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
【摘要】媒体融合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关键期,“三农”新闻舆论工作应该怎么干?跳出“三农”看“三农”,如何用大历史观突破行业边界引人入胜、引发共鸣?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综合考量,看似“四季歌”的“三农”报道一样可以“出圈”,进而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
【关键词】三农;新闻舆论;报道价值链;媒体融合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吹响了实干抓乡村振兴的号角。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国之大者”,是为“省之要者”。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河南视察,都要讲“三农”,并要求河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河南扬帆奋楫,《河南日报》做好“三农”报道责无旁贷。
面对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三农”新闻舆论工作怎么干?农业生产“四季歌”如何唱出新韵味?“三农”报道如何突破产业链远端的行业边界,引发共鸣?综合考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明导向夯实内容,把握时度效用好策划利器锻造报道价值链,创新表达方式紧抓热点巧融合,“三农”报道就能“出圈”。
一、明导向重内容,稳住报道基本盘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擘画新时期“三农”事业新蓝图。虎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2020年以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地区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对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大历史观,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某种意义上也为“三农”报道把握时代脉搏、辨明时局,坚定导向、夯实报道核心内容,掌握新闻发展规律、认清趋势提供了坐标系。
辨明时局,明确导向,保持定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梦全面小康,“三农”工作重心接续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进一步明晰,在百年大变局与疫情影响交织下,“三农”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1]。一方面,农业农村稳中有进,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主流媒体“三农”报道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新闻舆论“四力”增加了底气;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彰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和实施的脉络及目标,正是党报报道的重点和方向。
认清趋势,勇于担当,激发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进步大势和媒体发展规律,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次进行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遵循、新要求。媒体深度融合是一个持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变化、新需求渐次衍生,主流党媒只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认清媒体深度融合和改革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勇于担当,主动应战,坚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主流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坚守舆论引导阵地的最大增量。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三农”新闻舆论传播若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顺时而动、应势而为、乘势而上,紧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就稳住了核心内容的基本盘,便能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的进程中提供坚强舆论支撑。
二、把握时度效,策划引领锻造报道价值链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农村结构不断变化,“三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深化拓展,涉农新闻报道的领域必然随之改变。同时,关注“三农”新闻的受众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方面,了解涉农新闻的群体不再局限于农民、农业生产者,正扩大到农技人员、涉农企业、涉农工作者等,他们对“三农”信息的接受范畴、认知方式、获取习惯等变化较大,要求也在提高。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令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成为刚需,涉农新闻报道亦如此,主流媒体若仍抱着“有什么发什么、发什么读者就得看什么”的传统思维,很难留住读者、赢得受众、守好主阵地,更难打造主平台、扛起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2]。
如何避免程式化影响、旧有路径依赖,守正创新做出不一样的“三农”报道?“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指导。众声喧哗的当下,主流媒体要做大做强涉农主流舆论,彰显党媒航向标、定盘星作用,就必须用好“时度效”方法论,坚持策划引领锻造报道价值链。
驭“时”而行。时,蕴含时机、时势。在本文中时意味着掌握和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三农”发展的时与势。新闻舆论工作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夺取胜利就必须掌握主动、赢得先机。[3]作为主流媒体,首先要深学细悟吃透中央、省委相关精神,熟悉掌握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同时,农业农村讲农时,推动“三农”工作及时有效开展,紧抓“三农”新闻传播的及时性,适度靠前谋划很有必要。比如,2021年7月河南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一些地方田间积水严重,给适期收秋种麦带来严重影响。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河南粮,麦播形势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河南日报》主动肩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责任,提前预判做好功课,深入一线扎实调研,10月24日4版头条《“郭小麦”的12小时》、11月13日1版《8502.2万亩!全省麦播基本结束》,两篇稿件为全省麦播大势定调,“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只要立冬之前大头落地,好收成就很有希望”。小麦专家郭天财的话凸显正向引导,稳了民心。
