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锐
【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从青年受众的视角入手,在梳理红色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深入研究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节目采用重视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多层次满足青年群体精神需求,多维度刻画人物形象,强化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时代联系,多渠道立体传播等策略,为红色文化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关键词】红色文化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青年受众
身处信息海量、传播渠道多元的新媒体环境,如何面向思想观念更加多元、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的广大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已然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中央电视台、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播出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聚焦时代榜样人物,把访谈、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故事里的中国》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优创节目”荣誉称号,荣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奖。
一、青年群体中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涵盖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具体形态的综合性、集成性概念。[1]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2]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与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3]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为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最终实现。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媒体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群体的侵蚀,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防止“精致的利己主义”及“躺平”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蔓延。如何更加生动、高效地把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理想信念、崇高家国情怀、人民至上精神品质传播给广大青年,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拉近青年与红色文化的时空距离,使其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中的人物、故事有血有肉真实存在且与时代现实紧密联系,才更有利于把红色文化的内涵精神融入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强国奋斗中去。
二、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存在的问题
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传播媒介,正向宣传及舆论引导是其重要功能,面向青年群体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其必须肩负的职责使命与时代要求。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传播效果。
(一)新媒体环境认识不充分,青年受众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广大青年已由单向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相统一的身份,只有在接收到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信息内容,青年受众才会内化吸收、行动转化,进而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进行二次传播。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大多没有针对青年群体进行前期的受众分析、内容分析,受众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节目播出前中后三个时期较少利用短视频、微博、微信等策划话题热点,收视率和关注度不高,影响了传播效果。
(二)节目形式、内容缺乏创新
电视媒体红色文化节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演播室访谈、历史文献资料展现、影视资料播映、实地视频讲解、记者现场采访等,节目内容多为重要革命先辈、重大历史事件、红色革命遗迹等。由于节目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且相似度高,长时间没有新的变化,无法满足青年群体创新的心理需求,出现审美疲劳现象,导致青年群体收视率不高,传播效果不理想。
(三)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缺乏细节展现,不易产生情感共鸣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节目镜头、场景取得了长足进步,视觉效果展现良好,但是多数节目仍局限于革命先辈、历史事件、红色遗迹等内容,与当今时代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充分吸引青年群体。优秀的宣传绝不是刻板的罗列、生硬的说教,而应摆事实、讲道理、融合情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人性的光辉。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往往注重宏大叙事,对具体细节的微观展示挖掘不够,人物形象塑造相对单薄,个体情感缺乏温度,青年观众不易产生情感共鸣。
三、《故事里的中国》青年群体传播分析
《故事里的中国》自2019年开播以来,取得并保持了优秀的收视成绩。根据酷云实时收视数据,《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节目首播过程中,实时关注度破1%,并且在全国网和各个城市网中排名榜首。[4]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相较央视综合频道前期同时段,在15—24岁观众的收视率提升75%;15—24岁、25—34岁的观众规模提升了34.2%和41.1%,实现了节目对年轻群体收视的拉升。[5]酷云大数据显示,《故事里的中国》以青年用户为主,18—44岁占比77.55%。[6]
(一)重视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多层次满足群体需求
《故事里的中国》守正创新,受众定位准确,创造性地把访谈、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充分满足青年群体求知、创新的需求。《故事里的中国》以红色影视作品、时代楷模人物为传播要素,主持人采用多种形式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导入故事及人物,向青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通过访谈相关亲友及特定关系人,再现故事、人物真实细节,还原客观事实,使青年确信故事真实存在发生;青年影视演员真情流露的创新型舞台戏剧演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予青年直观的情感体验。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访谈环节中,革命烈士李白(节目主人公李侠原型)之孙李立立讲述“红色情报天才”李白与妻子裘慧英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爱情,原西柏坡报务员苏采青,追忆李白烈士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并以来自“黎明”的回复致敬革命先烈,不仅彻底消除了部分青年对于故事真实性的疑惑,而且使广大青年得到思想碰撞与交流。广受青年群体喜爱的青年演员胡歌、刘涛戏剧演绎“红色知己”李白夫妇,在研读剧本时两人均被这种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感动落泪,现场更是以饱满的情绪、极富感染力的真情表演感动了无数青年观众,完成了不同时代青年的跨时空相会。《故事里的中国》使青年观众对文化历史知识的获知和审美创新需求得到满足,用心灵感动心灵,获得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二)注重细节,以情动人,多维度刻画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大多注重描述人物取得的历史功绩,刻画忠党爱国、服务人民的光辉形象,但往往忽略人物的个人情感世界,不注重细节挖掘展现,缺乏人文温度。