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并结合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收入分配在不同阶段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物质资本推动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是直接机制一和间接机制一,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向不能确定。现代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的是直接机制二和间接机制二,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收入分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6)-0015-07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以当年价格计)上升到2007年的249,529.9亿元(以当年价格计),这3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448%①。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4483②。这样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是否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Galor从增长角度构造了不同增长模式下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框架,研究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收入分配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但该框架仅仅考虑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1]。Galor 和Zeira构造了财富、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间的动态变化模型,分析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积累间的关系,但没有明确分析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2]。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陈昌兵(1966-),江苏省如东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数理模型、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经济波动等。
① 数据来自《2008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② 根据作者计算所得,其计算方法可见《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一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由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并结合增长模式分析收入分配在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在Galor 和Zeira(1993)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数理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我们可得到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及不同增长模式下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的作用形式。
本文框架如下:简要综述内生增长理论、收入差距影响增长和增长模式转型的文献,这为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这为第二部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在Galor 和Zeira(1993)的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模型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这为第三部分: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在不同的增长模式下,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呈现出的不同作用形式,这为第四部分: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最后,小结并提出建议,这为第五部分:小结及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有关内生增长文献综述
内生增长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大致有两类:AK类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消除规模报酬递减,达到经济增长,同时强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重要源泉[3-4];RD类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认为技术进步是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决定的[5]。
舒元,徐现祥利用Jones(1995)实证检验内生增长理论,分析1952~199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他们认为这些典型事实明显拒绝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RD类型增长理论,相对而言,比较支持AK类型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推动的[6]。
(二)有关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有四个理论模型:一是内生财政政策,二是金融市场不完善与物质资本投资,三是金融市场不完善与人力资本投资,四是社会政治不稳定。
1.内生财政政策
Alesina和Rodkik 在Barro (1993 )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内生性财政增长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7]。该模型假定政府支出是由税收来平衡预算的。税收增加会减少私人投资者所获得的资本税后边际产出,这样就会降低投资和储蓄率,从而降低经济增长。而税收水平是由选民投票的政治机制所决定的,而选民的收入水平是决定税收大小的因素。收入越不均等,穷人就会越多,大多数选民就会投高税收决策者的票,而高税收不利于投资,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2.金融市场不完善与物质资本投资
卡尔多(Kaldor,1956)认为储蓄率是财富的增函数,富人储蓄倾向比穷人要高,社会越不平等,财富就会越向富人集中,资本积累就会越多,从而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样收入不均等影响物质资本的积累从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盖勒(Galor and Zeira,1993)和阿洪(Aghion,1997)等人认为:进入生产活动需要一个最低的固定物资资本的投资[8-9]。虽然仅仅需要最少的初始投资资本,但对穷人来说可能需要负债。而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穷人偿还债务的代价就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穷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但却无法选择从事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动。另外,阿洪(Aghion,1997)和贝蒂(Piketty,1997)等人从“生产努力的道德风险”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存在着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努力程度”就不可能完全观察到,穷人可能被排除参与经济活动[10]。由于存在着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或不完全的信息,收入差距会通过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3.金融市场不完善与人力资本投资
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基于未来人力资本高回报的预期。在金融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个人均可为获得教育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举债。金融市场不完善时,由于贷款规范的约束及个人能力信息的不完整,个体将不能依据未来的收入而进行借款,这样,个人的初始资源禀赋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Galor and Zeira (1993)构建数理模型分析财富、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初始收入分配越均等,将会有更多的个体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当金融市场不完善时,个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将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资产和收入。如果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一个固定成本,低收入家庭(或个体)将会放弃对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同时,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进行收入再分配将会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助于经济增长。
Gregorio 研究了低消费水平时人们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由于存在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低收入者不能举债进行教育投资,低收入家庭的后代与高收入家庭后代间的财富差距将由他们的初始状态所决定[11]。这样,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增长。
班纳布(Benabou,1996)认为拥有财富的差异体现在各个个体自身或后代所接受教育程度上,这样收入差距通过人力资本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拥有财富多的个体自身或者后代所接受的教育较多,而拥有财富少的个体自身或者后代根本不接受教育或者接受很少的教育,即拥有财富的多少会影响人力资本投资[12]。收入差距体现在拥有财富的差异上,而拥有财富的差异会反映在拥人力资本的差异上,进而各个个体拥有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即拥有人力资本的分布)影响经济增长。这样收入差距通过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
4.社会政治不稳定
Alesina and Rodrik(1994)构建了社会政治不稳定模型,认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大量低收入者面对少数非常富有的人时,对社会经济现状产生不满,要求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会带来政治体制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也会导致法律和相关法规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收入不平等增加低收入者从事犯罪,暴力及其它破坏性活动,而这些活动本身不会创造生产力,而且威胁对投资起决定作用的产权。因此,收入不平等将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投资水平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有关增长模式转型的文献综述
