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媒体环境下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known 发布于 2025-08-22 阅读(438)

【摘要】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离不开自媒体的支持。当前,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已在自媒体网络中塑造出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形象,并着力打造个性化、创新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内容,展现出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厚重且立体的全貌。未来,还应当对自媒体空间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度的应用,促进渠道和内容的紧密结合,进而使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自媒体;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音乐是中原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原始社会向封建王朝辗转过渡的历程中,中原音乐不断积累,构成从宫廷到民间自上而下的千姿百态。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今天,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原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显然,这些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异军突起,为实体发展领域步入瓶颈的中原音乐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使古老的音声历久弥新,再度回归到主流文化舞台之上。

一、传播主体形态的多元性

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以古典乐舞、民间音乐、民俗曲艺及类型多样的戏曲艺术为主体。作为与劳动生活相伴的一种文化形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20世纪初,延续一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向穷途末路,随之而来的还有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取代。在城市文化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是中原传统音乐文化日渐萧条的发展颓势。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虽然会出现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但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寻求着涅槃重生的契机。自媒体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资源聚合与革新理念。[1]自媒体的蓬勃繁荣,见证了互联网空间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更为各种音乐艺术形式提供了较为充沛和尽情释放的空间。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历时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样态,也同样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中找到了新的发展生机,依据自媒体的特征打造多元化的主体形态。

(一)文字型传播主体

以文字为主体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形态在自媒体环境中得到崭新的形象呈现,既支撑起坚实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通俗质朴的文风新貌。在常规传播模式下,音乐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音像作品的发布,通过欣赏使公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方式无可厚非。但中原传统音乐具有历时几千年的文化脉络,是多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条件交错下形成的产物,如果单纯以作品的形态将其展示,并不全面,更会造成其文化质感和艺术魅力被压缩。自媒体中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为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字性解构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可以将多年来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公众进行传播分享。其内容不仅涉及音乐本体层面,还包括跨界的史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诸多学科知识,以及当代中原传统音乐的新作品和发展新方向。虽然此前相关成果和研讨已存在于学术著作或专业文集之中,但大多存在着理论门槛较高、学术语言晦涩、文字体量庞大的问题。通过自媒体中传播主体的群策群力,将其进行碎片化的拆解和通俗化的转型,将以往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文字论述转化为对公众开放的知识普及。当前,自媒体中有关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字载体大多以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态呈现,并通过自媒体细密的传播网络快速发散,获得良好的拓展效果。这促使民歌、民乐、戏曲等中原传统音乐作品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拥有文字化载体的强大支持力,丰满立体,易于为公众所感知和接受,有助于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扬。

(二)短视频传播主体

在自媒体平台中,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将实体演出中相对较为冗长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最终形成具有审美冲击力的短视频作品,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据统计,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中,点击率和收看完整度最高的信息内容时常控制在10—35秒之间。速食性的欣赏趋向使得各种信息内容的表达更为直观简洁、一目了然。[2]一方面,从主体的深入程度上来看,当前以中原传统音乐为传播内容的官方主体及个人主体,大量活跃于这一类型化的自媒体平台中。比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抖音号“河南非遗”“最美中原名片”等官方账号,作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原文化传播主体,拥有数万“粉丝”。“豫剧人李树建”“酷爱豫东调”“沁阳市怀梆剧团刘超”等个人账号同样极具号召力,对传播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从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来看,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利用短视频制作便捷、素材丰富、关注度高的特点,以专业化的视角发布了不计其数的短视频作品。内容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齐头并进,使历史悠久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平添了新的生机。

(三)专业性信息资源主体

在自媒体平台专业化建设的领域中,还生成了许多专业化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素材。具有革新精神的“慕课”和“微课”系统应运而生,并通过自媒体渠道定向传播,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及从业者提供教育服务。这使得自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功能得到强化,同时也令传播主体的角色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传播内容的开放创新

中原传统音乐文化成果拥有庞大且丰富的类型体系,在自媒体环境中如何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播内容的塑造,显然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文字型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信息的内容创新塑造

在文字型内容的打造方面,虽然创意构思的回旋余地有限,但传播主体可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尽可能彰显形态及内质方面的独立性。除了上述文章中所表述的在文字主体部分的精炼和通俗化改造以外,为获得在自媒体空间中的优势传播地位,传播主体也花费了许多心思。

首先,选择适宜的平台分支进行传播是先决条件。丰富多样的自媒体APP有着各自的传播优势及受众人群,有些凭借广泛的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社会群体类型而构成,有些则侧重于专业性或表现形式的专一性。比如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中,就倾向于以文字语言作为主体,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文字信息内容也大量存在其中。文字型自媒体有着大量类型化的用户群体,他们喜欢阅读文字,从中寻求欣赏乐趣。而传播主体也适时将革新之后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融会其中,做到投其所好,有的放矢。

其次,在信息内容的打造方面,集中显示出传播主体的智慧和创意。比如:醒目且新颖的标题往往能够勾起阅读者的兴趣,在自媒体平台中随处可见“河南音乐地图上线!把老家唱给你听”“被河南的音乐文物惊艳到了”“豫剧﹢电音:《满江红》配乐何以如此带感”这样的文案标题。又如在有关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字内容讲解中,往往采用跨学科、跨视角、跨文化领域的方式进行结构组织,不仅丰富了知识信息的视野覆盖,还能够兼容更多的受众群体,摆脱音乐艺术专业研究成果视野狭窄的问题。

