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社会效益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19 阅读(461)

摘要:秸秆发电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体,但在目前的财税政策下,发电的财务指标远低于超临界600MW及以上煤电机组发电项目,因此科学评价秸秆发电社会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和项目社会适应性层面,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对比法进行定量测算,结果发现虽然十里泉秸秆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带来地方GDP减少904万元,但却给当地带来近千人的就业效应,每年为当地减少近3000万的环境成本等。

关键词:社会评价;投入产出;外部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5)-0103-05

秸秆发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大力推行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如今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提供丹麦全国 5%的电力供应。1990年以来,生物质发电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以后,世界各国开始高度重视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农场”。

2005年12月华电国际引进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对十里泉发电厂五号机组的锅炉燃烧器进行了秸秆燃烧技术的改造。按年运行7236小时进行计算,每年将燃烧10.5万吨秸秆,相当于减少7.56万吨原煤消耗。而目前我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只是一些鼓励性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力度不足,导致很多秸秆发电企业出现“发电就陪钱”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的优惠政策下,秸秆发电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远低于超临界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导致秸秆发电在产业化初期与常规能源相比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评价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总效益也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研究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的选取并对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进行实际测算,为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一、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选择研究

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提出公共项目的最小社会效益等于项目净产出乘以产品市场价格,认为最小社会效益与消费者剩余构成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之后在西方社会持续了近百年而未取得重大进展。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条例》要求用环境影响评价来评价项目,随后社会评价得到迅速发展,已被美国、欧盟以及大多数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价领域。200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求对国土规划、林业、能源、水利等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项目提出了社会评价指标。李玉琦等主要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对“人民的影响”评价,包括对个人、组织和社区的影响,属于狭义的社会评价[2]。罗时磊、王朝纲 将项目与政策的适应性,当地文化、风俗的适应性等项目适应性指标加入社会评价中[3,4]。赵国杰、赵建平、徐建林等考虑了社会风险分析,认为社会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相互适应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5-7]。生物质能源开发涉及能源、农业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其进行社会评价指标不同于一般项目,这就有必要选择适合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高吉丽等人选取了包括人文环境的影响等在内的32个因素,运用结构分析法最终确立了人文环境、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资源节约四个一级指标[8]。陈振华从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当地经济的直接影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推动当地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对消除当地贫困的作用等)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项目区大气、水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搬迁人口比率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社会评价[9]。基于以上研究,鉴于人类学、社会学等指标资料难以搜集和测量,本文选择从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适应性层面,并结合秸秆项目自身的特点,重点对GDP的影响,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环境效应等可定量测量的社会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一览表 社会评价维度[]测量指标[]特征描述[]测算方法经济影响评价[]社会经济效益产业关联性[]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入产出法社会效用评价[]就业效应[]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当地居民收入分配、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投入产出法生态环境评价[]减少CO2、SO2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效应[]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项目对水、空气等造成的影响[]对比法资源利用评价[]自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效应[]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分析项目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使用等方面的影响[]对比法适应性评价[]项目符合政策性可持续发展性[]从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发展的程度分析当地环境对项目的承载力和接纳意愿[]定性描述法二、秸秆发电项目社会效益的测算研究

投入产出表以棋盘式平衡表的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已被应用在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效益和就业效应的测算中。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无对比法是项目社会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秸秆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后,污染物的减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对项目社会适应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一)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2002年山东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2006年山东枣庄市公报公布的三产业总产出,编制了2006年枣庄三部门投入产出表,根据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秸秆发电部门的投入列,按照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电力部门的分配系数,对秸秆发电进行分配,获得产出行,最后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中各市个行业的劳动者数量编制三产业占用部分,并将秸秆发电部分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得到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见表2)。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2002山东电力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相同发电电量改由火力发电提供的火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表式结构同秸秆发电表。

1. 秸秆替代煤炭发电对地方经济影响的程度分析

本文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选择是对地方GDP的影响,其中包括直接、间接和波及经济效益。其中间接贡献反映该部门因生产经营需要而购买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波及贡献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由于职工工资消费而产生新一轮的经济贡献。这样社会总效益可以表示为[10]:B=DB+IB+CB。

其中,B为总经济效益,即某经济部门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的地方GDP的增加;DB为直接效益;IB为间接效益;CB为波及效应。

