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及有效防控措施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2)

新城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已在众多养殖场中被记录。感染大肠杆菌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本研究计划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鸡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确立这两种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旨在减少混合感染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并提供科学依据。

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是由禽副黏病毒科的新城疫病毒(NDV)引发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家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病不仅对鸡群造成显着伤害,还会削弱其对其他疾病的免疫力,导致多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大肠杆菌作为一种长期潜伏于环境中的病原菌,极易与新城疫并发混合感染。因此,掌握新城疫的临床特征,提升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对于及时实施有效防治措施,遏制其传播和流行至关重要。

一、病原

1、新城疫

新城疫乃一种由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隶属于副黏病毒科。该病毒为禽类副黏病毒I型毒株。尽管新城疫病毒仅存在单一血清型,其基因型却极为多样,通常依据F基因及全基因序列被划分为I类和Ⅱ类。Ⅱ类中包括I至Ⅸ型,其中以VII型病毒株最为常见。该病毒展现出较强的存活能力,在-20~80℃环境下可存活长达12年。然而,它对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常规消毒剂即可有效杀灭。此外,该病毒对太阳光极为敏感,暴露于阳光下会迅速失去活性。

2、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通常呈现为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形态,尽管它们也可能呈现为球形或杆状。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该细菌被鉴定为革兰氏阴性。大多数大肠杆菌具有荚膜或微荚膜结构,但通常不形成孢子。这些细菌普遍具有菌毛,其中许多是特异性表达的。大肠杆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酸性气体,通常甲红试验结果为阳性,而吲哚生成试验结果为阴性。该细菌对消毒剂极为敏感,然而,它们对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二、流行病学

1、新城疫流行病学

新城疫,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对家禽尤其是鸡类构成严重威胁。该病毒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一旦在养鸡场暴发,极易造成大规模的鸡只死亡。新城疫病毒能在鸡的多个器官内扩散,包括脑、肺和骨髓等,对家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此病不仅在鸡群中传播,还可能感染其他鸟类,如鹌鹑。新城疫是一种普遍的传染病,各个年龄段的鸡都易感,尤其在鸡群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时,疾病更易扩散。该病不仅传染性强,而且致死率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疾病的传播主要来源是已感染的病鸡,但也有其他携带病毒的鸡和鸟类,这使得发病率居高不下。在疾病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慢性,使得养殖者难以及时发现并隔离病鸡,从而导致疾病的广泛传播。新城疫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健康鸡只也可能通过接触病鸡的水源、饲料和环境而感染。此外,鸡蛋中可能含有病毒,导致疾病在孵化过程中传播,并可能引起鸡胚死亡。病毒能在死亡的鸡胚中长期存活,若不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病毒的传播风险将显着增加,对后续养殖活动构成威胁。

此外,新城疫不仅对家禽造成危害,还可能在检疫、转运过程中引发疾病传播,并可能影响到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该病多发于春季和秋季,尽管其他季节也可能发生。

2、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其致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分泌物以及粪便等途径传播至周围环境。因此,无论是健康的还是已感染新城疫病毒的鸡群,都极易受到感染。大肠杆菌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其中鸡是最易感的动物之一。该病无特定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但尤其在雨季,发病率显着升高。此外,病鸡若同时感染其他病原体,亦会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

三、临床症状

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的共同感染,主要呈现两种临床表现。病鸡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多、羽毛蓬松且失去光泽。感染后的鸡群往往呈现直立姿态、躲藏行为、无法站立或行走,体温可升高至43℃。随着病情的恶化,病鸡的翅膀下垂、眼睛闭合、嗜睡,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病鸡会张口、伸颈、持续从口中排出黏液,同时伴有喘息和哀鸣声,偶尔可听到吞咽声。其嗉囊内积聚大量液体,若倒提,可见带酸味的液体从口中流出。病鸡排泄的粪便呈黄白色,颜色淡,有时呈水样,偶尔带血。感染晚期,粪便可能呈现蛋清状,严重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腿部和翅膀瘫痪,以及转圈、扭头等异常行为。疾病末期,病鸡可能突然倒下,陷入昏迷,体温下降,最终导致死亡。亦有可能在2~5天内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亡鸡只常表现出皮肤干燥及脱水现象。口腔及咽部可见大量黏液积聚,嗉囊内含有浑浊且带有腥味的液体。病鸡的喉头黏膜呈现充血和出血状况,并伴有大量黏液分泌。组织切片检查揭示心脏冠状动脉区域存在多处点状出血。心脏外膜增厚且不透明,肝脏肿大并被纤维素性膜所覆盖,肾脏亦出现肿胀,其表面可见大量淤血和充血现象。剖检腺胃可见腺胃乳头发生溃疡和充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黏膜肿胀,肌胃易与肌肉剥离,肌肉组织中可见斑点状出血。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前段出血较为严重,空肠和回肠处可见类似枣核的肿胀,直肠出血则呈现条纹状。腹腔内存在多处点状出血点。此外,眼睛肿胀和出血、腺胃肿胀等症状亦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