此外,文字型传播主体还十分注重读者的意见反馈,借助自媒体开放性的特质,专辟评论渠道,形成主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不过,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播,应当在社会横向维度构建可以自由往来交流的平台,避免传播主体高高在上或“一枝独秀”的现象出现。虽然文字编辑者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研究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达到最佳。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读者,往往是河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见证者、亲历者或传承者。因此,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评文章内容,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见解。这并非是一种恶意的攻击,而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探讨交流。或是赞赏,或是勉励,或是批评,均有读者的自我思考和各抒己见。

(二)短视频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精巧构建

对于短视频内容的打造,传播主体显然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当前自媒体传播主体的短视频发布目的来看,有一部分主体是具有公益性的,但大部分主体的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这里所讲的“功利性”并非是贬义词,对其善用可以刺激创作热情,更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推动传播内容的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扩大,这显然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因为此,在有关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内容设计创意方面,体现出以下两方面创新特色:

一方面,传播主体将自身作为短视频内容中的主角,通过创意文案设计、表演、拍摄、剪辑、发布等整个流程中的精心设计,打造出具有个人品牌效应的短视频风格。既保持了以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为主体的核心题材,又植入个性化的特色,以增强辨识度,为公众所接受和喜爱。比如抖音号“豫剧人李树建”是当前河南豫剧在抖音平台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本身拥有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又是资深的豫剧从业者和文化活动家,因此其所参与的豫剧表演艺术活动十分丰富。他将自己所亲历的各项活动进行详实记录,并剪辑成诸多短视频作品进行发布,具有良好的中原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和普及特性,这也使他获得了53.8万的庞大粉丝群体,短视频作品合计收到458.1万的点赞数量。又如“豫剧王静”“豫剧赵振方”“豫剧小皇后王红丽”等抖音账号均是豫剧从业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个人账号,他们通过短视频内容传递丰富的中原豫剧文化信息。除了舞台表演的精彩片段以外,编创者还十分注重短视频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比如豫剧演员的日常生活、豫剧剧目的创作排练过程纪实、豫剧专业知识的系列化讲解等。多元化的内容创意与拍摄技术的良好结合,促使短视频作品制作水准精良,符合观众的审美诉求,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3]

另一方面,在短视频内容的设计方面,自媒体所提供的自由开放性空间,使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许多不为人知的精彩瞬间被记录和展示,将深沉的文化积淀与厚重的地域文化品质彰显。中原传播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其积淀和传承的漫长过程。在以往诸多传统媒体的呈现中,大多将其归结为舞台呈现的瞬间,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隔绝了文化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自媒体短视频具有深度的文化穿透力,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视角,管窥舞台背后的另一种文化景观。比如抖音号“歌从黄河来”就详细分析了河南民歌《编花篮》的历史渊源、民间流传及现代演绎,梳理出一条纵向的时代脉络,展现河南传统民歌的历久弥新;抖音号“豫剧程程”通过现场录影的方式,记录了洛阳豫剧院在表演《穆桂英挂帅》一剧时,“穆桂英”扮演者用两分钟时间在后台“抢妆”的过程。紧锣密鼓的工序和有条不紊的流程,写实性地展现出豫剧表演艺术幕后的缜密配合,更显示出豫剧艺术深沉的文化底蕴与从业者所付出的努力。[4]

三、对自媒体时代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与论述可以看出,自媒体时代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以抖音平台为例,近年来相继发布了《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2022抖音音乐生态报告》等大数据结果,其中均含有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在平台中发展情况的横纵数据信息,可见其不断向上的发展前景。同时,根据观察和调研结果,也能够明显体会到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在受到自媒体平台激励之后自身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主动蜕变能力。对于未来一个阶段的后续发展动力及方向,有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与自媒体的结合应当以一种辩证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和关注。自媒体渠道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否认实体传播渠道的重要价值,恰恰相反,自媒体中的“尝鲜”和突破归根结底是为了证明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并通过对观众群体的培养、熏陶和拓展,最终促进实体渠道的复苏与回归。其次,相比京剧艺术、湘西民歌、福建民间音乐等形式,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如今在自媒体平台中所发布的资源数量、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文化部门、本土文创产业与民间组织群策群力,以卓有成效的举措深化对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资源传播的系统性、向心力和集群化优势,避免各自为战,突出传播重点,打造自媒体平台中具备鲜明特色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品牌标志。此外,还应当借助自媒体平台的衍生应用功能,打造更具精良视听效果的创意化音乐产品。当前,随着5G技术带来的媒体应用方式革新,包括“云演出”在内的诸多沉浸式观赏体验在自媒体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随着AR和VR技术的日趋成熟,足不出户的沉浸式欣赏将成为趋势。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大胆融入其中,善用新技术和新平台,在观赏体验和文化解读方面寻求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

自媒体时代的中原传统音乐文化通过求索实践,寻求到了一条更具传播能量的优质路径。通过对传播主体的形象塑造和对传播内容的创新呈现,使富有沧桑历史和民俗文化意蕴的中原音乐重现于公众视野之中,并展现出与时代齐名的新观感、新变化。相信通过怀有使命感的当代艺术家和媒体人不懈的努力,必然能够振兴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精粹,使其绽放新的光彩。

(本文为2023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原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2400410180)

参考文献:

[1]王向辉.自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7(12):79-81.

[2]史学东.戏剧批评的“私人订制”[J].上海艺术家,2014(4):51-52.

[3]杨玉.自媒体戏曲批评:助力剧目精品打造[J].戏剧文学,2019(6):39-44.

[4]杨玉.自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的大数据分析:以“京剧后台抢装”视频走红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7):14-18+21.

作者简介:李芳,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52)。

编校:董方晓

标签:  中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