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与开流:新时代传媒业融合之守正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0 阅读(342)

□张 怡 王 琳

从2014年媒介融合发展的元年走来,中国新闻传媒业融合发展至今已经有着相对完备的融合发展理念、媒介融合技术、融合方式与策略,在提升融合媒体传播“四力”的重要国家战略部署下形成“以中央级主流媒体为发展先驱、各级媒体争相加快步伐”的新时代传媒业融合图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传媒业融合要“坚守舆论阵地,用好创新引擎驱动”,在坚持传媒业正确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同时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式方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和参差错落的全媒体发展形态,对当下中国传媒业而言,守正创新的理念先行或将成为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指向标和定心针。

一、寻源:在中国传媒业里程中寻找融合发展“守正”理念(一)恪守传媒业发展方向之正道:正心以“向导国民”

20世纪初,我国处在内忧外患的交会处,大批有识之士寄希望于办报启迪民智、传播救国思潮。梁启超在他的报刊活动中提出报刊的“两大天职”,“向导国民”是其中之一。报刊是当时重要的信息传递和思想传播媒介,创刊、发刊、经营等一系列新闻传播活动构成了新闻传媒业重要的历史阶段。自此,无论从报刊、广播的媒介使用历史演进,还是国人办报活动到中国共产党新闻传媒业的精神延续,启民智的媒介功能在中国国土扎根生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吸收、改造知识分子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而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为知识分子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带来一场思潮。1951年中国社会学家吴景超同志(时任清华大学教授)参加了这次土改,并在北京《光明日报》上发表《参加土改工作的心得》一文,里面记叙了他参加西北地区土地改革的体会:“我想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以前谈土地改革,只有理智的内容,而现在谈土地改革,则添加了一些感情的内容,以前只是冷静的分析、条文的推敲,现在则充满了对农民的爱,对地主的惧,把土地改革看作与自己血肉相关的一件事情。”[1]随即,3月29日中央指示“《光明日报》载吴景超的文章,写得很好,请令《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并令新华社广播各地”[2]。知识分子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感悟通过报纸刊登出来,而农民们通过广播也感受到了这股“人民心连心”的先进思潮,报刊与广播两种媒介共同发力体现了当时传媒业唤醒民智、传播先进思想的发展正道。

可以看出,随着新闻传媒业的进一步实践和演进,这一根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道已经幻化为多种带有情怀意味的专业术语,如传媒从业者心中的“新闻道德”“新闻初心”,新闻教育者着力培育传媒学子的“新闻信念”或“新闻理想”。现今媒介技术具象和国内外传播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带来传媒理念、传媒业结构、传媒方式的变革,但坚持最本质的传媒业发展、改革方向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谨慎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之根脉:以“尊重规律”

从唯物史观有关规律的基本原理出发,杨保军教授认为“具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收受方式、管理控制方式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稳定甚至不变的核心活动是关于新闻信息的传收活动”[3]。亘古不变,人类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抑或是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世界地缘、工业文明大事记驱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系统化、规模化的现代新闻传媒业都以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核心和内驱力。现代传媒业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完备的事业领域,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传媒业的融合开始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

前文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开展,传媒业在尊重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批具有一定传媒影响力、灵活整合运用多样传媒技术和资源的传媒报业集团出现,在浅层运用多种媒介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运作,为传媒业融合开启先行条件。在这一时期,都市报兴起、专业类经济报纸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出版业在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拓展业务。为顺应新闻传播实践快速变化的现实与趋势,传媒业通过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新闻传播活动的传受信息本质规律,运用媒介技术推出媒体产品来延续其已有的传媒特色,运用融合经营思维推进结构化改革。在把握市场规律和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实践中,浙江报业集团成为首批媒介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并逐渐形成传媒业界和学界凝练的“浙江门道”,其“门道”核心来源于对新闻传媒业发展规律的谨慎把握,在摸清时代脉络的基础上创造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新条件、新理念、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尊重新闻规律”之后,相继在各类讲话精神中强调“规律”,可见其对于传媒业守正发展的重要性。传媒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无论是对于新闻传播本质规律、传媒业态规律、传受主体规律、媒介技术规律,抑或是国际传播规律的探索,都亟须强烈的问题意识、核心意识和寻本意识作为指导。

二、开流:在守正基础上谋求新时代传媒业融合发展新思路

传媒业媒介融合发展至今,出现了良莠不齐的业态。目前,中国传媒业发展现状可概括为这样一幅图景:以报社形态存在的主流报纸发展境遇较好,各级党报在对全媒体转型寄予希望中努力,县级报纸纷纷转型建立融媒体中心,商业传媒平台凝聚强大媒介功能,而自媒体、短视频搭乘移动传播快车鱼龙混杂[4]。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和参差错落的全媒体发展形态,对当下中国传媒业而言,守正创新的理念先行或将成为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指向标和定心针,在坚守传媒业发展正道上开辟创新思路。具体而言,新时代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守正创新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创新或出奇:传媒业融合发展需要一个有迹可循的破茧过程

