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知识壁垒:中共建党前后对工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2 阅读(263)

商建辉 朱家琪

【摘要】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传播对象的工农群众却因文化水平以及阅读和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传播浪潮。以“宣传立党”的中共在诞生之前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启蒙与动员工农群众的不二之选,马克思主义如何突破知识壁垒,实现其在“下层”的扩散?建党前后的中共提供了解决方案:利用口语媒介,深入工农群众;组织谈话、会议、演讲和纪念活动;利用印刷和电子媒介创新传播方式;成立学校、俱乐部等专门的平民教育机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知识壁垒;工农群众;传播方式

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为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早期译介阶段”跨入“广泛传播阶段”已成为学界的共识①。当“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接受并向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②,但彼时他们所用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介。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单向性强,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的早期阶段,大众媒介只起到了“传”的中介作用,未能发挥“播”的“扎根”作用。“播”即马克思主义从小众(先进分子)走向大众、从知识精英到社会中下层民众的“落地”过程③。建党前后的中共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针对性”交流:角色融入与深入工农的交谈

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在中国“用文字宣传社会革命,只能宣传到一般学生,多数无产阶级还是宣传不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号召青年学生要走进工农生活,用“口”的宣传和“身”的行动影响工农④,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扩散。在马克思主义对工农的“面对面”传播过程中,能否在语言和行为上融入工农群众、使其认可传播者的角色,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如法国学者德布雷认为,身体作为一种实践介入与具身交往的物质性媒介,能够在共识达成、关系转圜与行动促发中发挥重要的中介化功能⑤。

对工农群众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需要消除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之间的隔阂,取得他们的信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青年》提出,“对什么样的人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令他信服为止”⑥。此外,通过“学生生活工人化”,发起普遍访问工区与工人交朋友的运动,并学习工人熟悉的语言和口音,在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融入工人群体;李大钊也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本着主义做实际的运动⑦。

其次,在与工农群众进行人际传播时也摸索出了一些技巧。在传播方式上,“先问后答”“多讲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在受众心理的把握上,《怎样和农民谈话?》建议,“与农民谈话要注意农民的心理,但是又不能完全迎合他们的心理,而要设法开导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⑧,即通过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依靠对受众的心理分析促进观念的传播和态度的改变,保证谈话的效果。

再次,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实践中探索出在语言、服装等方面融入工农的方法。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彭湃虽然在《赤心周刊》发表了《告农民的话》,但对农民的影响不大,所以他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工作伊始,彭湃在农村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对农民说的话太过文雅,不通俗易懂;二是他的面貌、服装与农民不同”,农民将他怀疑成敌人。此后彭湃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语言,穿上粗布衣、戴上斗笠等,宣传效果有了明显改善⑨。

人际传播作为各类传播活动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向工农传播的第一步,无论是群体活动的开展,还是平民教育机构的运行,都离不开人际传播的铺垫。在与工农交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步落地生根,为之后更大规模的组织和群体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传播活动储备了人才,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二、“规模化”传播:群体活动的开展与教育机构的建立

人际传播在促进态度改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更大范围的传播需要借助群体和组织的力量。会议、演讲等传播活动覆盖面更加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际传播双向交流、感染力强等特点,是面向工农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正如李大钊所说,中国革命运动不能“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纸面上的笔墨运动”,而应当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⑩。

(一)在会议、演讲、纪念活动中实现向“下层”的扩散

为学生和工人间的对接而召开的工学座谈会,是工人会议的一种形式;讨论和演讲是向工农传播马克思主义另一种常用的方式。座谈会“或是邀请工人到北京,或是由学生到工厂所在地,邀集当地工人参加”,会上就工人和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论之后“一些误解得以澄清,感情日见接近”?辊?辑?讹。革命活动家杨明斋经常深入工人群众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进行斗争。1920年10月召开的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有七八十位工人代表参加,杨明斋在会上进行了演讲,表示要解放就得团结起来同剥削制度进行斗争?辊?輰?讹。陈独秀到上海后,在各种工人集会上频频发表演讲,如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劳动者的觉悟》的演说,工人阶级受到极大震动?辊?輱?讹。

演讲不仅作为会议上的传播手段,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安源工人协会发展出多种集会讲演的类型,包括“会议讲演”“普通定期讲演”“房子里讲演”(即到工人住处讲演)、各种“临时讲演会”,以及一种类似戏剧表演的“化装讲演”?辊?輲?讹。通过经常性的演讲开展日常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展工人教育。为提升讲演的吸引力,安源工人俱乐部“组织了一个化装讲演团,每月化装讲演七次,所收效果很好”,化装讲演的题目包括《觉悟之路》《卖国贼》《我们的胜利》等,讲演内容大多契合工人思想状况和当时的斗争需要。除讲演会外,俱乐部还经常举行辩论会、时事讨论会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会,辩论会作为一种“向工友和外界宣传”的方法,“引起听众的一种狂热”?辊?辏?讹。

在传播过程中,演讲者可以凭借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王尽美在群众中演讲时,为了烘托气氛,“经常借着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并不时攥起拳头,挥动手臂,以表达心头的激愤”,听众“时而感动得落泪,时而群情振奋”。中共二大后,他经常深入工人中间进行即兴演说,到场的工人“无不被他的言语所打动”?辊?輴?讹。在北山药王庙会上,吉林最早的共产党员马骏带领“讲演团”向群众募捐,演说五卅惨案的惨状,“游人无不感动”,马骏感情奔放、富有魅力的讲演,使听众“时而悲痛欲绝,时而义愤填膺”,群众围在讲演团前,“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辊?輵?讹。王尽美和马骏的演讲不仅利用了口语表达简洁灵活的特点,还发挥了演讲者声调节奏、神情动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传播中的“多媒体”表达。

纪念活动是影响范围更大的一种传播方式,集会、演讲和游行都是活动中的重要传播手段。1920年的五一劳动纪念活动规模空前,上海、北京等数十个城市举行集会、讲演或示威游行,参加活动的工人有五六万人。在北京,工读互助团出动了两辆汽车,车上插着“劳工神圣”“资本家末日”等字样的旗帜,沿街散发《五一劳动宣言》。“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的50名学生沿街宣讲“劳动纪念日与中国劳工界”“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一劳动节”和“五一劳动节的历史”?辊?輶?讹。传单和小册子是纪念活动中重要的媒介形式,1922年1月举办的新年宣传活动,在上海的党团员几乎全部出动,散发了8万份传单,“一种是新年贺卡,一面印有老一套的贺词,一面印有告工人书;另一种是号召为建立统一的中国而与苏俄携手战斗的呼吁书”;1922年5月马克思诞辰日,“全国共产党所在地都开马克思纪念会,分发马克思纪念册两万本”?辊?

标签:  讲演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