表2 山东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

产出

投入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小计[]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小计[]总产品中间消耗[]第一产业[]x11 x12  x13 x14[]v1[]w1[]k1[]Y1[]X1第二产业[]x21 x22 x23 x24[]v2[]w2[]k2[]Y2[]X2秸秆发电[]x31 x32 x33 x34[]v3[]w3[]k3[]Y3[]X3第三产业[]x41 x42 x43 x44[]v4[]w4[]k4[]Y4[]X4中间消耗合计[]c1c2 c3c4最终消耗[]折旧[]d1 d2 d3 d4劳动报酬[]v1 v2 v3 v4税收[]t1 t2 t3 t4营业盈余[]m1 m2 m3 m4增加值合计[]g1 g2 g3 g4占用[]劳动力(人)[]I1 I2 I3 I4

第i部门总产出增加Δy后(其他部门不变),带来GDP的直接经济效益为Δg( Δg为该部门增加值)。由于第i部门进行生产要消耗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总产出间接增加可以表示为:

ΔX=(I-A)-1ΔYT-ΔYT=((I-A)-1-I)·ΔYT

因此间接效应为ΔIB=v·ΔX,其中v为各部门增加值系数行向量,YT为第i项为Δy,其他项为“0”的列向量。

根据边际消费理论,当项目的投入产出实现后,将有(ΔDB+ΔIB)MPC用于消费,(ΔDB+ΔIB)MPS用于储蓄。由于消费的增加,将会刺激相关产业进行追加投资,根据乘数效应,追加投资所诱导的效益为(ΔDB+ΔIB)MPC,其中消费乘数MPC表示为c[]1-c , c=∑ωi[]∑gi为消费倾向。

这样总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表示为

B=1[]1-cv(I-A)-1YT

本文假设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不变,测算用秸秆发电代替煤发电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为此本文分别测算了在相同电力产出下,分别用燃煤发电和秸秆发电带来的社会总经济效益B1和B2,其中:

B1=1[]1-cv(I-A1)-1YT

B2=1[]1-cv(I-A2)-1YT

A1为使用秸秆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2为使用燃煤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两者的差额B1-B2就是秸秆发电替代煤发电后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总的经济效益。

经测算,在直接经济效益相同的情况下,十里泉秸秆改造工程每年给枣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74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962万元,波及效益为5140万元。和火电相比,带来总的替代效益为-957万元,其中间接效益为-505万元。这与枣庄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枣庄煤炭资源丰富,200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6%,焦碳,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成熟,而秸秆发电的产业链没有完全建成,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间接影响效益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因此,就出现替代效益为负的状况。

2.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其他经济部门影响的程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式来看,又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是指某生产部门与它的下游部门,即使用其产品的部门的联系;后向联系指某个生产部门与上游部门,即提供投入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第i部门增加1单位的总产出,则前向效应FE和后向效应BE可以表示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的第i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第i列[11]。

FE=(I-H)-1i

BE=(1-A)-1i

其中H,A分别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编制的枣庄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秸秆发电的前向效应大于后向效应,其中由于对秸秆燃料的消耗占发电成本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而工业对电力的消耗在电力分配中的比例最大,因此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表3 秸秆发电项目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 []后向效应[]前向效应第一产业[]0.45[]0.43第二产业[]0.37[]0.93[]第三产业[]0.15[]0.52[]

3.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分析

十里泉电厂现有四个收购站,每个收购站需职工20多名,生产需职工几十人,再加上田间收购的农民几百人,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300人;而一个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带来的就业效应也就200人左右。由于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的静态投资约为秸秆发电项目的15倍以上,这样单位投资带来的直接就业效益,秸秆项目约为火电项目的15倍。这里可以表示为:

L(I-A)-1,其中,li=i产业的就业人数[]i产业的万元总产值

表4 各产业万元总产值带来的就业效应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直接就业效应[]0.38[]0.07[]0.11[]0.07间接就业效应[]0.49[]0.27[]0.31[]0.17

根据编制的枣庄秸秆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虽然秸秆发电的直接、间接就业效应效应低于第一产业,但都是高于二、三产业,带来的总就业效应为1000多人,其中,间接效应中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较大。

(二)基于对比法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1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测算

