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中“营造林”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起到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和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在生态保护修复中有效应用营造林技术,并持续对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创新和优化,切实发挥好营造林技术的优势,凸显出生态造林绿化工程的重要地位。
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尖锐。对于此,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营造林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属性、防风减害的作用,当前注重加强生态造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营造林工作已经是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营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通过有效应用营造林技术而解决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挑战和问题。应该清楚意识到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持续提高营造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重中之重。本文进一步分析探讨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优化策略。
一、生态保护修复与营造林技术
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优化策略这一分析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是生态保护修复和营造林技术。
生态保护修复是指应用生态工程和生物工程的方法与技术,通过某种工程措施对退化或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修复,使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可恢复至原有状态,或者是接近原有状态。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中,生态保护修复是重要举措,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阶段,生态保护修复已经有效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营造林技术是指营林和造林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整地造林技术、幼林抚育技术、幼苗除草技术、种苗选育与移栽技术、树种配置技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营造林技术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以有利于建设出大型防护林工程和生态造林绿化工程。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为例,通过科学应用营造林技术,可以有利于推动大型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可因此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二、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价值分析
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营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重要价值,可有助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来看,为取得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效果,营造林技术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关的营造林技术措施也得到扎实的落实,这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价值可以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
1、通过应用先进科学的营造林技术,可以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林地生态功能也可以进一步增强,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良好条件和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林的技术和工作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目前来看,当营造林水平不断提升和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并切实发挥好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有助于生态保护修复质量的提升。
3、通过持续、扎实的应用营造林技术,可以有利于降低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风险,比如通过营造林技术可以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和改良土壤属性,还可以降低林地火灾、病虫害、土地退化等风险,对于生态保护修复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生态保护修复与营造林的技术和工作之间有紧密联系,在营造林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有效推进生态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而生态造林绿化工程在生态保护修复中体现着重要价值。
三、营造林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优化策略
1、树种的科学选择
生态保护修复中应用营造林技术之时,要凸显造林技术的重要地位,关键之一是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在进行树种的科学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所选树种对生态保护修复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将树种的生态保护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树种的科学选择中,重点把握其中的三方面技术要点,一是立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综合分析当地的生态保护修复要求,要追求“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的效果;二是分析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若立地条件较差,则应该选择经济价值较低、适应性较强的树种,立地条件较好时,则选择对立地条件要求高、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三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评价所选树种是否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在此基础上进行树种的培育与移栽。对于培育的种苗进行检查和选择,要求选择优质种苗进行造林作业,如此有利于确保和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对于生态保护修复可以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来看,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起重大作用的树种较多,主要是侧柏、国槐、刺槐、白皮松、油松、杉木、银杏、女贞、樟树、沙柳、沙打旺、油蒿、罗汉松、龙柏、鱼骨松、花棒、柽柳、梭梭等。比如在生态保护修复中为取得防风固沙的效果,可以考虑选择胡杨、沙柳、梭梭、沙冬青、柽柳、白刺等树种。为达到抗二氧化氮的效果,可以考虑选择毛白杨、白蜡、龙柏、夹竹桃、石楠、栾树等树种。
2、科学进行树种的配置
营造林技术中,树种的科学配置是重要的技术要点,可以直接关系到营造林工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为有效将营造林技术应用于生态保护修复中,必须结合生态保护修复要求进行树种的配置,当前可以重点打造混交林,混交林可以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进行树种的配置时,对其中的三方面技术要点要重点关注。一是,强调通过树种的科学配置而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并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林地生态环境,尤其是注重提高林地的保土能力和保水能力,避免林地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二是,注重应用混交林的技术和方式,将树种之间的互补关系有效发挥出来,以林业病虫害问题为例,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林业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可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林业经济损失问题;三是,树种的配置中应用混交的方式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块状混交技术、带状混交技术、行间混交技术,确保混交树种得到合理配置。在混交林树种的选择和配置中,以泓森槐为例,其是一种速生用材树种、绿化树种,可以在矿山修复、劣质土地改良、退坡地造林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所以,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应该注重进行泓森槐的混交,当前主要是将泓森槐与柳树、榆树、杨树等混交,可以促进混交林树种的快速生长,对于生态保护修复有重要意义。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应用营造林技术时,单纯林走向混交林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后续要积极探索营造混交林的技术措施,真正意义上使混交林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发挥最大价值。
