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桐,作为一种高大的乔木,以其喜温湿润、耐寒且萌芽快、生长快的特性,成为理想的速生树种。它作为一种浅根植物,对土壤质量及排水条件有较高要求,更适宜在土质优良、排水良好的环境中生长。作为悬铃木的新品种,法桐展现出了卓越的适应性,其在区域城市规划及造林项目中成活率显着,修剪过程简便,且造型美观大方。此外,法桐对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于城市绿化及人工造林项目而言,其意义非凡。
一、法桐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法桐,其高度可达18m。其树皮呈现剥落状态,颜色为灰绿色。叶子大而显着,形态呈宽卵圆形或手掌状,叶片的长度在10~21cm,宽度则在10~22cm。其花朵洁白无瑕,花期为每年的4~5月,花朵虽小但呈球状,且为雌雄同株。果实通常在9~10月期间成熟,果枝上挂有2个垂球状的果实,直径大约3cm。小坚果长约0.9cm,底部覆盖有毛发。法桐偏好光照充足的环境,并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耐寒能力。对于土质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在微酸和弱碱性的土壤上生长,因此成为城市绿化中常用的一种树种。
二、法桐育苗技术要点分析
在法桐的栽培过程中,苗木培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法桐植株的整体管理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针对法桐的育苗种植工作,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播种和扦插两种常规的繁殖方式。
1、法桐播种育苗技术要点
(1)法桐播种育苗土地选择和整理
土地作为树木生长的基础,为确保造林工作取得预期效果,首要任务在于对土壤进行精心的修整。在土壤准备完成后,方可进行播种作业。育苗地的选择应侧重于平整性、水源便捷性、地势相对较高以及以砂质土壤为主的条件。待项目区规划完成后,需按照90m3/hm2的标准施用有机肥,以确保土壤肥力。随后苗床需进行彻底的清理,并设立宽度为1.2m的畦面,埂宽25cm,埂高控制在15~20cm。在播种之前,务必对苗床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种植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2)法桐种子的选择过程
在法桐种子的选择过程中,为确保植株的健康成长,应当优先选取颗粒较大且饱满的种子。选定种子后,需将其置于40~50℃的温水中浸泡,持续时间不少于10h,以避免高温对植株造成损害。完成首次浸泡后,还需进行第2次浸泡,通常这一步骤需要大约24h。在此期间,应主要使用细砂作为辅助介质。完成浸泡后,需进行预发芽处理,即将浸水后的种子置于草袋中,维持温度在25~30℃,并每日进行翻动。经过3~4d的处理,若发现有90%的种子呈现白色,即可判定为萌发状态,进而进入后续的播种阶段。
(3)法桐播种技术
法桐种植的最佳时期定于4~5月,以晴天播种为佳,以利于种子的生长与发育。在播种前,务必确保进行一次全面的灌水,以确保土壤中含有足够的水分。后续阶段,仅需确保苗床全面、均匀地受到水分的浸润即可。种子的播种应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即种子、细砂和马粪的比例为1∶1∶2。播种完成后,需进行浅覆盖,覆土深度应控制在3mm以内,并将覆盖膜与土壤表面维持约20mm的间隔,以确保覆盖下的幼苗得以正常生长。一般而言,播种后的第5d,幼苗开始陆续萌发。
(4)法桐苗木管理
幼苗从出苗至成长前期,需注重养护。当幼苗长至7~8叶(约播种后60d),应适时浇水,避免漫灌,保持苗床湿润。每月浇水1~2次。移植前,选择阴天或黄昏移栽,先浇水促进定植。定苗后,随着生长加快,需适量撒施0.5%尿素并结合浇水。8~9月,加强肥料管理,建议采用2∶2∶1的尿素、氮肥和钾肥配比,确保林木健壮生长。
2、法桐扦插育苗工作分析
(1)法桐扦插育苗地选择和整地
育苗需选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土壤,地块应平坦、光照足、通风好、灌排便利,土层厚度超50cm。冬季翻耕冻干,次年3月平整苗床,清除杂物,加腐殖土,挖步道排水沟。每100m2苗圃地撒有机肥375kg、复合肥9kg。结合深翻,撒入5%辛硫磷乳油3kg/667m2和硫酸亚铁15~20kg防治病虫害。这些措施确保育苗顺利,为幼苗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2)法桐插条采集工作
法桐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植物,主要通过嫩枝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其成活率显着,通常超过90%。在每年的落叶季节,进入休眠状态时,进行插条的采集工作。选择长势强健、无病虫害的状龄水杨作为母本,并进一步选取具备冬芽饱满、节间紧凑、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特征,直径介于8~20mm之间的1年生嫩枝作为扦插材料。随后,将粗细相近的嫩枝进行整理,每束包含50~100条,以备后续使用。
