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破局之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8-22 阅读(404)

刘伊鹤 吕东亮

【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已呈现出功能交叉融合的现象,这使得受众收看综艺节目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仅仅通过电视单向收看综艺节目,各种媒介和平台都为综艺节目拓展了新的传播渠道,为国内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案。“互联网+”背景下所产生的变化,对于国内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国内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原创度低、广告植入过多、刻意制造噱头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关键词】婚恋观察类;真人秀;互联网;慢综艺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近期,多部以婚恋为主题的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播出引发了热议,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综艺节目,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从当前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现状、创作特征等方面,探讨当前环境下婚恋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破局之策,以助力我国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一、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又称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1]根据这个概念,真人秀是一个前期给定的空间与场景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其包含的几个基本元素分别是:参加的人物、产生的悬念、参与的竞争、规定好的游戏规则、时间与空间共同参与其中的情境、实时跟拍的现场记录以及后期的艺术加工。例如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来到演播厅这一特定情景,目的是为了男女配对“牵手成功”,规则(灭灯爆灯、男女反选等)由节目组制定,一位嘉宾在24位异性中进行选择产生竞争,最后由摄影机记录加上后期加工,形成最终的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的播出使得沉寂了十几年的婚恋类真人秀市场重新焕发出生机,国内的婚恋类真人秀节目也由此从最初的传统类电视相亲平台正式进入舞台相亲的1.0时代。但此后,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我们约会吧》《非常完美》等一批类似的舞台相亲节目,出现婚恋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同质化问题,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婚恋类综艺节目收视率持续走低。

自2014年起,国内的婚恋类真人秀节目开始有所突破,明星恋爱类的真人秀加入市场,国内婚恋类真人秀正式进入2.0时代。2.0时代相较于1.0时代来说,婚恋类真人秀综艺节目开始向“慢综艺”转变,不再设置激烈的竞争与矛盾冲突,呈现出甜蜜美好、轻松治愈的整体风格。此类节目请来明星嘉宾组合成荧幕情侣,向观众表演他们甜蜜的恋爱生活,以此吸引流量。

四年后,国内婚恋类真人秀进入素人恋爱的3.0时代,也是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现在所处的阶段,观察类节目通过摄像机记录真人秀场景,观察室嘉宾通过观看进行评论,形成“第一现场+第二演播室”的二维视角,双重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整个节目的可看性[2]。《半熟恋人》《女儿们的恋爱》《再见爱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相较以往阶段,节目风格不再设置明显的矛盾冲突,选择采用平缓的叙事策略,而这一时期的突破点在于在婚恋类慢综艺真人秀的垂直领域进一步深耕,增设了演播室观察团,节目风格逐渐向纪实性靠拢,越发凸显真实性。

二、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创作特征

(一)双层叙事结构提供双重视角

观察类真人秀将真人秀纪实和演播室观察相结合,是一种双线叙事、互相补充的新模式。“第二现场”的观察员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发表观点和讨论,实现1+1>2的突破。[3]这是一种由户外加棚内两个场景围绕同一主题分别独立叙事的节目形式。

第一现场的户外场景是由第一视角出发,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主线剧情。真人秀节目有着“真假结合”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特征,“真”即非虚构部分,“假”即虚构部分,真人秀所呈现出的不全是真实故事,更有很大一部分创作的成分包含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导演或剧本一定程度的干预和剪辑,以及后期所带来的主观色彩。因此“户外场景”这一设置旨在尽可能地为观众建构真实的叙事场景,使得观众相信这是客观记录的真实事件,而尽可能还原叙事内容的真实性。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指观众看戏但不入戏。第二现场的演播室场景就是由第三视角出发,以营造轻松的聊天氛围、讨论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记录不同的立场观点,使观众不过多地陷入剧情走向,跟着观察员的引导萌发出更多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的思考,通过节目的指数提升,进而提升节目的欣赏指数。

(二)慢综艺引发受众沉浸式情感共鸣

“慢综艺”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快综艺”而言的。“慢综艺”不专门设置复杂的游戏环节,也没有过多的剧本干预,而致力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呈现嘉宾最自然的状态。[4]“慢综艺”的出现消解了以往“快综艺”带给观众的紧迫与焦灼感,符合都市人渴望细致品味生活的心理诉求。[5]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2021年的登记结婚人数较2020年同期减少159.4万对。年轻一代对于感情和婚姻充斥着冷漠与恐惧。2021年芒果TV推出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再见爱人》,节目直面婚姻爱情中的危机,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记录三对面临情感危机的夫妻,真实记录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出现的问题以及终选结果的心路历程,三对案例在经过节目设置的18天房车旅行后,都感悟了人生、获得了成长,观众也通过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自己带入其中,跟随节目主人公们一起成长。演播室嘉宾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帮助受众感受家庭的责任与意义。如何提升婚姻质量?如何获得生活中的幸福感?节目为受众带来了正确面对婚姻的现实意义。

(三)“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国内综艺的变革

首先是制播模式。从台综到网综,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台综为主,视频网站为辅,网站只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输出渠道之一。第二阶段,台网联动,视频网站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播放平台发展成为重要的联动平台,其地位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联动方。第三阶段,台网联动成为常态,网络综艺迎来“风口”。[6]

其次,网络媒介的双向传播特性也改变了国内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之前电视作为单向传播工具,观众的观后效果不能迅速地反馈至节目创作者,而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交互,制作者可以迅速接收到受众的反馈。当有网友在网络平台上发出意见时,在下一期的节目中就可以马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心动的信号》就有此类做法。同时,视频“弹幕”也为这种交互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这些都是利用了媒介双向性的传播特性,加速推进了婚恋交友类节目形态的变更。网络平台又利用了这一特点,在播出综艺节目时,着意在弹窗中设置两个左右选项,引导观众基于自己的思考点击不同选项,收集受众意见,这正是网络综艺节目双向互通传播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体现。

