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传统养蚕大国,蚕桑养殖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促进丝织品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种养水平的高低影响蚕丝和桑叶的品质,文章重点研究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配套技术,阐述选种、桑树栽培、养殖技术要点,了解蚕桑种养过程中常见蚕病的流行特点,提出蚕病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蚕桑种养提供技术指导,提高蚕丝和桑叶的品质,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目标,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蚕桑种养模式经济效益高,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优质丝织品远销海外,市场前景广阔,桑蚕种养产业迎来宝贵发展机遇。针对现阶段部分地区桑蚕种养配套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亟须了解现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种养配套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基于此,下文阐述蚕桑种养技术要点,利用先进技术促进蚕桑养殖业长远发展。
一、精选蚕桑品种
家蚕品种选择要求:茧质优良,产茧量高,生长周期适中,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虫害,易于养殖和管理,纤维细长,强度高等。例如,华康3号和菁松×皓月等家蚕品种具有较高的养殖效益。
桑树品种选择要求:抗逆,抗病虫害,叶质优良,产叶量高,长势良好,易于管理等。例如,农桑8号、农桑14号等桑树品种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
二、桑树栽培管理技术
1、桑园选址和桑树定植
桑园选址要求: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排水性能优越,交通便利等。合理选择桑园,清理种植现场不利于桑树生长的杂物,施基肥促进桑树生长,基肥施加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结合土壤养分和桑树养分需求辅以复合肥料。例如,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667m2,辅以45%氮磷钾复合肥30~50kg/667m2和12%过磷酸钙50~100kg/667m2,由于桑树品种、栽培地块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施肥量。施肥方法是先向土壤表面均匀撒施肥料,再翻耕20~30cm,翻耕目的在于破除土壤板结,使桑树根系正常生长,同时翻耕过程中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提升肥效。
桑树定植时间为2~3月和10~11月,两个时段无严寒、酷暑恶劣天气,定植后的桑树成活率高。定植前检查桑树苗长势,挑选长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无损伤、直径1cm以上的优质苗木进行定植。株距2~3m,行距4~5m,具体根据桑树品种、苗木生长状况、桑园土壤条件等因素灵活调整。定植过浅或过深均会影响桑树生长,建议按苗木根茎与地面平齐的要求控制定植深度或调整至略深于地面2~3cm。根据定植规格在桑园开挖定植穴,深度50~60cm,直径比苗木土球直径大20~30cm,以便苗木顺畅放入定植穴。苗木开挖后尽快定植,中途耽搁时间过长对苗木生长不利。定植过程中做好防护,避免苗木根系受损。
2、桑树施肥管理
桑树生长季结束后属于重点施肥时期,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桑树根系周边土壤样品中随机采样,根据有机质、钾离子、全氮等指标检测结果综合评价土壤营养成分,制定施肥方案,弥补土壤中不足的养分,满足桑树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例如,土壤有机质含量2%~3%、钾离子含量150~300mg/kg、全氮含量100~200mg/kg,钙离子、镁离子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均要达标,提供足量养分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土壤pH值对桑树生长有影响,取样检测时还需测定pH值,根据实测数据进行调整,将桑树生长所在地区土壤pH值稳定在6.0~7.5。桑树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发生变化,土壤养分情况也可能改变,需要定期测土配方施肥,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三、蚕桑种养配套技术
1、蚕桑种养准备工作
