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的诊断方法与针对性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63)

绦虫病通常是由多种绦虫寄生在羊小肠当中所引发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疾病,常见的绦虫主要有莫尼茨绦虫、盖氏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在羊养殖场当中羊绦虫病通常是由一种绦虫或者多种绦虫感染引发对羊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生长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甚至会导致大批量的羊群死亡。在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的大背景之下,需要养殖管理人员提高对羊绦虫病的科学防范认知,注重做好疾病的有效诊断,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紧急处置,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本次研究探讨了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与综合防治对策,希望对更好地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确保养殖安全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一、病原学

1、莫尼茨绦虫

莫尼茨绦虫属于裸头科莫尼茨属,是一种大型绦虫,虫体长度可达1~5m,最大宽度约为16mm,头节呈球形,无顶突和小钩,吸盘椭圆形,颈节较长,体节在近颈节处比较细小,但长度仍小于宽度。体节宽成节内有两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虫体外观边缘整齐。卵巢和卵黄腺在近体两侧构成花环状,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体节内。子宫呈网状,成节内每节片后缘分布有散在的圆形或环形的节间腺,节间腺的范围较大。莫尼茨绦虫卵内有灯泡样的梨形器,内含六钩蚴,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 benedeni)的主要区别在于虫体节间腺的形态不同。该统计生成终末宿主是羊和牛等反刍动物,中间宿主为地螨。成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小肠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虫卵被地螨吞食后,在螨的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地螨的肠壁进入血腔,发育成似囊尾蚴。反刍动物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似囊尾蚴在宿主肠管中翻出头节,吸附在肠黏膜上发育成成虫。

2、盖氏曲子宫绦虫

盖氏曲子宫绦虫成虫呈扁平带状,长度可达10~30cm,体节明显,每个节片内含有雌雄同体的生殖器官,成虫体表光滑,无吸盘和钩。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45~55μm,卵壳较厚,表面有微小的棘突,卵内含有六钩蚴,这是幼虫的早期形态。盖氏曲子宫绦虫的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通常是跳蚤、虱子等节肢动物,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宿主体内孵化出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囊尾蚴,是一种实心或囊状的幼虫形态,尾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可以存活数月。当终宿主吞食了含有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时,囊尾蚴在终宿主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的肠道内繁殖,产生大量的虫卵。成虫产生的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孵化释放出六钩蚴,六钩蚴被节肢动物(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宿主体内发育为囊尾蚴,如此循环盖氏曲子宫绦虫的生活史得以继续。

3、无卵黄腺绦虫

无卵黄腺绦虫是裸头科、无卵黄腺属的寄生虫,虫体长度一般在2~3m之间,宽度大约为3mm,节片分节不明显且较短。每个节片内含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卵巢位于生殖孔的一侧,而睾丸则分布在纵排泄管的内外两侧。虫卵被包裹在大而壁厚的副子宫器内,没有梨形器,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肉眼可见虫体后部中央有一条白色的线状物贯穿。无卵黄腺绦虫的生活史与其他绦虫相似,包括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中间宿主通常是地螨,而终末宿主多为羊、牛等反刍动物,无卵黄腺绦虫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在中国也广泛存在,且呈地方性流行。无卵黄腺绦虫对反刍动物,尤其是羔羊和犊牛,有较大的危害,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

二、流行特点

羊绦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在我国,该病在东北、华东等地区较为常见。发病季节与地螨数量及其活动季节密切相关,地螨生命周期长,喜潮湿环境,惧怕强光,这些条件有利于地螨食入动物性食物(如节片和虫卵),从而提高羊感染该病的性,一般来说,羊在每年春季4-5月感染发病,6-7月达到发病高峰,10月至冬季发病率降低。地螨食入虫卵后,在2-5个月之后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囊尾蚴,羊采食牧草时,容易吞食寄生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在消化道内似囊尾蚴逸出,并在小肠黏膜上吸附,大约40d后发育为成虫,羊与感染羊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导致感染。任何品种、日龄的羊都感染羊绦虫病,但通常小于1岁的幼羊更容易发生,青年羊也发病或死亡,大于2岁的羊较少发病,这与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有关。羊绦虫病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羊群中存在差异,在一些流行地区尤其是牧区,感染率高达15.2%。

