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合一:朱熹编辑美学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2 阅读(469)

【摘要】朱熹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文道合一”的美学追求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其编辑的书籍追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追求选题的“明道”和编校的“至善”;在形式上,追求版面的“和谐”、字体的“神韵”、插图的“直观”和封面的“雅致”,形成了朱熹独具宋儒理学精神的编辑审美观。

关键词】文道合一;朱熹;编辑美学

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多达40余种儒家经典,朱熹利用这些编辑作品建构起了集大成的宋儒理学思想体系。有关朱熹编校活动和编辑成果方面的研究多见发表,对朱熹编辑美学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从编辑活动的不同环节来系统地探析朱熹编辑美学追求。

一、在选题上追求“明道”

在中国艺术观念中,文道关系是重要的命题之一。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①。作为编辑家的朱熹,从“文道合一”的美学追求出发,认为书籍内容是道或天理的自然流出,它当然应体现道或天理。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②。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治国、平治天下之道,以及圣贤言行、礼乐名数、历史得失、典章制度等,“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③为有效地传达“当然之理”,古代圣贤将千言万语转换成图画和文字,用书籍表现出来,通过书籍彰显和传承道或天理。

在选题上,朱熹把“明道”作为编辑活动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终身致力于儒家典籍和理学家著作的编辑和刊刻,最终完美地建构起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认为:“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继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④朱熹认为,书籍内容是彰显儒家纲常伦理之道的“垂世立教之具”。从选题内容上看,朱熹编辑、刻印的书籍经、史、子、集都有,但主要以编辑、整理、校注和诠释先秦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和宋代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等理学家的讲稿、遗著、文集等著作来建构和传播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朱熹还把编辑刊刻的“四书”作为教育活动的教材。这些作品以及他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都是弘扬儒学道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流意识形态甚至现代中国思想影响深远的编辑作品。

二、在内容编校上追求“至善”

对作品进行精编细校,可以消除差错,使作品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从而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阅读美的享受。朱熹非常重视书籍的编校工作,认为书籍内容是“四海九州千年万岁文字,非一己之私”⑤,对编校应谨严慎重,主张“悉考众本之同异”⑥,“注其同异,辨其是非,断其取舍”⑦,“凡所更改,皆有据依”⑧,并后悔说自己“亦尝为人校书,误以意改一两处,追之不及,至今以为恨也”⑨。为了完美地展现书籍的思想内容,朱熹强调微观上,要“逐字逐句,一一推穷,逐章反复,通看本章血脉”;宏观上要“全篇反复,通看一篇次第;终而复始,莫论遍数”,使书稿内容达到“通贯浃洽,颠倒烂熟”。⑩做到“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如秤上秤来无异,不高些,不低些。”?辊?辑?讹而臻至于“至善精微之极”。

朱熹把“至善”作为编校的理想和追求,明道传世,无复遗蕴。在编校《二程语录》时,为保证编校质量,朱熹吩咐程舶来送请许顺之等多人校对,程舶来嫌麻烦,只让叶学古在城中独校,朱熹知道后非常生气:“如此成何文字?”并写信给程舶来,让他一定送请多人校对:“千万与二丈、三友仔细校过。”?辊?輰?讹在编校《春秋胡传》时,朱熹写信给吕祖谦要他嘱咐刻书者:“须二人互雠乃审耳。两人一诵一听,看如此一过,又易置之。”?辊?輱?讹他写信叮嘱吕祖谦,“须更得一言喻书肆,令子细依此誊写,勘覆数四为佳”?辊?輲?讹。从校对方法上保证书籍编校的质量。朱熹晚年尽管体衰多病,但一旦发现书籍刻印有错字,就立刻让工匠更正。他在给滕德章的信中说:“乡在彼刊得《四经》《四子》,当时校勘自谓甚仔细,今观其间乃犹有误字。……幸令匠人随手改正也。”?辊?辏?讹《四书集注》是朱熹40余年反复编校修订的最重要的经学成果,在去世前几个月,他仍在进行修订。钱穆评价该书,“使北宋理学获得论定,归于一是,以上承孔孟义理传统,实为《集注》之功。朱子乃集宋儒理学与自汉以下经学之大成而给绾于一身,而《集注》则其最高之结晶品也”?辊?輴?讹。

三、在版面设计上追求“和谐”

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也是版面构成的最高形式,既超越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的一致性,也超越按规律变化的统一,从而达到对立统一。在编排书籍时,朱熹把和谐原则应用于书籍版式设计,要求书籍的目录、各级标题、正文、段落起止、注疏等的编排,以及字体、字号和行数的设计,都要清晰规范、秩序严整,体现整体的对立统一,以清晰准确地传达书籍的思想内容。

朱熹对书籍开本大小、字体字号的排列组合是否和谐非常重视。他认为“印本字数稀密不匀,不为观美”?辊?輵?讹。在刻印《女戒》时,他强调“字数疏密,须令作一样写乃佳”?辊?輶?讹。在补刻《古易音训》时,朱熹要求按照原版开本的大小和行数字数的疏密来写刻补版。书籍版面的编排,只要有一处存在问题,就会影响书籍的整体美感。朱熹在审订《周易参同契》的定版清样时,发现段末孤单一个字占据一行。为此,他写信给负责刻版的蔡渊明确要求对文字编排进行调整:“盖虽只争一字,而篇末一行只有一字,又须攒动后篇,直到册尾也。”?辊?

标签:  朱熹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