养蚕前,养殖户根据养殖条件制定养殖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有序开展养殖工作。全面清理饲养区及养殖所需的各类器具,杀菌消毒,杀灭致病菌。养殖场地各类设备表面容易堆积污垢,随着时间的延长,滋生致病菌,导致桑蚕染病,因此要用流动状态的活水细致清洗养殖房。养殖设备经过清理后,置于强光环境中进行照射,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消毒。清洁和消毒需要覆盖养殖场各区域,尤其是角落等容易存在病原菌的隐蔽部位,确保蚕室维持干净。桑蚕不可感染病害或携带病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器具的消杀采用熏蒸处理方法,用适量毒消散杀灭病原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降低蚕室含水量,保证消杀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2、科学用桑标准
根据蚕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桑叶,科学饲喂,为蚕提供足量食物,促进蚕健康生长,保障卵质充实,增加产卵量。按如下要求选择适用于不同蚕龄的桑叶:1龄蚕,3~4叶位、黄中带绿、适熟偏嫩的桑叶;2龄蚕,4~5叶位的桑叶;3龄蚕,5~6叶位、颜色呈绿色的桑叶;4龄蚕,叶位为中部的浓绿色成熟桑叶;5龄蚕,叶位为中下部的桑叶。为不同蚕龄的蚕饲喂足量优质桑叶,尤其要注意4龄之后的蚕,精选优质桑叶,为蚕提供足量优质蛋白和高糖,根据蚕取食情况控制喂养量。喂养时注意防护,避免优质桑叶中掺杂劣质桑叶。桑叶采摘、运输均要快速完成,尽可能缩短采摘后至喂食前的时间,保证桑叶新鲜。桑园灌溉水源清洁,防止桑叶受污染。
3、做好收蚁工作
蚕卵孵化的幼蚕称为蚕蚁,养殖人员需要细致做好收蚁工作,将收集到的蚕蚁转移至合适的环境中,精心挑选优质桑叶用于饲喂。收蚁要点:一是准备工作。根据收蚁要求挑选工具。例如,用于操作蚕蚁的蚕筷、用于放置蚕蚁的蚕匾及蚕座纸等,按照收蚁工作计划,提前5~7d消毒。二是环境管理。收蚁前将小蚕房温度稳定在27~28℃,若气温较低需要加温至该温度控制区间,并调节湿度,提供良好的温湿度环境使蚕蚁孵化。三是光照处理。开灯对蚕蚁进行感光处理,作业时间安排在收蚁当天早上5点左右,目的在于使收集到的蚕卵均匀孵化。四是桑叶采集。根据蚕蚁饲喂要求采集优质桑叶,采集时间安排在收蚁当天早上,天气预报显示收蚁当日有降雨时,提前1d傍晚采集,妥善保管。五是收蚁。根据季节调整收蚁时间。例如,夏季以上午8时为宜,春秋两季上午9时。收蚁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相关人员需要谨慎进行,不可损伤蚕蚁。作业工具在使用前经过消毒和干燥,保持干净。
4、给桑与眠起管理
收蚁后,扩座匀座。蚕头拥挤将引起食桑不足,桑蚕发育不良,因此按标准分匾,保障桑蚕正常生长。养殖人员制定给桑计划,控制桑叶供给量,满足蚕对桑叶的需求。给桑前浸泡消毒桑叶,供给量以桑蚕可吃到次日早上为要求进行控制。动态调整给桑期和给桑方法,主要根据桑蚕生长发育阶段确定。桑叶大小和整齐度的设定依据主要为蚕发育程度,以1龄、2龄、3龄蚕为例,分别按照0.25~1.7cm2、1.7~4cm2、4~16cm2的标准切桑,随着桑蚕年龄的增长,适当加大桑叶切割尺寸,对于4龄蚕、5龄蚕,无需切割桑叶直接饲喂即可。给桑次数与桑蚕生长阶段无关,所有桑蚕每日给桑次数控制在4次左右,但要根据桑蚕采食需求调整给桑量。
眠起管理重点在于控制给桑量,预防蚕眠起不齐。对于迟眠蚕,饲喂良桑,促进就眠,并分开早眠蚕和迟眠蚕。适时加眠网、除沙,使蚕座保持干净、干燥。眠中蚕座冷湿,对蚕体健康不利,因此要做好眠中保护,重点控制温度和湿度。例如,将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在蚕座上施洒一层薄石灰粉达到该效果;控制光照条件,每日光照时间不少于18h,但要避免日光直射;眠中室内温度比平时低1℃。
5、大蚕饲养管理技术
大蚕饲养是桑蚕养殖中的重点内容,规范的饲养方式有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增加桑蚕养殖经济效益。大蚕期指的是蚕从第3龄末期至化蛹的阶段,养殖人员应密切观察桑蚕生长情况,掌握桑蚕生长规律,科学饲养管理,关注桑蚕期大蚕食欲旺盛的特点,增加优质桑叶供给量,控制现场环境从而促进大蚕快速生长。大蚕每日喂食桑叶次数不少于3次,所有桑叶均要新鲜,由于大蚕期桑蚕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需要在饲喂优质鲜桑叶的同时补充鱼粉或大豆粉等营养物质,营养供给均衡,通过科学的饲养方式促进蚕体健壮生长。大蚕饲养环境方面,要求温度24~28℃,相对湿度70%~80%,蚕房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大蚕采食量大,排泄物多,过量堆积容易滋生病菌,养殖人员每日清理蚕床。第4龄、第5龄的蚕体生长速度快,过度密集养殖容易滋生病菌,影响大蚕生长,需要降低养殖密度。例如,4龄、5龄蚕分别按15~17头/100cm2、8~10头/100cm2的要求控制养殖密度。
养殖人员密切观察蚕的生长情况,根据观察结果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若日常养殖中发现病蚕,随即隔离,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周边健康蚕相继患病,加强检查病蚕所在蚕房其他蚕的健康状况,做好预防。每次换茬蚕时全面消毒,日常养殖期间按计划定期消毒蚕房及养殖涉及的各类器具,推荐采用2%的石灰水进行消毒,既要保证消毒效果,又要避免消毒物质残留影响桑蚕生长。大蚕饲养末期,蚕房保持安静,加强防护,不感染蚕的起蛹。大蚕即将结茧前停止进食,因此无需继续饲喂桑叶,清理干净蚕房剩余的桑叶,提供良好环境促进蚕茧的形成。
四、常见蚕病及防控措施
1、传染性蚕病防控措施
①病毒病防控措施