五、实验室诊断

1、剖检观察

在对养殖场的病禽进行剖检后,观察到其口腔内充斥着黏液和污秽物质,嗉囊内含有酸败气味的液体,并伴有气体积聚;气管内出现环状出血现象,伴随有浅白色黏液;心包腔内可见淡黄色液体渗出,心包膜显着变薄且呈灰白色,心冠及其周围区域可见大量出血点;肺部呈现充血和水肿状态,颜色暗红,内含浅黄色乳酪状物质;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变得钝圆,表面被黄白色纤维状物质所覆盖;胃黏膜上皮内可见少量出血点,肌层和胃黏膜亦见出血点;肠壁较为薄弱,肠系膜及浆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肠腔内充满淡黄色稀薄内容物,泄殖腔内可见条状血迹。

2、新城疫实验室诊断

①病毒分离鉴定

对于疑似或已患病的鸡只,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并采集其组织或血液样本。随后,应迅速将样本进行冷冻或冷藏保存。在处理收集到的样本时,需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并充分混合,接着进行离心处理,取其上清液。将上清液接种至鸡胚中,并进行孵化。若在孵化过程中雏鸡出现死亡现象,则需使用新的鸡胚重复此过程3~5次。若每次接种后雏鸡均发生死亡,这可能意味着已成功分离出病毒。接下来,通过病理学和组织学检测方法,检查死鸡胚内是否存在新城疫的病变。同时,以新城疫病毒为研究对象,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NDV的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若在鸡胚中发现典型的新城疫病变,并且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呈现新城疫病毒特有的基因序列,则可确诊为新城疫病毒感染。

②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在诊断鸡新城疫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首先,准备试管或微平板,并采集新鲜的鸡红细胞以及待测血清。将待测血清样品进行1 ∶ 2、1 ∶ 4、1 ∶ 8等以二倍递增的稀释处理。接着,取适量新城鸡瘟病毒抗原与之混合,并进行30分钟的培养。然后,取1%的鸡红细胞悬浮液,搅拌均匀后静置30分钟,以观察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若红细胞分散,形成均匀的红色悬浊液,则表示未发生凝集反应,可判定为阳性,意味着样品中含有新城疫病毒抗体。相反,若红细胞出现聚集,并形成“伞”状沉淀,则表明发生了凝集反应,可判定为阴性,即样品中未发现新城疫病毒抗体。阳性稀释程度越高,表明抗体浓度越高。

③大肠杆菌病实验室诊断

首先,需准备实验所需的培养皿、培养基、接种环、酒精灯、酒精棉球等器材。接着,从病鸡体内采集肝、脾、肠道等部位的样本,将样本切割成小块,并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使用匀浆机进行充分混合,制成悬液。随后,采用倍比稀释法对悬液进行稀释,通常达到106~108 CFU/mL的浓度。将稀释后的病原体接种至选定的培养基上,每皿接种量为1~2mL,随后将培养皿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在培养过程中,需对菌落的色泽、形态、边缘等特征进行细致观察。若菌落呈现圆形、表面光滑、湿润,颜色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直径介于1~2mm之间,则可依据其形态特征判断为大肠杆菌。

六、药物治疗

1、抗菌治疗

每1L水溶解5%氟苯尼考可溶性粉4g,每日对雏鸡进行喂食,持续7天。初次使用时剂量应加倍。亦可选用20%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剂量为每1L水中加入1.5g,每日1次,连续5天。

2、 抗病毒治疗

使用青瘟解毒粉可预防和治疗雏鸡疾病。每只鸡用2g粉末与温水混合,拌入饲料喂食,最好在3~4小时内喂完。每日1次,连续5天,以保持雏鸡健康。

3、 辅助治疗

使用黄芪多糖0.5g,每天1次,为期5天。同时,每天添加240g电解多维添加剂至200kg饲料中,让鸡群自由采食。这2种方法结合可有效辅助治疗鸡病。

4、 肠道菌群调理

将500g益生菌拌入50kg饲料中,每日1次,连续5天;将1kg葡萄糖氧化酶混合入300kg饲料中,每日1次,连续5天。经过5天的对症治疗,鸡群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再出现新的病例,鸡的精神状态显着改善,症状逐渐消退,饮食和饮水行为恢复正常。2个月后,对雏鸡进行颈静脉注射,剂量为每只0.5mL,并进行免疫测定。

