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场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多层次的信息传播、实时性和互动性的提升、用户生成内容的广泛涌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等多个方面,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生态和格局。新媒体的主体“泛在”、信息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又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带来了全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拓宽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新进路。
【关键词】新媒体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
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场域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频度和“在场”时间。但同时,新媒体场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时代继续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工作,必须深刻把握新媒体场域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积极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新进路,在全社会形成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一、新媒体场域的新变化
(一)多层次的信息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工作场域变化首先表现在信息传播的多层次性。传统媒体仍然在信息传递中发挥作用,但新兴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为立体,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多元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实时性和互动性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工作场域的另一显著变化是实时性和互动性的大幅提升。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增加,用户可以实时分享观点、交流思想,形成更加互动和开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过程。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更多的是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和建构的结果。
(三)用户生成内容的广泛涌现
新媒体时代,用户生成内容的广泛涌现成为工作场域的新亮点。社交媒体上用户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分享自己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情感,这种用户生成的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更加多元、鲜活,更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
工作场域变化还表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紧密互动。传统媒体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用户互动,推动信息传播的双向流动。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渠道,加深了传媒融合的程度。
(五)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兴起
新媒体时代,个性化内容推荐成为工作场域的重要变化之一。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行为等,为用户量身定制内容推送,使用户更容易接触到符合个体兴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内容。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有助于加深用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体认同感。
(六)多平台互动与融合
工作场域的变化还表现在多平台的互动与融合上。传统媒体、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传播网络,用户可以在不同平台上获取信息,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这种多平台的互动与融合促进了信息的多维度传递,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的传播。
二、新媒体场域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的主体“泛在”,影响了主流媒体传播的权威性
传统上,主流媒体在特定领域内拥有权威地位,其报道和评论对公众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出更为分散和多元的态势,给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首先,新媒体的主体“泛在”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分散。过去,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报道被认为是可靠的参考依据。然而,随着“网络和大众传播已经成为表达活动的竞技场”[1],现在个体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新兴平台也能轻松获取和传播信息,主流媒体一元主导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其在信息传播中“一言九鼎”的权威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次,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失去了话语垄断权。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单一主体、绝对主体,其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宣传教育、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他们的地位和角色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方向和内容”[2],主流媒体不仅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和绝对的权威性,同时又是信息来源的垄断者。在新媒体场域中,由于信息传播过程缺乏权威主体,极易导致对主流认同的削弱。
(二)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淡化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去中心化的进程在新媒体时代越发显著,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认同分散、文化多元性削弱等问题,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首先,新媒体场域具有的高度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特征,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多样化的平台,公众借助网络的虚拟性、身份的潜隐性、话语的随意性自由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自由接收来自不同平台的信息,并实时发表评论和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有效实现了个人观念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实时交互,同时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把信息进行加工传递给其他人,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导致信息传播更加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舆论场。其次,文化认同的虚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严肃话题被娱乐化,严肃历史被大众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充斥于网络空间和短视频平台。更有甚者利用信息获取的不对等以及网络的隐匿性特征,故意歪曲事实,戏说历史,污蔑英雄,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散播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的错误观念,制造话题对立,挑起民族纷争。这些现象和行为,在新媒体场域中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带来了负面效果。
三、新媒体场域传播的新进路
(一)构建“多元一体”话语体系,巩固主流媒体的话语导向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问题,新媒体时代“针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3]。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积极构建新媒体场域“多元一体”话语体系。
第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导向。首先,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建共创,这一实现过程也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我们必须统筹新媒体场域中形成的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优势,加强政治引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导向,以此来凝聚共识,树立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可靠性及深刻性,形成网络世界舆论导向的强大力量。其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力。善于运用“三微一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其他新媒体技术,传播加强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鼓舞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幸福的未来,并把这种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第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一是要探索话语表达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解读、阐释,要从宏大抽象、思想深刻的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话语转化为平等的沟通交流话语;二是要增强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充分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网络空间话语传播的亲近性和鲜活性;三是要积极转变话语姿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族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情感协同起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赢得在新媒体场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话语优势。
(二)优化内容供给,增强主流媒体的话语教化功能
“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具有社群化、社会化和日常化特征,其传播的效果更加依赖内容本身”[4]。基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传播时,要特别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建立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5],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教化功能。
第一,以先进内容为导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要适应受众对多样化场域和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创作出一批具有专业化和精品化的优质民族团结宣传作品,强化对新媒体场域空间阵地的掌控能力。一方面,在制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作品时,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以内容的高质量作为唯一标准,牢牢把握以先进内容为导向,坚持以正能量输出为原则,创作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短视频APP的出现及快速应用,迎合了普通民众接收信息短平快的趋势。主流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加强和短视频平台的合作,通过在平台上开辟专题专栏、投放原创作品等形式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另外,主流媒体要积极主动和个人用户开展合作,挖掘、推荐、传播个人用户上传的正能量作品,在各传播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呼应。
第二,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宣传媒介,既有传统媒体,又有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传播模式和传播途径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媒体开发不同表现形式的内容。比如针对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开发一些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及艺术性的内容,针对“互联网+”开发诸如网络杂志、网络课程、网络资讯、电子游戏和自媒体时代的“微内容”,针对智能端、手机端用户开发一些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小程序、轻应用和H5微网站等。通过创新和丰富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利用新媒体的用户黏度,因地、因时、因人、因事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三)加强体系创新和网络监管,强化主流媒体的话语掌控能力
第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时代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和快速传播,使得任何一家媒体不可能独占信息内容,人们对传媒信息进行选择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为了快速适应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需求,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和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6]通过对新旧媒体的整合和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全媒体系统化、一体化发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新旧两种媒体的作用和价值,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递和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在“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密切协作、融会贯通的场域和生态环境下,主流媒体才能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向各族人民群众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揭示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涵。
第二,加强网络有效治理。一是加强法治监管,净化网络生态。首先是加强专项立法。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网络安全、网络空间监管和防范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法律的制定仍然赶不上新媒体发展的速度。针对近年来兴起的诸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立法尚存在空白点,相关条例还不够完善,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法律盲区,需要继续深化立法和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工作。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负面问题的治理。对于在网络空间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言论和不法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以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网络空间环境。二是加强技术监管,完善网络环境监管体系。首先是加强监管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督管理。其次是完善信息内容审核机制,构建传播内容评价的多维范式,及时排查漏洞和隐患;构建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依托大数据运算,对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进行分析研判和精准定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BZZ0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
[2]李利文.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研究进展:类型、成因和破解模型[J].国外理论动态,2019(1):105.
[3]冯登国,连一峰.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0):1240.
[4]李永宁,吴晔,杨濮宇,等.内容为王:社交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9(6):30.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作者简介:徐光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副教授(郑州 450002)。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