(3)法桐的插穗处理
扦插时,插穗浸泡72h确保充分吸水,避免腐烂与病害。插条保存影响成活率,推荐80cm深、100cm宽的土窖,根据插条调整窖长与深。湿沙为最佳贮存介质,确保与插条充分接触。窖底铺设湿沙,插条叠置2~3层,层间填充湿沙,覆盖20cm以上湿土。窖藏时长需适时调整。次年3月初,取出插条修剪至15cm,保留两饱满芽,顶芽上方1cm平剪,下端修剪成马蹄形。扦插前,插穗根系浸泡生根粉溶液5h,溶液由99%无水乙醇与凉开水稀释至1000mg/kg。
(4)苗木科学扦插
扦插的最佳时间确定为每年的3月中旬。在进行扦插作业前,需将已整理好的苗田铺设1m宽的黑色塑料薄膜,薄膜需平展铺设于地面,并确保两边紧密压实。在连续降雨的气候条件下,此黑膜能够有效提升育秧地的地温,抑制杂草滋生,减少土壤积水,从而减轻病害发生。同时,黑膜还显着增强了土壤的保肥持水能力,进而提高了苗木扦插的成活率,促进了苗木的快速生长,并显着降低了人工成本。法桐扦插苗的行距应控制在30~60cm。在需要插入薄膜的位置,需进行破膜处理,破口的尺寸应适中,以恰好满足插条进入为宜。插条应以45°倾斜插入土壤,插深应确保插条顶部微露于地面,以确保苗木正常生长。
(5)苗木扦插后管理
为确保法桐幼苗的健康成长,需严谨执行定苗与抹芽工作。在3月下旬完成插穗扦插后,通常需等待10d方能观察到发芽现象。在此期间,需对插穗进行细致检测,一旦发现无法萌发的插穗,应立即替换,确保幼苗的存活率。待幼苗高度达到15cm时,进行抹芽处理,保留一条粗壮的嫩枝作为主干,去除其余芽眼,以促进主干的生长。在生长季中,需定期巡查苗圃,一旦发现主干上长出侧枝,应及时修剪,确保主干的直立生长。当幼苗高度达到1m时,需修剪苗木基部的树叶和枝条,保持离地0.2m的高度,以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
育苗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七月份后,树苗通常会长至1.5m左右,此时正值雨季,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法桐的根系较为脆弱,易因风雨而倒伏。因此,一旦发现苗圃中有倒伏现象,应立即进行扶正处理,以避免次日土壤硬化后难以扶正,对幼苗的根系造成损伤。
在法桐扦插育苗过程中,杂草的清除工作同样重要。由于畦面上覆盖着黑色塑料薄膜,畦面上的杂草相对较少,但沟里的杂草仍需注意。在耕作时,可对沟里的杂草进行清除。当杂草长至5cm时,可选用20%的百草枯水剂进行喷洒,但需注意避免喷洒到泡桐的叶片上,并控制适当的施药量。
肥料管理也是法桐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扦插完成后的5月,即秧苗长至50cm时,进行首次追肥。此时追施尿素225kg/hm2,复合肥75kg/hm2。当苗高达到1m时,进行第2次追肥,并逐步加大施肥量。追施尿素300kg/667m2,复混肥300kg。当幼苗长至1.5m时,进行第3次追肥,此时以复合肥为主,施用高效复合肥600kg/667m2。在施肥时,应尽量选择降雨前进行,若未降雨,则在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以确保肥料充分溶解并释放出养分。
三、法桐育苗栽培管理技术手段
当法桐苗木达到适宜移栽的标准时,需进行规范的苗木移栽工作。在苗木移栽的环节中,主要技术要点概括如下:
1、法桐苗木移栽技术
在育苗的初期阶段,务必对苗木进行严谨的科学筛选,确保选取的苗木长势强健,无枯枝落叶及病虫害迹象。一般而言,育苗的最佳时机为春季的3~4月份,此时多数地区的土壤温湿条件适宜,有利于幼苗的茁壮成长。对于法桐的移植,应事先开挖适宜的栽植穴,并对栽植穴的深度和宽度进行科学规划,以确保为苗木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在栽植过程中,务必最大程度减少对苗木根系的损伤。幼苗植入后,需按照土壤深度的1/5和2/3进行精准灌溉,水量控制在1~3kg,以保障幼苗的稳健生长。在移植作业中,应着重实施保湿措施,可通过覆盖薄膜的方式对树干进行包裹,从而有效降低水分流失。
2、法桐苗木管理技术
苗木移栽后需强化管理措施,涵盖水分、施肥及修剪等关键环节。对于育苗后的管理,除非遇到极端湿润条件,否则应实施控水策略。在8~10月期间,应适时浇水,但水量需适度,确保根系充分浸润即可,此举旨在防止冬季因幼苗体内水分过多而导致的冻害。
对于定植后的第2年,4~5月期间,需根据树势情况,适时追施1~2次速效复合肥。具体施肥方法为挖坑施复合肥,每棵树的施肥量为5~1kg。
在幼苗生长期间,修剪工作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法国梧桐等行道树,需进行多次修剪,以提升树木的整体美感。修剪工作包括主干修剪与侧枝修剪两部分。主干修剪方面,每年冬季应对主枝延伸方向上的枝条进行1/3的截短,以促进腋芽的萌发,同时去除无效或过密的枝条。对于生长不均衡的主干,夏季可采取摘心措施,针对较大的枝条进行处理。在短截口下保留二次枝,此举既能控制其生长,又能调节主干的方位。
侧枝修剪方面,在天然心形树冠中,侧枝通常分布于主干两侧,用以填充空间。因此,应修剪掉主干上方或下方树枝,仅保留两侧的侧枝。同时,对于同侧生长的侧枝,应保持30cm的距离。
3、法桐疏苗管理
在移栽后的次年冬季或第3年春季,需实施疏苗措施。遵循每隔一行疏除一行的原则进行出圃,以形成株行距为2m×4m的种植布局,大致可容纳83株/667m2左右的苗木。此种种植方式既能确保一定的经济收益,又能为培育更大规格的苗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至第四年,再次按照每隔一行疏除一行的原则进行出园操作,以构建4m×4m的种植格局,此时约含41株/667m2的苗木。至第5年,这41株苗木的直径可达到15cm。