七、预防措施

1、及时隔离,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疑似疾病迹象,必须迅速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对养殖活动的潜在危害。首先,在日常的饲养管理活动中,应加强对疾病监控的重视。饲养管理人员需密切关注鸡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鸡群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多种呼吸道症状或产蛋量减少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对疑似病鸡实施隔离,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应及时向地方防疫部门报告情况,并寻求专业支持。对于同舍其他鸡只的健康状况也应持续观察,并根据需要采取紧急免疫措施,以减少疾病对养殖工作的负面影响。

2、加大卫生管理力度,切断传播途径

强化养鸡场的消毒管理措施,定期对养鸡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营造一个洁净、卫生、舒适且无害的养殖环境。所有进出养鸡场的车辆与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方可进入,以防止病毒的侵入。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可行的消毒体系,例如,养鸡场应每周执行1次全面消毒,以及每2~3天进行1次鸡场消毒。带鸡消毒通常采用气雾消毒法,选用对鸡呼吸道黏膜无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如戊二醛、碘制剂等,并应定期更换不同种类的药物,以避免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对于病鸡曾经活动过的鸡舍及其使用过的器具,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并在下个月左右进行复查,消毒药物包括癸甲溴铵溶液、聚维酮碘等。

3、紧抓季节管理,减少鸡群应激

鸡天性胆小,极易因外界环境的不当管理而产生应激反应,例如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温度波动剧烈等。因此,在养殖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季节性管理原则,力求将鸡只的应激反应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夏季与冬季,温度管理尤为关键。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制定适宜的温度调控方案,确保适时增温或降温,维持鸡舍温度在适宜范围内,有效控制病原体的生成与传播,从而显着减少疫病的发生与扩散。夏季高温时,若舍内温度超过28℃,鸡只饮水量会显着增加,食欲减退,不利于生长。此时,鸡场应使用制冷设备及时降低温度,并改善自然通风条件,扩大通气孔,并采取遮阳措施。同时,保持鸡舍内部的安静,避免突发噪声对鸡群造成惊吓。鉴于夏季中午和午后是一天中最热时段,为确保鸡群每日摄食充足,可选择在早上5点开始喂食,或在饲料中添加具有降温效果的中草药成分。冬季寒冷,重点在于保暖。若鸡舍温度过低,不仅会刺激鸡群,还可能导致鸡只相互依偎取暖,进而引发拥挤和踩踏事故。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尤其需关注天气变化,冷热交替易使鸡只患病,因此必须密切监控鸡舍温度和鸡群健康状况,维持稳定的温度环境,避免鸡只受到剧烈温度波动的影响。

4、疫苗免疫

当前,针对该疾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疫苗接种。目前,市场上主要流通的疫苗类型包括弱毒疫苗、中等毒力疫苗以及IV系和LaSota疫苗。常见的接种方法包括滴鼻法、点眼法、饮水法和雾化法。滴鼻法和点眼法涉及将疫苗用生理盐水或适宜的稀释液稀释后,分别滴入鸡只的鼻腔和眼部。在滴鼻时,需封闭一侧鼻孔,向另一侧滴入两滴,每滴约0.05mL;点眼法则是在一只眼睛上滴入两滴疫苗,随后让鸡闭眼以确保疫苗被完全吸收。饮水法是通过让鸡只饮用含有疫苗的水来进行免疫,免疫前需让鸡禁水3~4小时,然后将疫苗稀释于水中供其饮用,建议使用凉水或深井水稀释,避免使用自来水,并且可以将100kg的疫苗加入饮用水中。初次免疫通常在鸡只10日龄时进行,第2次免疫则安排在25~30日龄,之后每隔4个月进行1次。雾化法是将疫苗稀释后,通过喷雾的方式对鸡群进行免疫,通常稀释20倍后,喷洒至距离鸡只脸部约1m处,确保鸡只能够吸收足够的疫苗,喷洒后需在15~20分钟内打开门窗进行通风。疫苗的接种剂量为40~50只/mL鸡。

鸡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是禽群中极为普遍的两种疫病,其并发感染对禽群造成显着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降低疫病发生率,必须尽早确诊,避免误诊,以免影响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效果。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可采取抗菌、抗病毒及辅助治疗措施,并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疫苗接种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增强禽类的日常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概率,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确保肉鸡养殖业的经济利益。

(作者单位:238266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白桥镇人民政府)

标签:  大肠杆菌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