三、临床症状

发病后,患羊食欲减退,饮欲增加,逐渐呈现营养不良状,体重快速下降。随后一段时间内,患羊开始腹泻,粪便中可见虫卵或成虫节片。同时,被毛变得粗乱无光,失去光泽,病羊倾向于躺卧,站立困难。有时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如盲目转圈、肌肉痉挛或头部后仰。病情后期,患羊头部可能后仰至地面,频繁出现咀嚼运动,口角流出泡沫。此外,肉眼可观察到羊的颈下和胸前有水肿现象,以及贫血症状。随着病情恶化,患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若虫体阻塞肠管,病羊还会表现出腹部臌胀和腹痛,严重时甚至因肠破裂而丧生。

四、病理学变化

病死羊解剖之后可以观察到小肠黏膜严重炎症,充血和水肿,肠黏膜绒毛萎缩,隐窝增生,星状细胞增生,肠腺囊肿形成,肠壁增厚,浆膜表面出血和纤维素沉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出血。肝脏存在出血灶、胆管炎、胆管增生,肺部存在出血灶,肺炎,肾脏也会出现出血灶,肾小球肾炎,心肌炎。

五、实验室诊断

在清晨,对发病羊排出的粪便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如果肉眼能够观察到粪便表面存在很多圆柱状白色的韵,节片长度通常在10mm厚度在2~3mm即可以确定为绦虫病,也可以采集患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时刻与饱和食盐水充分混合之后静置20~30min,使虫卵能够上浮,取上清液抖落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能够发现大量虫卵,结合寄生虫图谱对虫卵进行对比,即可以确诊为绦虫病。此外,在进行诊断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药物试探性诊断方法,如果能够发现羊排出的粪便当中存在孕结片和虫卵,则可以对体况相对较差、瘦弱的羊群进行驱虫治疗。投服驱绦虫药物后,如果发现排出的粪便当中存在大量的绦虫,即可以确诊养殖场存在绦虫感染,然后对整个羊群进行驱虫用药,该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室诊断条件相对较差的养殖场。

六、治疗措施

在兽医临床上用于治疗羊绦虫病的驱虫类药物较多,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该选择相对应的驱虫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驱虫处理,推荐使用氯硝柳胺片进行驱虫治疗,该种药物使用剂量为,羔羊每10kg体重使用1.2片,成年羊每10kg体重使用1.4片(每片0.5g),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5~7d再进行一次强化驱虫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认识到该种驱虫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但经过3~4d之后就能够自行恢复。除了采用上述驱虫药物进行治疗之外,还可以选择使用吡喹酮片进行口服治疗,每只羊每10kg体重一次用量3.5片(每片0.1g),必要时可以间隔7d再使用一次强化驱虫。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羊群驱虫之后,应该每天收集排出来的粪便,通过堆积发酵杀灭粪便当中存在的寄生虫虫卵和成虫,从而更好地减少寄生虫的传播感染。在对患病羊进行驱虫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营养补充,促进羊群快速恢复健康。缓解患病羊的贫血、神经症状可以选择10%维生素B6、0.1%维生素B12和5%维生素C进行搭配治疗,上述三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为4mL、0.4mL、10mL,使用5%的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混合之后,缓慢静脉滴注,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2~3d再用药1次,最多使用2次。

七、预防措施

1、保证饲料营养充足

羊的饲养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生长阶段的羊对饲料的需求不同,为有效防范羊绦虫病这类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就需要从营养调控角度入手,通过科学搭配饲料能够为羊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坚实的营养支持,促进羊群身体素质的提升。羔羊期(出生至3个月)母乳或代乳品(如奶粉、牛奶等)为主要食物,可添加一些苜蓿草粉、玉米秸秆等辅助饲料。羔羊出生后前2周以母乳为主,之后逐渐添加辅助饲料,根据羔羊的体重和生长情况,每天分3~4次饲喂,每次饲喂量逐渐增加。断奶期(3-6个月)饲料配方以粗饲料(如苜蓿草、玉米秸秆、豆渣等)为主,搭配适量的精饲料(如玉米、豆粕、麦麸等),逐渐减少母乳或代乳品的饲喂,增加粗饲料和精饲料的饲喂量,每天分2~3次饲喂,每次逐渐增加饲喂量,以适应羔羊的生长发育需求。育成期(6-12个月)饲料配方是粗饲料(如苜蓿草、玉米秸秆、豆渣等)占60%~70%,精饲料(如玉米、豆粕、麦麸等)占30%~40%,每天分2次饲喂,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根据育成羊的体重和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饲喂量。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渐增加粗饲料的饲喂量,减少精饲料的饲喂量,以培养羊的消化能力和适应粗饲料的能力。育肥期(12个月以上)饲料配方为粗饲料(如苜蓿草、玉米秸秆、豆渣等)占50%,精饲料(如玉米、豆粕、麦麸等)占50%,每天分2次饲喂,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根据育肥羊的体重和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饲喂量,保证羊摄入充足的营养,以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