四、法桐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法桐霜霉病的防治分析
法桐霜霉病,作为一种以4~6cm高幼苗为主要侵害对象的病害,其潜在风险在种植过程中不容忽视。幼苗一旦感染此病害,叶片正面会出现近圆形的暗褐色斑点,背面则呈现灰褐色的霉斑,病菌常以此类叶片为宿主越冬。通常,在5月下旬可见零星病例,至6月底~7月初,病情进入高发期,尤其当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时,该病更易扩散与发展。此病害在育苗密度过高的苗圃中较为常见。病情严重时,整株植物的叶片将呈现发黄状态,而较大植株通常不受此病影响。防治方法:①选用具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②合理控制浇水量,避免过度湿润,同时在雨天需加强排水工作,防止积水。③在病害高发期,可使用72.2%普力克乳油600倍液、72%克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每10~15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每次喷药时务必确保药液均匀覆盖至基部叶片背面。
2、法桐白粉病的防治分析
法桐白粉病作为一种关键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着影响。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受害部位覆盖一层白色粉末,随后叶片逐渐干燥并脱落。受害叶片背面出现白斑,正面叶片发黄,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芽头当年死亡,并在次年再次引发白粉病,构成极大威胁。为有效防控该病害,应严格管理苗圃,合理栽植,适时剪枝,并保持苗圃清洁。一旦发现病叶、枝干,应立即进行修剪,并将修剪下来的病叶、枝干从苗圃中移除,进行集中处理。
春季新叶发芽及冬季休眠期结束后,采用波尔多液1500倍液或相应浓度的药液进行防治,此方法已被证实为高效手段。在病害初期,应连续喷洒2~3次药剂,每次间隔10~15d,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合理应用农药,可显着抑制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在多雨年份,应适当增加施药次数,并确保施药均匀、细致、全面,以实现对该病的及时防治。
3、法桐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分析
该害虫为极具破坏性的生物,其成虫与若虫群集于悬铃木叶片背面,导致叶片脱落,极端情况下甚至能致使幼苗死亡。其繁殖周期短,一代约持续一个月,每年可繁衍2~5代,展现出了极强的繁殖能力。同时,该害虫对寒冷环境有着出色的耐受性,成虫主要寄生于悬铃木的树皮间隙,能够成功越冬。其传播方式多样,既可通过风力进行近距离传播,也能通过树木的运输进行远距离扩散。
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害虫,化学防治手段被视为重要措施。一旦发现害虫爆发,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防控。在现有条件下,推荐使用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灭虫灵3000~4000倍液进行喷洒。在施药后5~8d内,需再次进行喷洒,并重复此过程3~5次,以确保防控效果。
4、法桐星天牛的防治分析
星天牛,作为法桐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显着特征在于拥有一对比体长更为庞大的触角,并具备将成虫粪便及碎屑排出洞外的独特习性,此特性成为鉴别天牛科昆虫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斑纹土象,作为我国果树产业中的重要害虫,每年仅有一次发生期,其幼虫具备侵入悬铃木基部和主干根系的能力,严重时足以导致整棵树木枯死。为有效控制该虫的羽化阶段,建议采取人工诱捕与药剂控制相结合的策略。具体而言,可选取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通过抹布或废纸蘸取5~10倍稀释液后,塞入虫蛀洞口并扎紧;或可将56%磷化铝片分割成10~15个约0.2~0.3g的小颗粒,分别填入小孔中,并用土壤紧密填满,以期达到有效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法桐的培育技术主要涵盖育苗与栽培两大领域。在生产实践中,务必在全面整合与运用各类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病虫害问题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法桐健康生长。通过此举,旨在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从而为我国绿化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