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麦玉米种植作业中生态植保技术应用的汇总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50)

为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应用生态植保技术保障绿色生产。基于此,本文率先对生态植保技术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随后以某地为例,对其在种植小麦玉米过程中的生态植保技术加以研究,通过对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等环节中的土壤处理技术、种苗果实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植保无人机技术以及诱杀技术等加以阐述,形成了完整的植保技术应用汇总,以期为农业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小麦和玉米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物,在面临作物保护以及农业生产安全的双重压力下,应当寻求全新的生产技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降低病虫害影响。为此,可通过生态植保技术的应用,进而在小麦玉米种植全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利用全新的创新农业实践,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下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植保技术概述

生态植保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农业加以保护的方式,促使农业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同时对农业生产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促使农业、社会与经济之间实现效益统一的目标。生态植保技术通过更加和谐的方式对农作物加以保护,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通过绿色科学手段保障农业正常生产,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全面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等众多行业为主,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而我国幅员辽阔,在广阔的土地上产生了形态各异的自然资源以及条件,在生产中所应用到的技术具有较大差异。生态植保技术可对以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到的传统生产技术的不足加以弥补,促使农作物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进而对农产品的生态与食品安全等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有助于农业健康发展。

二、生态植保技术在小麦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1、小麦玉米种植概况

以某地为例,该地处平原地区,具有较低地势,自然气候环境属于典型温带季风气候区,为该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该地是小麦作物的主要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同时玉米也是该地主要农作物之一,结合数据调查研究,该地在2022年小麦的种植总量为11.8万公顷,占当地粮食作物播种范围的46.2%左右,当年总产量高达90万吨,占当地粮食总量的67%以上。同时在2022年该地种植玉米的实际面积为5.2万公顷,最终产量约为22.3万吨。小麦玉米通过1年2熟的连作方式加以种植,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地逐步发展绿色农业的进程中,打造了全新的生态植保技术,在小麦玉米种植过程中加以合理应用,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保障作用。

2、土壤处理技术

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基础保障,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在小麦玉米种植之前,当地选择采用生态植保技术对土壤加以处理的方式,确保对土壤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进而为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小麦玉米的生态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当地选择2种不同的植保技术对土壤展开处理,一种是太阳能消毒,另一种则是土壤热处理技术,从而可将土壤中的细菌病毒等消杀干净。具体来讲,使用太阳能消毒技术对土壤加以处理,主要是考虑到在小麦与玉米连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土壤发生一定的病害,而种植地土壤资源有限,为了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必然需要对小麦以及玉米展开连作生产,以往药物消毒的方法不仅成本高昂,同时也会残留大量的毒素,因此该地选择以太阳能消毒的方式加以处理。首先选择8~9月气温较高的时间段,按照1500~2000kg/hm2的用量在种植地中均匀施撒厩肥,并准备80~100kg的生石灰将其均匀施撒到土壤中。全面翻耕作畦,按照15~30cm的深度进行深翻作业,并整理1~1.2m宽度的畦,要求保障畦面平整。畦间预留排水沟,宽度为25~30cm左右,避免夏季降水较多造成积水影响土壤消杀效果。随后在畦面上铺盖地膜,并在此后的3~5d内连续沟灌透水,然后停止灌水利用自然降水。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d左右,通过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将土壤中的病毒细菌等杀灭,同时在夏季的高温环境中,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可促使土壤温度达到50℃以上,进而完成对致病菌的杀灭处理。除了强光照射下的高温之外,厩肥发酵过程中也会大量放热,通过覆盖地膜进行保温,则能够彻底杀灭土壤中的细菌。另一种则是通过土壤热处理的方式,由种植户将铁管埋入土壤下方20~30cm的深度范围后,使用耐高温薄膜覆盖在地表。随后使用蒸汽发生器生成高温蒸汽,并通过管道对土壤进行加热,由管道输送高达90~110℃的蒸汽,展开长达30min的高温加热处理,促使土壤保持湿热状态,在正式种植作物前展开连续3~5d左右的高温加热处理,则能够将土壤中的细菌全部杀灭。