三、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质化问题严重

同质化问题是我国综艺市场长久以来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仅体现在婚恋类综艺节目中,在其他分类节目中也有同样的体现。2018年以来,观察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市场中的播出数量呈现井喷之势。节目数量的增加并没有迎来内容创新,而是在同样的模式之下,只是换了主人公、换了嘉宾,或是同一档节目持续推出多季。最近两三年,虽然情感观察类节目仍是综艺节目的主流,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未有很大的改观,如不加以创新改进,势必很快就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二)广告植入过多

国内很多综艺节目都存在商业气息过浓、广告植入过多问题。由于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本就是围绕着情感的主题展开,因此观众在观看时情绪的连贯性就非常重要,广告硬植入割裂节目的完整性,势必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对品牌方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过多的广告软植入影响节目的美观性,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节目情感代入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刻意制造噱头

婚恋类综艺节目决定节目必须带有真情实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决定节目要有纪实的属性;真人秀节目虽说允许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但仍应以“真”为核心。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需立足当下,立足大众在情感关系中的切肤痛点,通过节目中的真实部分唤起观众的自我评价。而当下国内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却未能处理好真实与看点之间的关系。真人秀允许一定的主观介入,但刻意制造噱头、恶意剪辑以博眼球的行为,与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国婚恋类真人秀节目演戏成分较多,要么是节目组事先就给参与者编排好了剧本,要么是节目组特意从中制造话题,利用舆论进行炒作,这种刻意制造噱头的手法是一些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

四、国内婚恋观察类真人秀发展的破局之策

(一)与时俱进,激发创新活力

首先,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重在观察婚姻和恋爱中的心理活动,而当下社会发展迅速,大众的心理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与时俱进的思维是节目创作者必备的素质。节目创作者应时刻把握当下大众的群体思维,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以鲜活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编排讲出最真实动人的故事,引发受众的共鸣。其次,合理运用跨界思维,为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拓展出创新空间。比如,在嘉宾的选择方面可以尝试运用跨界思维,嘉宾选择不必只着眼于明星、素人这两个标签,可以将眼光拓宽到其他领域,求职观察类真人秀如《令人心动的offer》就将目光着眼于律政领域。再比如在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尝试将婚恋题材与美食、育儿、运动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当前已有此类跨界案例,但都还不够深入,只是将美食、运动等当成节目的一个环节来推动节目的进程,节目效果犹显不足,大有潜力和空间可挖。

(二)合理植入广告

综艺节目需要通过广告商创收,广告商的投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但广告植入过多、广告植入过硬都会影响节目效果,与广告商的期待亦属背道而驰。这就要求综艺节目在与广告商进行合作时要兼顾节目的效果和广告的效果,使广告与节目巧妙结合。

(三)增加互动以凸显情感价值诉求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曾提出著名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主要描述“自我”如何在另外一个完整对象的不断认同中实现构建。[7]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正是在电视领域符合这一理论逻辑,综艺内观察室“第二现场”以“第一现场”的嘉宾为完整对象,从他们身上描述“自我”,生成完整的综艺之后,此时画内的综艺节目作为“镜像”,屏幕前受众作为“自我”,观众本身的情感诉求在节目的引导、挖掘之后,实现自我情绪价值的觉醒与追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由原本的“观看——认同”模式延伸出双向传播,“认同”过后再有“反馈”促发新的话题讨论生成,进入新的一轮情感价值的诉求讨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反馈越多,节目制作越贴合受众;节目制作越满足受众口味,观众反应越好。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节目制作者需要增加互动入口,广开言路,才能摸清受众的真实情感诉求,制作出更加精良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为节目厚植了肥沃的土壤。

(四)扩大传播,“内容为王”

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互联网为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宣传推广的可能性、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传统的宣传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已显乏力疲软,国内不少综艺节目已经在如抖音、B站这类网络平台上创建自己的IP账号,但整体宣发的短视频质量不够精良,主要体现在短视频内容不完整、画面分辨率低、后期风格同质化等,难以完全调动受众的浏览、参与愿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应着力研究短视频传播规律和特点。综艺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质量上乘、内涵丰富,正所谓“内容为王”。抖音、豆瓣上已有部分网民反映当前综艺的现状:“看了推广的短视频才去看了正片,才发现原来最精彩的部分真的只是预告里的那几秒。”因此节目本身内容上乘,才能真正提高黏性,留住受众,从根本上破解婚恋类综艺节目的困局,提升受众健康的精神生活。

五、结语

情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爱情、婚姻、家庭一直都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我国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已有不少成功之处,聚焦了人的两性关系和情感诉求,满足了观众的日常娱乐需求,挖掘出了大众普遍的情感诉求。“互联网+”背景下,婚恋观察类真人秀的发展仍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开阔的视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互联网思维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要求我国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高品质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2]王希.使用与满足理论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探究:以《闪闪发光的你》为例[J].中国报业,2022(8):24-26.

[3]刘宇.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挑战与突破路径:以《做家务的男人》为例[J].戏剧之家,2020(11):89+99.

[4]徐莹,王米洁.情感聚合:公益性观察类慢综艺的叙事话语研究[J].中国电视,2022(4):59-64.

[5]吉平,李雪娇.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与发展路径[J].当代电视,2019(5):41-44.

[6]文卫华,楚亚菲.网络综艺: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新形态[J].中国电视,2016(9):14-18.

[7]孙岩.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J].当代电视,2019(3):60-62.

(刘伊鹤为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吕东亮为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编校:郑艳

标签:  节目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