传媒业从业者一直以来都趋于“创新”,这是行业特性决定的。创新,回归其本质有两层含义:描述事物属性的始新和描述事物推陈出新的过程,即从旧事物破茧而生的整个阶段。在传媒业融合初期,尤其是融合理念不太明朗的阶段,在媒介技术的卷入下,传媒业的实践更多以“新奇”“新鲜”“好奇”的想法接触初态媒介融合。需要指出一点,创新应是发生在一个有迹可循的过程中,它区别于灵光一现的想法、点子。创新一经形成就具有生命力和持续力,其“有迹可循”体现在对传媒业本质内核和规律的回溯,以及提供一条未来持续行进的双向轨迹。

现如今,元宇宙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场景化沉浸式传播环境正在塑造,游戏应用、视频完播等新传媒经济增长点出现等传媒现象带来了新的媒介传受关系、媒介经营方式和传媒发展机遇。面对这些新的媒介事物接入,传媒业应该在新事物中探索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关系、目标效能,将其转化为融合创新发展的持续动能。新时代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已开启下半场,传媒业界与学界亟须摆正“创新”与“出奇”的关系。

(二)“细研磨”而不“慢脚步”:在媒介技术使用层面理清思路

媒介理论学家麦克卢汉最先关注到媒介的力量,他说道:“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只要知道有值得观察之处,我们在这些事情中就不必像盲人那样感到突然了。”[5]媒介杂交与媒介融合是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从融合深浅程度上加以区分。回顾世界传媒业发展史,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20世纪初的人类陷入迷茫,而如今媒介技术演进速度飞快,已经不是单纯的媒介杂合,媒介技术使用与开发在这个世纪充满着人类的探索欲望。

当前,传媒业融合发展维持在高位运行,横向融合、纵向融合都在延伸和深入。从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对媒介技术的定位一直都存在隐而不发的争议,即媒介技术牵头传媒融合发展还是传媒融合发展将媒介技术视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这关系到一个牵引和被牵引的问题。这一点在新闻传播学界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窥见,当前新闻传播理论关于媒介技术方面鲜有预见性、测量性的学术论点,研究起点依旧沿用20世纪媒介技术经典理论来讨论当前媒介发展带来的传媒现象。“目前媒体融合的困境在于,虽然认识到媒介技术的潜在力量,但依然没有将媒介及其相关技术看作一种对传媒业实践至关重要的实体要素。”[6]所以,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传媒业需要对媒介技术进行重新审视,在媒介使用层面上细细研磨、理清“牵头”思路。

(三)“两栖”传媒教育者的现身说法:重视新闻传媒融合教育,稳固传媒业发展根基

新闻传媒教育是中国传媒业发展之根基,在新闻传播理论的传承与扎根、新闻传媒人才的输送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在传媒业实践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如何打造有效输出与实践反哺的有机体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话题。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所学会所用”是新闻传播教育对传媒人才发掘和培养的基础性目标。

“传道授业解惑”是新闻传播教育头等大事。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四轮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结果,“据统计,新闻传播学科评估为A类的8所高校中,4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来自业界;C级以上56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多达20位院长有过新闻从业经历,占比达35.7%”[7]。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从“业界”转战“学界”,他们将自己的传媒业履历和积攒的经验带进课堂,带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制定与规划之中,在新闻传播学子兴趣培养、传媒理想启发、业务能力锻炼方面现身说法,并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构建融媒体基地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拓展传媒人才教育国际视野。这样的“两栖”传媒教育引路人无论从坚持传媒业初心、情怀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正道,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融合发展创新、力求培养传媒融合人才的理念与实践创新都是互通的桥梁。除了重视业界与学界合作之外,新时代重视新闻传媒融合教育,还要重视特色融合,即保持高校特色教育的同时实现不同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思路、发展现状、未来学科规划等多元交流。

(四)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完善版权保护和平台监管

版权保护一直是新闻传播业态里较为薄弱的一环,尤其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之后,IP产权、技术产权、数据产权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频发,成为影响传媒业融合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信息革命在体量庞大的信息交流场域中进行,面对泥沙俱下的传播信息流,平台监管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制度手段,在信息传受行为的直接收发平台发挥正向清朗效力,为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将传媒业发展置于世界大环境中,我国传媒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支撑之下,这一点是优势之一。与传媒业发展超前的美国相比,“美国媒体融合主要是市场化驱动,零散、投入不足、缺乏顶层设计”[8],而我国传媒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有着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传媒业融合发展规划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包括传媒资源置换、传媒理念、媒介技术应用、传播效果评估、数字版权保护、平台监管等方面,涉及党媒、主流媒体、县级媒体、商业媒体平台等多元传媒主体。新时代传媒业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应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将战略“主心骨”作用发挥在实处。

三、结语

新时代传媒业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存在着“寻源”与“开流”的逻辑关系,从中国传媒业实践历程中找寻传媒业发展的初心和正道,才能在新时代媒介融合的现实境遇中开发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在传媒业融合发展革新策略上,我们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核心意识和寻本意识从现象级融合挖掘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目标手段,就像媒介融合从“相加”变成了“融合”,从“外部”打入“内部”一样。深度融合,是未来传媒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统筹已有资源、转化政策能量、调整传媒业态供给结构都需要有守正创新理念,走出中国传媒业特色发展道路。

标签:  传媒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