Galor(2000)认为工业化时期,由于物质资本稀缺,人力资本回报率小于物质资本回报率,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物质资本推动的。由于物质资本——技术间存在着互补关系,随着物质资本积累量的增加,工业化时期后期,即现代经济时期,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就会比物质资本的回报率大,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积累所推动的。
中国学者就增长模式做了分析研究。吴敬琏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系统分析归纳中国的增长模式仍属“旧型工业化道路”[13];《中国奇迹》对传统体制归纳为“赶超战略”下的模式选择,分析了中国现在正处于比较优势战略下的发展模式[14];张军归纳为“过度工业化”问题[15];刘世锦总结为“低成本竞争模式”[16]等。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归纳为“低价工业化增长模式”和“干中学”的微观机制等,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17]。由此可知,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由前文内生增长理论和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文献,我们构建如下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机制。
(一)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
1.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一
储蓄率是财富的增函数,富人储蓄倾向比穷人要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财富就会越向富人集中,资本积累就会越多,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样收入不均等就会影响物质资本积累从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我们将这一机制称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一(见图1)。
图1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一
2.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二
假定个体有两种选择:一是作为未经训练的劳动力在两期工作,获取较低的工资;二是在第一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在第二期作为受过训练的劳动力工作,但在第二期可获取较高的工资。由于存在人力资本投资最小值和不完善金融市场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只有接受父母财产超过一定值的个体才能够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如个体接受父母财产的平均值较大时,个体接受父母财产越分散,则人力资本积累的个体就会越少,这样总的人力资本积累就会越少,经济增长就会缓慢,此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如个体接受父母财产平均值较小时,各个个体接受父母财产越分散,人力资本积累个体就会越多,这样总的人力资本积累就会越多,经济增长就会加快(见图2),此时,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
图2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二
3.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
由上文可知,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二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收入分配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由于存在着不完善金融市场等因素,收入差距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小;二是经济增长是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是收入差距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影响经济增长的(见图3)。
(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
1.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一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在物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总量物质资本所发挥的作用效力就会越小。即在物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收入差距的扩大,各个个体进行物资资本投资的差距就会越大;假定物质资本生产函数是凹的,这样总的产出量就会越小。收入分配通过物质资本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我们将这一机制称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一(见图4)。
图3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
图4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一
2.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二
收入差距体现在各个个体拥有财富上的差异,而拥有财富的差异反映在各个个体拥有的人力资本上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而人力资本上的差异会影响经济增长,即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越大,人力资本的差距就会越大,在物质资本生产函数是凹的假定下,总的产出量就会越小。收入分配通过人力资本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我们将这一机制称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二(见图5)。
图5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二
3.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
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收入的差距扩大,由于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因素,各个体进行资本投资的差距就会扩大,在生产函数是凹的假定下,总的产出量就会越小。这样,收入差距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我们把这一作用机制称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见图6)。
图6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
三、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积累
由Galor和Zeira (1993)的模型可得到初始财富分配状况与人力资本积累间的关系。设Dt(xt)为t代的初始财富xt的密度函数,且满足:∫∞0Dt(xt)·dxt=1。这样可得到初始财富密度函数Dt(xt)决定t代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所占总的工人比重分别为:nst=∫+∞fDt(xt)·dxt(1)
nut=∫f0Dt(xt)·dxt(2)
这样,初始财富xt密度函数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即收入分配状况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根据大数定理,初始财富的密度函数可用正态密度函数表示,如图7和图8所示。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正态密度函数,它们的期望值都相等,但它们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M1表示的密度函数方差比M2表示的密度函数方差大,即M1表示初始财富分配差距比M2表示初始财富分配差距大。下面分析初始财富分配状况与人力资本积累间的关系。
命题1:在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当f的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时,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人力资本积累就会越小。
由上文可知,拥有初始财富大于f个体才可能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由此可得到人力资本积累的概率,即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体占总人口的比重。由图7,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相交于点A,该点在横轴上的坐标为f,f的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初始财富密度函数为M1,则人力资本积累概率为:1/2+四边形ABFD的面积。初始财富密度函数M2,则人力资本投资的概率为:1/2+四边形ABEC的面积。只有f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总存在四边形ABEC的面积大于四边形ABFD的面积,即初始财富密度函数为M2的人力资本积累概率大于初始财富密度函数M1为的人力资本积累概率。由此可得:当f的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人力资本投资就会越小。
图7 初始财富分布与人力资本积累关系一
推论1:在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当f的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时,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则人力资本积累就会越小。
图8 初始财富分布与人力资本积累关系二
命题2:在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当f的值大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则人力资本投资就越大。
① 该分析拓宽了Galor(2000)的分析框架中现代经济增长下的收入不均等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本文的收入不均等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分析框架,既包含Galor(2000)的现代经济增长下的收入不均等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也能分析工业化时期,收入不均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初始财富密度函数为M1(见图8),则人力资本积累的概率为:1/2-四边形ABFD的面积。初始财富密度函数为M1,人力资本积累的概率为:1/2-四边形ABEC的面积。f值大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四边形ABEC的面积大于四边形ABFD的面积,由此可得:当f的值大于初始财富期望值时,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则人力资本投资就会越大。