3、种苗果实处理技术

种植前完成种子的选择之后,则可对种子种苗等展开消毒杀菌处理,其目的是促使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提高生长速度,对病虫害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小麦玉米种植时,应选择当年新产种子,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心筛选,选择饱满、纯度高的种子进行晒种,在播种前1~2d内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种子中酶的活性提升,同时也能够促使种子活力提高。随后对种子展开浸泡催芽,促使种子吸水发芽,提高出芽率。除此之外,在小麦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种苗以及果实的处理时,选择高温、高频辐射以及微波处理技术,杀灭病害并提升种苗的成活率。具体来讲,选择微波处理技术对种子进行催芽,需要在种植前20~90d之内对种子展开微波处理,选择2~40GHz频率下的微波对准备种植的种子进行均匀照射。对微波功率流密度加以控制,确保其始终处于120~300mW/cm2左右,确保在微波辐射过程中具有不小于5dB/cm2的均匀辐射效果。单次微波照射时间控制在60~110s之间,平均每日1~2次左右,连续照射15d左右,则能够促使种子本身的生长特性得到优化。利用微波处理技术对小麦以及玉米的种子加以处理,因为这样的植保技术,属于典型的物理方法,不会污染外界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能够将种子自身的病菌加以杀灭,从而提升种子自身的抗病害能力,并对种子的毛细管道输送能力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经过微波辐射之后的种子具有更强的吸涨能力,在种植后有助于种子快速完成代谢,具有更强的呼吸强度以及酶活性,并对种子发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也是在现代生态农业中常见的植保技术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植物保护技术,通过为种植作物创建数据库的方式,对作物信息数据加以储存,并合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对植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创建数据库后,可在数据库中寻找适宜作物生产种植所需的基本信息,结合前沿的生产技术软件,为作物信息的统筹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在作物种植过程中能够制定更加科学的植保措施。

5、植保无人机技术

植保无人机技术是通过无人机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喷洒农药的方式,通过气流作用,提高药物喷洒精度,同时确保药物在作物叶片上均匀附着,降低药物残留程度,避免对土壤以及地下水等造成污染影响。在小麦与玉米种植过程中利用无人机展开田间用药处理,可快速掌握田间具体信息,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如在小麦玉米种植中,由无人机展开低空施药的方式在田间管理环节中形成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农药施洒效果。通过种植户利用智能手机APP对无人机加以操控的方式,展开了无人机田间作业的航线规划。在小麦的开花结实期选择无人机检测田间是否存在病害问题。由无人机搭载摄影系统,对田间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拍摄,随后向地面监控系统或智能手机等传递图像数据,经过专业分析处理之后,确定小麦作物的病害位置以及病害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的病害防治方案,对药剂喷洒用量严格加以控制。通过控制无人机变量的方式,包括常见的药液浓度控制、流量控制以及压力控制等,根据需求展开药物喷洒作业。如在作业中,对药物使用量加以控制,根据小麦种植密度,对药物的用量加以调节,促使每一植株都可获得充足的药液,从而确保小麦病害得以防治。在作业中以高浓度细喷雾结合低容量喷雾的方式,均匀地在小麦玉米植株上喷洒药物。当无人机在田间作业时,通过GPS定位系统进行导航,并由种植户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药物喷洒。无人机单次装载8~10kg的药物,按照1.52hm2/min的速度进行喷洒,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提高田间管理作业效率的目标,降低农药使用量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三、生态植保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小麦玉米幼苗生长期的时候,要定期松土除草,还需要勤施薄肥,促使植株旺盛生长。同时,注意还要防止病虫害,以免植株被病菌害虫侵袭。在生态农业中,应用植保技术对小麦玉米的病虫害加以防治,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诱杀方式,对害虫加以消杀。该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害虫本身的趋光性特质,结合害虫对于颜色的敏感度以及信息素等,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聚集害虫,进而对其集中捕杀。