2、科学放牧

羊绦虫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羊只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以及驱虫措施。放牧养殖管理模式下应该充分了解所在地区羊绦虫病的流行季节、流行区域以及羊只的感染情况,选择远离污染源、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区域进行放牧,避免在低湿地、水边以及有中间宿主地螨活动的区域放牧;避免在雨后、清晨或傍晚放牧,减少羊只接触地螨的机会,根据季节动态,合理安排放牧时间,确保羊只健康。在放牧养殖管理学校要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一般在放牧前的3-4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份分别进行1次驱虫处理,必要时可以在发病高峰期再进行1~2次的额外驱虫处理。放牧养殖管理过程中要执行轮牧制度,避免羊只长时间在同一区域放牧,减少地螨的繁殖。首次发布之前清理放牧区域,清除杂草、粪便等可能成为地螨栖息地的物质,推荐使用5万倍液的硫酸铜进行喷洒处理,在放牧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放牧人员注意羊只安全。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放牧时间,观察羊只的放牧行为,确保羊只远离地螨活动区域。定期监测羊只的健康状况,观察羊只的食欲、精神状态、粪便等,对放牧区域进行评估,确保放牧方案的有效性。

3、加强环境清理卫生消毒

羊养殖场的环境清理与卫生消毒是保障羊只健康、预防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养殖期间要做到每日对羊舍进行清扫,使用扫帚、铁锹等工具,将清扫出的废物集中处理,清除粪便、饲料残渣等。清理出来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包括堆积发酵、焚烧或生物降解等几种,避免粪便直接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定期更换羊舍内的垫料,垫料可选用锯末、稻草、麦糠等,一般每间隔15~20d更换1次,保持干燥、清洁。每周对羊舍进行彻底清洗,使用高压水枪或刷子清洗墙壁、地面、食槽等,清洗后,对圈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2%~5%的氢氧化钠、10%的石灰、5%~10%的漂白粉、1%~2%的二氧化氯等。养殖场内部可用的消毒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选择使用阳光、紫外线、火焰及高温等物理手段杀灭病原体。例如,将羊舍内的用具、垫料等搬到室外,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消毒。也可以利用氢氧化钠、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各种化学消毒药剂杀灭病原体,消毒方法主要包括浸泡、喷洒、熏蒸等,针对粪便和垫料也可以使用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杀灭病原体。在整个消毒操作过程中,消毒程序是清扫—清洗—干燥—消毒—清洗—再消毒—再清洗—干燥,消毒过程中的顺序按照从高到低、从一侧到另一侧。饲养人员进入羊舍前,需更换专用鞋、衣物,并洗手消毒,饲料、饮水、用具等需定期消毒。

4、加强养殖人员专业培训教育

羊绦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对羊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高饲养管理人员对羊绦虫病的防控意识,掌握有效的防控措施,需要加强养殖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涵盖了羊只养殖场、养殖户的饲养管理人员、兽医、动物防疫员等相关人员,目标是提高饲养管理人员对羊绦虫病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传播途径;掌握羊绦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增强饲养管理人员在羊只养殖过程中的防疫意识,降低羊绦虫病的发病率。在培训操作过程中,内容主要涵盖了羊绦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环境消毒、饲料管理、羊只管理、粪便处理、兽药使用等专业知识。在培训操作过程中可以邀请兽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羊绦虫病的防控知识,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员了解羊绦虫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或者组织学员参观养殖场,现场学习羊绦虫病的防控措施,并在培训期间鼓励学员提问、讨论,解答实际问题。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满意度及对羊绦虫病防控知识的掌握程度,持续跟踪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羊绦虫病防控措施执行情况,评估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引起羊绦虫病的寄生虫种类相对较多,并且在很多养殖场当中往往是由多种类的绦虫感染引起,绦虫病的大范围传播流行会对羊养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在饲养管理期间应该进一步掌握该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疾病的诊断信息,尤其是应该明确典型有效的临床表现,着重做好羊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疑似患病羊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除了加强患病羊的针对性治疗之外,还需要强化养殖场的针对性预防,积极做好羊群的定期驱虫工作,将绦虫病的感染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推动羊养殖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061100 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

标签:  绦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