推论2:在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当f的值大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初始财富分配差距越大,则人力资本积累就越大。
由上可知,收入差距扩大可能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也可能减少人力资本积累,这取决于f值与初始财富期望值之间的大小。
四、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Galor(2000)在增长模式转变框架下分析收入分配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将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具有很大的创新。但他仅仅分析了收入分配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即上文所提出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但他并没有分析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
由前文收入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可知,当f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时,收入不均等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现代经济增长时期,公共教育投资比较完善,此时f值小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收入不均等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而在工业化时期,公共教育投资不完善,此时f值大于初始财富的期望值,收入不均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①。
在不同的增长阶段,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并起着不同的作用。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阶段,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两大机制都产生作用,作用的大小和方向也不一样的,呈现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多种形式,具体形式和方向见表1。
由表1可知,工业化时期,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是间接机制一和直接机制一,此时收入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总的影响不能确定;现代经济增长时期,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是间接机制二和直接机制二,此时收入不均等不利于经济增长,具体见表2。
注: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作用形式是指收入不均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或收入不均等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由表1,我们可得如下的函数:
y=x11(g,K)+x12(g,R)+x21(g,K)+x22(g,R)(3)
其中,y、x11(g,K)、x12(g,R)、x21(g,K)和x22(g,R)分别表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总函数、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一、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一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二,且g、K和R分别表示收入差距、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由表1可得到:x′11-g(g,K)<0、x′21-g(g,K)>0和x′22-g(g,R)<0,且x′12-g(g,R)的符号无法确定,其中x′ii-g(g,K)表示xii(g,K)对收入差距g的偏导数,i=1,2。
由增长模式转变路径可将式(3)化为:
y=x1(g,k)+x2(g,k)(4)
其中x1(g,k)和x2(g,k)分别表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且g和k=K/R分别表示收入差距和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由表2,我们可得到:
存在一个k,当k≥k时,有:
x′1-g(g,k)>0,x′2-g(g,k)<0(5)
当k>k时,有:
x′1-g(g,k)<0,x′2-g(g,k)<0(6)
其中x′1-g(g,k)表示x1(g,k)对g的偏导数。k>k表示经济增长是由物质资本所推动的,即工业化阶段;而k
所推动的,即现代经济时期。
由式(4)、(5)和(6),我们可得到:
当k
由式(4)可得知,Galor(2000)的分析框架仅仅考虑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即:
y=x1(g,k)(7)
当k≥k时,x′1-g(g,k)>0;当k
由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本文构建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考察收入分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Galor(2000)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上,拓宽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在Galor 和Zeira(1993)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收入不均等对人力资本积累所起的作用。
由增长路径可知道,在不同的增长阶段,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形式。在工业化生
产时期,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的是间接机制一和直接机制一,此时,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不能确定的。在现代经济增长时期,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的是直接机制二和间接机制二,此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由前文理论分析可知,工业化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不能确定的。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为0.3330,2006年指标已达到0.4483;1978年至2007年这3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448%。由此可知,在中国工业化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不是主要的。目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的扩大,与中国实现的经济扩张增长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善的,工资并不是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所决定。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本是稀缺的,资本价格应该较高。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政府利用拥有的货币金融配置权对资本价格实行扭曲,使得资本价格偏低。在资本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企业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劳动力使用量相对较少,劳动者的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小。同时,得到使用资本的个体由于资本价格较低,劳动力供给量较大可压低劳动力工资,这样得到使用资本的个体收入就偏高。劳动者收入与得到使用资本的个体收入间的差距就会扩大,这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方面。这样,在工业化时期,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资本积累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增长的后期,正向现代经济转型。由本文理论分析可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对中国持续增长形成挑战。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达到和谐发展,保持中国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Calor O.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44:706-712.
[2] Calor K, Zeira J.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vol.60,no.1(January):35-52.
[3] 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4] Lucas R E.On the mechan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5] Aghion P, Howitt 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Econometrica,
1992,60:323-51.
[6] 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11):3-11.
[7] Alesina A F D. Rodrik D.Distribu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2):465-90.
[8]Calor O,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1):35-52.
[9] Aghion P, Bolton P.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151-172.
[10] Piketty T.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rest rate with credit ration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vol:173-189.
[11]Gregorio.Equit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ld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cy issues[R] .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518, NY: World Bank, 1995:160-183.
[12] Benabou R.Inequality and growth[M].In B.S.Bernanke and J.Rotemberged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6a,11,MIT Press.
[13] 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14] 林毅夫等.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4):3-13.
[16] 刘世锦.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2-14.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执笔.干中学、低成本竞争机制和增长路径转变[J].经济研究,2006(4):2-16.
责任编辑、校对:李斌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