3、要落实好营林技术措施
生态保护修复中,要注重将造林技术和营林技术的优势同时发挥出来,后期的营林工作至关重要,要全过程落实好营林技术措施。在营林技术措施中,主要包括科学抚育、病虫害防治、封山育林、合理轮伐、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均对于生态保护修复有重要意义。以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营林技术措施为例:一是,注重营造混交林,优点是有强大的生态平衡维持能力,可以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护效能;二是,营林工作中及时清理虫害木,既要清理虫害木,也要修剪掉树木的患病部分,如此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扩散源头,虫口密度可因此被压低,有利于生态保护修复;三是,保护好有益生物,通过有益生物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注重贯彻“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的原则。比如,防治松墨天牛、美国白蛾等林木害虫时,可以重点投放管氏肿腿蜂、周氏啮小蜂、花绒寄甲这些天敌;四是,积极进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科学改善林分结构和林区环境,避免出现病虫害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强调合理轮伐,关键之一是科学确定轮伐期,通过合理轮伐可以清理林区长势衰弱的林木,且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六是,落实好封山育林措施,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全封、半封、轮封这三种方式,封山育林这一措施既可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也可以促进森林生长和优化林业生态环境。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该注重落实好营林技术措施,并科学应用植树造林技术和水土调节技术。应用水土调节技术时,应该注重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大规模的营造林作业,较为贫瘠的造林地要种植耐旱的树木,发挥出树种的优势作用,确保有效巩固水土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除此之外,要重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落实土壤改良、施肥、除草、补水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确保造林地环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对于实现退耕还林的既定目标有十分大的裨益。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要注重全过程进行森林资源的健康维护,主要是防火、防病虫害、防冻,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始终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火烧迹地的营造林作业
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要注重对火烧迹地进行营造林作业,主要原因是火烧迹地可以出现地表裸露问题,不仅土壤结构和肥力受到影响,而且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开展火烧迹地的营造林作业时,关键做法是进行人工造林,重新建立起植被和注重提高生物多样性,并从多个方面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来看,火烧迹地的营造林作业已经有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流程,即在线调查和评估→树种的选择→土壤改良→栽植→林地管理。
在线调查和评估这一流程中,重点是对火烧迹地的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充分掌握土壤性质、气候情况、地质条件、水源条件,还要明确火烧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程度,为后续进行营造林作业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支撑。树种的选择这一流程中,要根据火烧迹地的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重点考虑树种的生态功能、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从抗干扰性方面而言,要求保证火烧迹地的种植树种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火性,比如可以种植马尾松、柞树。从生长速度方面而言,要求火烧迹地所种植的树种可以快速生长,从而快速将裸露地表有效覆盖起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改良这一流程中,主要落实三方面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一是在土壤中施加有机物和肥料,以家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为主;二是考虑种植有利于形成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常见的是豆角和紫云英,其重要作用是根部可以和固氮菌之间产生共生关系,空气中的氮元素可以经过转化而被植物有效利用;三是通过人工作业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主要是翻耕、旋耕、松土,可达到改善土壤疏松程度、增强土壤结构通气性的效果。栽植这一流程中,可以结合火烧迹地特点制定出栽植计划方案,当前可以重点选用播种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栽苗造林技术,确保在火烧迹地培育出优质苗木。林地管理这一流程中,强调后续对火烧迹地的森林资源进行全过程管理,主要落实定期巡护措施、防火管理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以求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5、采伐迹地的营造林作业
当林区的树木被采伐,会导致林区土壤受侵蚀,同时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保持能力降低这些主要问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所以,要高度重视采伐迹地的营造林作业,注重有效促进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有效助力生态保护修复。与火烧迹地的营造林作业相同,采伐迹地的营造林作业也需要进行在线调查和评估、土壤改良及栽植,要充分明确其中的技术要点。
采伐迹地的营造林作业中,重点关注树种的选择这一技术要点,确保选择出适应性强、生态价值高的树种。对采伐迹地的土壤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若是沙质土壤区,则应该优先选择可抵御风沙及耐旱的树种,主要是沙地柏、榆树、柽柳;若是黏质或壤土区域,要充分考虑到树种的适应性和易生长性,可以选择松树、毛白杨等树种。此外,选择采伐迹地的树种时要倾向于本地区常见树种,因为本地区常见树种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若有必要则可以引入外来树种,进一步提高采伐迹地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保护修复也有重要意义。采伐迹地的营造林作业过程中要重视土壤改良,利用多种营造林技术手段使采伐迹地的土壤肥力及结构得到改善,确保土壤性质满足营造林作业要求,这对于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有重要意义。至树苗管理环节,要求对采伐迹地的树苗进行全过程的监测与管理,动态掌握树苗的生长状况,将树苗的生长与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紧密联系起来。树苗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树苗进行科学有效的施肥、补种、疏枝、病虫害防治。以采伐迹地树苗病虫害防治为例,要坚持凸显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地位,着重落实好物理防治技术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措施、营林关键技术措施,避免因为病虫害问题影响到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以物理防治技术为例,应该着重利用好林业害虫的趋光特性、趋色习性,还应该注重利用性外激素对害虫进行诱杀。与化学防治技术措施相比,物理防治技术措施不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与害虫的抗药性问题,应注重物理防治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营造林技术可以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生态保护修复越来越依赖营造林技术。所以,要坚持凸显生态保护修复中营造林技术及措施的重要地位,确保通过发挥营造林技术优势而持续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当前,已经将营造林技术应用于生态保护修复活动之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做法要注重推广应用。与此同时,要清楚意识到生态保护修复中的营造林技术措施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必须对其中的营造林技术措施要持续完善,强调通过营造林技术措施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并建立起完善、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修复营造林技术措施体系。
(作者单位:044600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