秸秆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和常规能源相比,能有效的减少CO2、SO2、NOx和烟尘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常规能源的这些外部成本外推给社会,本部分主要测算秸秆代替煤发电后所分担的这部分社会成本,C′表示,即C′=Mco2Pco2+Mso2Pco2+δ。其中Mco2,Mso2分别为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减少的CO2和SO2、NOx等污染物排放量;Pco2,Pso2为单位CO2,SO2的外部成本;δ为灰渣等其他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成本。

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减少了燃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1表示,另一方面也减少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2表示。其中,秸秆发电代替煤电,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主要污染物的减排量计算如表5所示。

表5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12] 排放物[]CO2[]SO2[]NOx[]灰渣[]减排量/g.KWh-1[]858.03[]20.28[]7.18[]274.95

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测算

对污染物外部成本的测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现行的国内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国际上的排放权交易价格为依据,另外就是采用国内相关机构和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的测算。中挪两国统计局利用CNAGE模型(准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我国每减少1吨碳的排放将使GDP损失496元,为16美元/吨,这与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价接近。清华大学应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中国MARKAL—MACRO模型测算在碳减排量100Mt情况下,边际成本18美元/吨。对SO2、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的污染物,根据边际损失测算,我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而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排放量为1 200- 1 400万吨,因此边际成本为1.1957万元/吨,这远高于630元/吨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由于目前国内的排污费偏低,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因此本文中CO2的外部成本采用16美元/吨,约128元/吨人民币;SO2、NOx的外部成本采用边际损失即1.1957万元/吨计算;灰渣和烟尘的外部成本采用100元/吨和2200元/吨的排污费作为标准。

基于以上结果,十里泉秸秆混燃发电项目中每年由秸秆提供的发电量约6×107KWh,这样每年减少的CO2、 SO2、 NOx 和灰渣的排放量分别为56625吨、1340吨、474吨和18151吨,因此可以得到,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2940万。

减少的秸秆直接焚烧环境污染测算

秸秆发电后减少了秸秆直接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据测算与直接焚烧相比,1吨秸秆发电可以减少SO2的排放约40千克,烟尘20千克。

十里泉秸秆发电每年要消耗秸秆约10万吨,按照我国秸秆33%的利用率,其中13.4万吨的秸秆将在田间直接焚烧,这样所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100万。

总体来看,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每年带来的环境效益约3000万元。

2.秸秆替代煤发电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项目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秸秆代替燃煤发电,能有效减少煤炭的消耗,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量3.53亿吨,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全国乡镇煤矿原煤的总产量。我国秸秆目前的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 直接在田间焚烧,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为2.6%,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秸秆发电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对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秸秆发电项目社会适应性

评价分析与结论

2005年2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3月,湖南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地方性法规——《湖南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2007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指出我国到2010年将实现2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 ,到2020年将实现10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见,秸秆发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本文从国内比较公认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着手,以枣庄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发现秸秆发电项目虽然财务评价不如火力发电,秸秆发电代替燃煤发电带来的地方GDP减少了957万元,但却带来了近千人的就业效应并且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每年将为地方减少近3000万元的环境成本;此外秸秆发电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循环经济等新农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秸秆发电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在税收及财政支出上给予优惠,鼓励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燕.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77-79.

[2] 李玉琦.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初识[J].石油规划设计,1995(6):25-26.

[3] 罗时磊,李西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工程,2005(5):77-78.

[4] 王朝纲,李开孟.投资顶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五)[J].中国工程询,2005(5):51-52.

[5] 赵国杰,郝杰.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框架和方法简述[J].港口经济,2003(1):32-33.

[6] 赵建平.试论水利水电项目社会评价[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40(2):96-97.

[7] 余建林,张丽娟,刘友平.公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社会评价理论探讨[J].经济师,2006(3):14-15.

[8] 高吉丽,高德想,舒晓楠.生物资源产业化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定量模型构造[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1):44-45.

[9] 陈振华.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C].北京化工大学,2007:17-19.

[10] 袁丹萍.投入产出法在港口社会效益定量分析中的运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80-81.

[11] 郭菊娥,祝坤福,白冰洋.金融投入占用产出交互影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进步与工程,2004,4(7):619-622.

[12] 蒋金良,马晓茜.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不同电源对环境影响的比较[J]. 电站系统工程,2004,20(3):26-27.

责任编辑、校对:李斌泉2008年9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  秸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