《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一期《瞿秋白·瞿独伊》节目中,首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国际歌》唱诵版本译者瞿秋白的历史功绩,客观描述了开国大典俄语播报人、“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瞿秋白之女)继承红色血脉为党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其次,节目通过亲友访谈、历史证物等环节,真实还原了这对父女血脉相连、平凡而伟大的红色人生。通过对瞿独伊表妹吴幼英的访谈,使青年观众发现儒雅、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同时还是一位经常给女儿写信、利用极少的闲暇时间带女儿郊游的“好爸爸”;通过对瞿独伊在苏联生活时的挚友李多力老人的访谈,使青年观众了解到瞿独伊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成长经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护理伤员、保护老人和儿童的英勇事迹。节目中瞿秋白的怀表、《国际歌》的译件、饱含父女深情的明信片等诸多细节的挖掘与展现,无不令青年观众动容。《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节目《钟南山》,通过非典时期妻子照顾身患普通肺炎的钟南山为方便输液而钉的一颗保留了17年的钉子,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钟南山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动情地说“看到钉子就会想起那个时候,家里人是怎么照顾自己的”,真实反映了人民至上、不畏牺牲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细腻温情的一面。结合38年前的旧报纸、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的行程表等具体实物,充分展现了钟南山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多种视角与细节,多维度展现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既有硬度,又有温度,对青年群体起到了感同身受、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三)议程设置强化时代联系,凸显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如何从主题和内容加强时代联系,充分展现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是红色文化电视节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谈、议程设置等崭新艺术形式延续新时代的闪亮“故事”,让当代青春映照历史青春。《故事里的中国》红色基因传承表现形式不仅有李大钊——李葆华(李大钊之子)——李宏塔(李大钊之孙)、瞿秋白——瞿独伊之间的代际传承,更有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勇毅前行中的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传承。《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三期节目《林海雪原》连线“杨子荣侦察连”,展现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存;《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节目《雷锋》连线“雷锋连”,展现为人民服务优良传统传承。《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六期《战“疫”中的青春》节目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带领医学专业新生进行宣誓,现场大屏匹配全国各地医学专业新生开学典礼进行宣誓的镜头画面,致敬在抗疫战争中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展现人民至上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故事里的中国》的戏剧演绎环节,很多青年演员的深切体会、真诚表演也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表现。“战疫中的青春”这一主题,视角独到,切口有力,从青年的视角向青年讲故事,无疑更有感染力和共鸣感。《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七期《战“疫”中的青春》节目中,致敬战“疫”英雄和战“疫”精神,青年演员王鸥、丁禹兮、李东学的动人演绎,令现场观众数次落泪。青年演员胡歌、刘涛扮演的李白夫妇,李光洁扮演的“杨子荣”,陈数扮演的“江姐”,形神兼备、真情感人,凸现红色精神,构建了不同时代青年之间精神交流与传承的共同场域,感染了无数青年观众。《故事里的中国》始终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用心用情精心进行议程设置,强化时代联系,凸显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四)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多渠道立体传播
面对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必须克服电视屏幕的单向传播与时空限制,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介质,扩大传播渠道,多渠道立体传播,与青年受众进行双向交流,强化传播效果。《故事里的中国》没有局限于电视屏幕的单一播出,而是充分开发节目内容资源,多角度制作碎片化短视频,既有精切预告片,又有精编短视频,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新媒体介质进行传播,覆盖了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各种短视频的关注与转发、正能量话题的讨论与分享,实现了节目内容的二次传播。截至2022年11月6日,《故事里的中国》抖音官方账号粉丝数45.1万,点赞累计1054.9万;微博账号粉丝数24万,视频累计播放量7174.2万。开播以来,《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相关话题持续占据热搜,江姐托孤信曝光、邓稼先去世前对爱人说的话、胡歌刘涛演技等话题,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广大青年受众的热烈讨论交流。《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钟南山》节目一经播出,微博话题“钟南山儿子希望父亲能看到的视频”一小时内就位列热搜榜榜首。几天时间里,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增长超过22亿,微信10万+的爆款文章达到23篇。[7]红色文化电视节目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尊重青年群体的媒介选择权利与使用习惯,不断进行媒体融合尝试与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故事里的中国》把握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平衡态度与温度,消除了宏大主题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感,通过访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具象化传播“红岩精神”“焦裕禄精神”“人民至上”等宏大价值内涵,多层次满足青年需求,深化青年价值引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红色文化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播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效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BXW001)
参考文献:
[1]王伟光.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N].人民日报,2023-01-18.
[2]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19-06-25.
[3]王伟光.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N].人民日报,2023-01-18.
[4]数读经典,看《故事里的中国》文化爆款的诞生之路[EB/OL].https://www.sohu.com/a/350735332_100114475.
[5]数读经典,看《故事里的中国》文化爆款的诞生之路[EB/OL].https://www.sohu.com/a/350735332_100114475.
[6]酷云收视数据:《故事里的中国》破圈层传播收视口碑俱佳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774374217431100&wfr=spider&for=pc.
[7]《故事里的中国》:把握时代跳动脉搏,奋力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EB/OL].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012/07/WS5fcdd45ca310
1e7ce9733bc0.html.
(作者为安阳工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