控“度”而为。张弛有度,过犹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搞好“三农”报道需把握好“度”、拿捏住“分寸”,采访扎实、弘扬主旋律、又具备前瞻性、权威性有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客观,又凝心聚力守限度。以“四季歌”“三夏”报道为例,去年意义非同寻常。从全局看,恰逢建党百年,临近小麦收获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南,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时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从舆论传播现状看,媒体融合改革进入纵深攻坚期,“三夏”报道正是一次大练兵。《河南日报》创新思路精心谋划,推出全媒全景系列组合报道。纸媒以“看麦收 话重任”观察稿为主打,宏观微观结合,配合聚焦种子问题的“麦田芯贡献”系列、评论员视频化“豫论场”整版刊发。新媒体将微博、短视频、MV、海报、金图解等产品在不同平台分发,线上线下合力奏响时代最强音,“看麦收 话重任”系列观察受到中宣部专期阅评。
求“效”而成。“效”重在校检、实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传播学中,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传播技巧与方式。当前主流涉农媒体,仍存在传播者涉农知识储备不足、对“三农”认知深度广度不够、对媒体融合传播特点和规律掌握不精准等问题,[4]以致难以满足涉农群体获取信息的需求,制约了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反过来,涉农报道的内容和传播效果也将影响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进程。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日报》联合《吉林日报》《安徽日报》《河南日报》四家粮食生产大省省级党报,刊发“省际联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主题报道,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黑吉皖豫四省圆桌 群聊粮食安全》系列新媒体产品,从内容到形式可圈可点,引发网友热议,获中宣部阅评。
综上,新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把握时度效,围绕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通过策划丰富和锻造新闻报道价值链,使“三农”报道更符合实践需要,更能凝聚党心民心,将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统一起来。
三、抓热点巧融合,提升报道传播力
2021年度新媒体传播十大“三农”新闻,除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外,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开启、全民声援新疆棉等社会热点亦入选。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一方面说明“三农”报道边界不断扩大,三产融合、三链同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工作正从生产生活链条的远端融入消费链条前端,步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说明,涉农网民群体增多,网络话语权重加强。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农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
鉴于此,新时期“三农”报道应开辟新思路,挖掘新内涵,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内容多样化、利益共赢化、方式活泼化为依托,抓热点巧融合,用高质量内容生产提升“三农”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拓视野,用内容多样化彰显“三农”之变。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谋篇布局到具体施工的第一年,面对重大时代变革,“三农”舆论工作要突破传统内容束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理论武装,用大历史观长远,用比较的思维开拓“三农”报道的视野和角度,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链条全环节为抓手,既统筹全局,又在具体报道中“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用多样化内容凸显农为邦本新境界。比如,《河南日报》记者在尉氏县采访种粮大户陆爱东时,他指了指自己的皮鞋说:“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穿着皮鞋也能下地。”这种朴实经典的表述最具生命力。
讲初心,用利益共赢化讲述“三农”之重。心中要有农民,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党的涉农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将社会生活热点、群众关注焦点和新闻报道重点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实现涉农新闻报道的利益共赢化。
接地气,用方式活泼化点亮“三农”之美。新闻舆论报道要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新闻工作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三农”报道尤如此,用情聆听农民心声,用脚丈量农村土地,才能书写出动情的乡村故事。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更需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报道方式,增加“三农”新闻传播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比如,金色的麦浪司空见惯,《春天的麦田有多治愈》短视频取巧就能燃爆全网;胡萝卜营养颜值高不稀罕,“河南有个千年胡萝卜品种”却能引发网友关注。
参考文献:
[1]何兰生.讲好振兴故事 放大“三农”音量[J].中国记者,2022(1).
[2]刘雅鸣.主题宣传要用好策划这把突围“利器”[J].新闻战线,2020(10上).
[3]李海明.乡村振兴语境下“三农”报道的时度效分析[J].新闻战线,2021(11下).
[4]邵歆晨.“三农”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J].核农学报,2021(10).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