;“唐宫元宇宙”大空间沉浸展,通过头戴式VR设备带领观众体验盛唐文化科技之旅。[11]
(三)复调叙事:多元话语的共生表达
传统文化综艺节目视角集中于舞台本身、主持人为主的中心叙事,而数智技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景沉浸等手段,结合舞台现场多机位拍摄与智能剪辑技术,使得文化综艺构建了多主体、多视角叙事模式。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强调文本中多元独立声音的对话性共存,通过不同主体间的碰撞与交锋生成新意义。[12]因此,在文化综艺领域,数智技术不必追求对话的完美闭环,而应构建文化表达的“多声部”结构,通过虚拟与现实场景的叠加,创造更具张力的对话交流空间。
腾讯视频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邻家诗话》从历史场景、现实场景、艺术场景三层视角出发,结合诗词专家、爱好者、剧评人等不同人群的多角度解读,既有嘉宾们围桌相谈的互动场景,又有结合诗词内容的外景舞蹈朗诵,还有数智技术辅助呈现的传统技艺表演,CG技术让历史人物与现代舞者形成同层互动。凭借融合、立体、多元的叙事视角,《邻家诗话》在一众诗词类文化节目中突出重围形成特色,第一季最终收获了豆瓣8.9的高分,第二季更是一开播便收获9.0的豆瓣评分。
三、数智技术构建文化综艺节目叙事美学新表征
在数智化浪潮推动下,大众传播经历着媒介感知范式的结构性迁移,催生视听艺术的范式革命。文化综艺技术赋能的审美升维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美学边界,更重塑了节目视听语法体系。换言之,数智技术以其多元化、互动化、沉浸式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视听艺术的感知界限,为传统文化美学以及节目审美的发展注入活力。
(一)形态创新:传统美学的数智化转译
在数智技术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文化综艺节目凭借数智化制作手法构建传统美学形态创新与转译的新维度。一方面,数智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数字修复技术对传统文化遗产实现或静态或动态的基因解码。比如《登场了敦煌》在展现敦煌壁画的细节时,运用AI技术修复了原本壁画中残缺模糊的部分,并通过动画技术将静态壁画中飞天神女的舞姿、神态和着装细节动起来。另一方面,数智技术催生出传统美学符号的数智化表达。文化综艺将诗词韵律、书画气韵、器物肌理等抽象美学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数字语言,既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也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新东方美学坐标系。
数智技术赋能的文化审美转译,其本质是中华美学基因的数智化转型,当青绿山水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当诗词格律借由数智技术转化为数字水墨,传统美学正以数智为媒构建新的意义生产系统。从受众反馈数据来看,运用多模态数智技术的文化综艺,收获了更高的收视率和话题度,侧面印证了中华美学作为文化传承内核的驱动效能。中华美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数智化浪潮中焕新出植根传统又超越形式的视听创新实践,构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话语体系,为文明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
(二)定位调适:知识性与大众传播的有机平衡
文化本质既有阳春白雪、高雅精致的文化形态,也有贴近大众生活、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文化的丰富内涵。“雅”与“俗”并无明确清晰界限,常常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受众素养而划分。“俗”并不等于庸俗,而是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符合市井平民、一般观众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欣赏趣味。[13]但以往文化艺术节目对于文化内涵的阐释偏于学术化、专业化,与观众自身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数智化传播语境中,文化综艺通过策划节目环节与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化在大众认知中可能存在的高深晦涩壁垒。
具体在节目理念中,文化综艺注重提高知识的准确性与深度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解读与指导。同时,综艺针对受众观看偏好及舆论导向,形成“硬核知识软着陆”的新型文化传播范式,使得节目兼具知识生产、传播效能、文化认同三重价值。东方卫视推出的《国医少年志》迎合当下年轻人中医养生的风向,在冷门的中医文化赛道实现综艺创新。节目以青年明星体验中医文化之旅为切入口,将严谨科学的中医知识和风趣的旅途故事编排在一起,呈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生命力。整季节目平均四网收视各期均位居全国前三,CSM35城平均收视1.693%,连续断层登顶行业内榜单榜首,同时节目热度席卷短视频阵地,被全民点赞称“养生搭子”“宝藏综艺”。[14]
(三)意境重构:审美惊奇与诗性空间的相互交融