1、杀虫灯

杀虫灯是在生态植保技术中最为常见的对小麦玉米虫害加以防治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讲,主要是通过在田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的方式,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杀虫灯的灯光以及声波等对害虫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进而当害虫被灯光引诱聚集在杀虫灯上之后,将会被集中杀灭。作为典型的物理杀虫方式,频振式杀虫灯可有效避免消杀害虫过程中对周围农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杀虫方式,频振式杀虫灯具有更加良好的安全防治效果。频振式杀虫灯最为直观的效果就是对直翅目、半翅目以及鞘翅目类别的害虫产生较强的捕杀作用,如在小麦玉米种植中,选择在玉米种植区域中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在田间按照30~50hm2布置1盏杀虫灯的数量,使用8号铅丝将其固定在牢固的物体上,灯与灯之间保持180~200m左右的最佳距离,要求距离地面为1.5~1.8m左右。以棋盘状分布,选择在5月上旬~10月下旬期间持续悬挂,通过光波与黄色的外壳以及气味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部配置频振式高压电网,在棉铃虫接触到外壳的一瞬间将会被电网触杀,同时在灯下放置装有少量挥发性农药的袋子,进而可熏杀没有直接死亡的害虫。通过本次应用后检验频振式杀虫灯所起到的使用效果,在应用杀虫灯前玉米田间的虫卵数量约为28颗/株,而在悬挂杀虫灯后,田间的虫卵数量降至12颗/株,可见应用这样的绿色植保技术对于保障小麦玉米健康生长具有良好效果。且杀虫灯使用方便,能够自行调节害虫捕杀范围,进而促使农作物以及产品等得到一定安全保障。

2、黄板

黄板也是在植保技术中最为常见的害虫治理技术之一,黄板杀虫的原理是利用害虫本能的趋黄特性,通过黄板上的胶状物对害虫加以附着,从而集中诱捕害虫,具有良好的消杀治理效果,通常应用到对蚜虫、粉虱等害虫的防治中。在防治虫害的过程中,将黄板放置在小麦田间,并使用细竹竿对其加以支撑,促使黄板在田间以棋盘状加以分布,同时可对黄板的方向以及位置等加以调整,促使杀虫效果更加良好。在使用黄板对虫害加以防治时,可根据作物的不同时期合理加以应用,如在作物幼苗时期,可在田间高于幼苗10~15cm的高度悬挂黄板,等待作物生长到距离诱虫板较为接近的高度时,黄板应当随之再次提升10~15cm。而在玉米作物田间应用黄板,则可将其悬挂在距离地面0.8~1m的高度,这样与作物更加接近,对害虫的诱捕效果良好。黄板可在短短数分钟内沾满害虫,春季害虫监测可在田间按照1~2块/亩的数量加以布置,进入害虫高发期后可在每亩田间均匀悬挂20块黄板,当观察到黄板上所黏虫面积超过60%后应当及时加以更换。

3、性诱剂

利用害虫信息素对害虫加以捕杀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通过集中灭杀处于交配期的害虫,则可有效降低害虫的繁殖数量,对田间的害虫规模起到有效抑制作用。通过性诱剂捕杀害虫具有无污染优势,属于全新的农业植保技术,同时应用该技术对害虫加以治理,也能够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投入。防治时选择在害虫交配季节进行。选择在每亩田间放置1个专用的草地贪夜蛾诱捕器,在每个诱捕器中放置1粒性诱剂。可使用水盆作为诱捕器,保证水面与诱芯保持1cm的距离,等待性诱剂挥发,吸引害虫后通过诱捕器对其诱杀,按照每月更换1次诱芯的频率,及时清理死虫,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4、玉米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防治

玉米的茎基腐病、纹枯病和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这些病害可以通过深耕深翻土壤、适期晚播、药剂包衣等农业措施来预防和管理。其中,药剂包衣是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的关键措施,应选用含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进行包衣。

5、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防治

小麦的茎基腐病、纹枯病和根腐病也是土传病害,可以通过深耕深翻土壤、适期晚播、药剂包衣等农业措施来预防和管理。此外,早春返青期喷杀菌剂和轮作换茬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

生态植保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其应用到小麦玉米种植作业中,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使作物在生长环节中达到绿色无污染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影响。本文结合某地小麦玉米种植实际情况,对植保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42800安徽省青阳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标签:  杀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