以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病毒病为例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一是病毒性软化病,病毒在喂食和接触过程中发生传播,导致蚕体感染疾病。防控措施在于定期清理蚕房,用高锰酸钾消毒,杀灭病原。由于尚无病毒性软化病的特效药,日常养殖中一旦发现蚕感病后需要及时隔离、销毁,防止其他蚕相继感病。二是血液型脓病,通过体液发生传播,养殖人员采用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定期消毒蚕房及养殖器具,杀灭病原,若发现部分蚕感病,随即隔离,防止因病原继续传播导致健康蚕感染疾病。三是中肠型脓病,为蚕喂食受污染的桑叶时容易发生此病,因此养殖人员需要严格管控桑叶品质,不喂食化学残留的桑叶,若发现病蚕,及时隔离处理。
②细菌病防控措施
以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细菌病为例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一是猝倒病,蚕采食携带细菌的桑叶后感染感病,规范采摘桑叶并进行质量控制是预防猝倒病的重要途径,采摘桑叶前后喷施1%的高锰酸钾溶液,避免桑叶遭污染。二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因素主要为环境传播以及蚕采食被污染的食物,养殖人员需要做好蚕养殖场地清洁、消毒工作,严格管控桑叶品质。例如,用2%苏打水消毒周边环境,消毒必须全面、细致。若发现已有蚕染病,按链霉素200mg和青霉素100万单位兑水1L的方式制备混合溶液,均匀喷洒。三是细菌性胃肠病,病因在于肠道细菌繁殖,规范饲养管理能够遏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喷洒0.3%的漂白粉溶液进行预防,加强蚕房温湿度管理,维持良好通风条件,避免高湿。针对已感染细菌性胃肠病的蚕,每1kg蚕体用20~30mg氯霉素治疗。
③真菌病防控措施
以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真菌病为例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一是白僵病,高湿环境中发病率高,是由白僵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维持良好的蚕房环境能够预防白僵病,要求现场通风条件良好,蚕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养殖人员用2%~3%的苏打水或其他消毒物定期消毒,杀灭真菌。若蚕房已出现真菌病,喷洒0.2%的苯甲酸钠溶液,尽快控制病情。二是绿僵病,潮湿环境中发病率高,是由绿僵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养殖人员用2%的苏打水或其他消毒物定期消毒,杀灭真菌。加强蚕房通风,控制温湿度,使蚕房保持干燥。若蚕感染绿僵病,喷施0.3%~0.5%的多菌灵水溶液,遏制绿僵病的发生与发展。三是曲霉病,属于影响蚕体呼吸系统的一类疾病,多类曲霉菌感染蚕体后均可能发病。预防重点在于加强环境管理,要求蚕房通风良好,蚕房保持干燥,湿度不宜过高,用0.1%的多菌灵水溶液全面消毒蚕房。总体上,环境管理和化学药剂是防控真菌病的两种重要方法。在日常养殖中做好环境管理是重点,维持良好环境,降低真菌病发生率;合理选择与应用化学药剂,控制剂量和喷施次数,尽可能减小因用药对蚕及蚕房养殖环境的负面影响。
④原虫病防控措施
微粒子病属于蚕养殖过程中典型的原虫病,受害蚕的内脏器官受损,生长不良,甚至由于疾病严重导致大量蚕死亡。微粒子病防控的基本方式是加强蚕房环境管理,养殖人员清理蚕房,去除污染物,控制蚕房温湿度,要求温度25~28℃,相对湿度70%~80%,并定期消毒,通过细致的环境管理措施降低微粒子病发生率。养殖人员加强日常观察,若发现蚕食欲减退、生长迟缓等特殊情况,及时从蚕群中分离健康蚕,尽快管控,减少微粒子病对蚕养殖的危害。对于感病蚕的治疗,可采用二氧化氯溶液或其他抗原虫药物,溶液质量分数0.2%~0.5%时治疗效果较好。此外,甲硝唑也可用于治疗微粒子病,剂量为每1kg蚕体用药剂5~10mg,根据疾病防控情况控制用药周期,至少连续饲喂1周,有效消除微粒子病。
2、化学物质病防控措施
蚕房存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时,蚕容易感染化学物质病,作为一种对蚕健康状况有较大危害的疾病,需要从日常预防和发病后的治疗两方面开展工作。养殖人员严格管理桑叶质量,禁止将遭化学物质污染或被农药污染的桑叶用于饲喂,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有机种植的桑叶。加强蚕房环境管理,避免养殖场所存在重金属或其他对蚕体健康不利的物质。若发现蚕感染化学物质病,暂停饲喂可能已遭到污染的桑叶,尽快隔离治疗。若蚕轻度中毒,增加清水,稀释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促进蚕体排毒。若蚕重度中毒,先用凉水冲洗3~5min,再取出置于木盘内,维持良好通风条件。若为烟草中毒,利用蔗糖水、浓茶水治疗。若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添加阿托品治疗。蚕网被农药污染后,用碱性溶液清洗,避免蚕在接触蚕网过程中遭到感染。
综上所述,桑蚕种养配套技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养殖人员应重视桑树种植管理和蚕的科学饲养,了解蚕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害,通过环境管理、桑叶质量管理等方式预防病害,发病后隔离治疗。蚕桑种养模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现阶段仍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建议相关技术人员持续完善种养配套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种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