文化综艺需要融入多维度的艺术编码策略,以实现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综艺的视觉叙事框架被打破重构,为观众呈现出震撼的视听奇观,观赏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里潜藏着、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15]惊奇式审美体验通过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注意力驻留,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化为生理—心理—文化三重维度共振的体验主体。同时,新奇的节目片段引发内容的二次传播,推动了节目破圈出圈。河南卫视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利用5G+AR技术,让龙门石窟中金刚和飞天走出石壁翩翩起舞,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唯美震撼的视频切片也在频繁破圈出圈中形成传播合力,带动“中国节日”文化IP迅速成为中国影视文化领域的现象级产品。
而诗性空间是文化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隐喻、留白与意象编织而成,承载着节目情感的流动与意义的延展。一方面,诗性空间往往和审美惊奇相互依存,惊奇感则赋予诗性空间动态的张力,而诗性空间为审美惊奇提供孕育的土壤。通过陌生化的、数智化的美学体验,文化综艺吸引观众进入文化诗性空间。另一方面,诗性空间使技术制造的短暂感官冲击转化为持续的文化认知动能,启发观众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成为数智时代文化综艺突破技术疲劳的关键路径。
当然,数智技术的发展引发的社会效应是复杂的。文化综艺中数智技术应用往往缺乏全局规划统筹,过分追求华丽的舞台虚拟感和震撼感,不仅技术表达同质化的问题严重,还带来叙事深度的技术性坍缩,造成技术理性对文化本体的侵蚀。同时,就文化综艺的舞台而言,虚拟数字人等一系列数智技术往往是在提前预设的机械程序框架之内运行的,缺乏节目内容情感互动的真诚感和人际交流的真实感。甚至虚拟数字人需要在节目嘉宾或主持人的配合下,才能实现特定内容的表达,暴露了技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消解风险。
因此,文化综艺在深度应用数智技术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和技术伦理体系。文化综艺需坚持文化为体、技术为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文化内涵的表达。比如通过文化学者深度介入创作流程,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及深邃的文化思考为技术引领方向,在数智时代守护传统文化本体的光韵。只有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寻求精准平衡,方能避免文化综艺生产批量化、同质化、空洞化的视觉奇观,真正使数智时代的技术赋权转化为文明传承的认知加速器,实现传统文化从机械复制到数字涅槃的范式跃迁。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4:241.
[2]郦全民.基于数智技术的“控”与“辅”:老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20+169.
[3]孙建军,李阳,裴雷.“数智”赋能时代图情档变革之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20(3):22-27.
[4]王秉.何为数智:数智概念的多重含义研究[J].情报杂志,2023(7):71-76.
[5]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7.
[6]刘原芃,申启武.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理念跃升和路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2):102-106.
[7]首期节目36个热搜,青花郎冠名《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再掀诗词音乐热潮[EB/OL].https://1118.cctv.com/2022/04/07/ARTIyKS34EeecE24iz7S8LBa220407.shtml.
[8]《国家宝藏》打造最酷文博数字幻境[EB/OL].https://tv.cctv.com/2020/11/06/ARTIZnMxdcvCW8KgEkjzL4fb201106.shtml.
[9]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5/c1024-32408556.html.
[10]年轻观众纷纷“入坑”,《中国考古大会》让深埋地下的遗址“活”起来了[EB/OL].https://mp.weixin.qq.com/s/CReP7uB5jdfHKmM-rUQTMg.
[11]高红波,秦耀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IP的形态发展与创新转化:以河南广播电视台《唐宫夜宴》为例[J].视听界,2024(6):19-23.
[12]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4):31-41.
[13]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82.
[14]《国医少年志》圆满收官,这波中医药体验局包养生的[EB/OL].http://ent.china.com.cn/xwtt/detail2_2024_12/25/4478709.html.
[15]张晶.审美惊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0(2):13-19.
作者简介:刘原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广州 510632);申启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 510632)。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