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樱
摘要:随着数据技术的进步,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业改革日益深化,融合出版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产品形态日渐丰富。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广大编校工作者应该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积极探索加强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有效提升出版物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
关键词:编校质量 出版物 三审三校制度
出版物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物是人类文明传承最重要的载体,而人们的思想文化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文字的传播来实现的。因此出版物中语言文字的质量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提高编校质量是出版物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编校质量关系着思想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近年来国内出版物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出版业发展突飞猛进。出版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出版界警惕的现象:由于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功底不牢、出版单位编校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编校质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是当前出版单位业务管理的难点,已经成为影响出版物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
为深入把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情况,2020年下半年,中宣部出版局在持续开展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检查的基础上,首次选取全国100种社科学术期刊,委托相关专业机构从内容把关制度、出版规范和学术诚信、内容导向、学术质量等方面,对其2019年全年出版内容进行全面检查。
2021年2月2日,相关检查通报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对外公布。检查结果表明,受检期刊学术质量整体较好,内容导向总体平稳,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期刊“三审三校”不认真、过程不规范,相关记录不完整、不准确,有审核签字无具体意见,终审无主编签字;部分期刊内容把关方面亟待加强,重要概念表述不规范,引文不完整、不准确;部分期刊编校质量问题明显,多处出现文字差错、语法错误、图示图注错误,以及缺行少行、空白版面现象;一些期刊出版形式不规范,主管主办单位、主编等信息刊载不全、不正确;少数期刊发文量过大,篇均1—2页,学术质量低劣,涉嫌滥发论文牟利。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中宣部出版局已责成各地出版管理部门进行核查,督促所涉期刊整改提高,同时深入开展期刊“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引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①
2021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外公布了图书“质量管理2020”检查报告。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图书“质量管理2020”专项工作中发现若干带有典型性的编校差错问题。据介绍,图书编校过程中存在的文字差错、知识性差错、图文不符、版权页差错、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译文不准等“硬伤”,不容忽视。一些编校差错典型案例如下:
版权页差错。比如,有的图书版权页将CIP数据核字号写错;有的版权页中将本书出版单位名称误写为其他出版单位;有的版权页未写明责任编辑;有的版权页上的着作者名字与封面不一致。
知识性差错。例如,有的图书写错古籍文献中的朝代;有的把赤道写为最长的经线圈;有的图书写到“莫斯科、波兰、摩尔多瓦这些乌克兰周边国家的商户”,将“莫斯科”误作一个国家;有的写错历史人物的名字;有的将“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误写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有的算式计算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例如,有的图书写到百分数时漏了“%”,造成了不同的含义;有的写到图书、期刊时未加书名号;有的中文图书省略号没有用“……”,而是用了“…”。
文字差错。例如,“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率”误写为“律”;“不只”与“不止”、“掂”与“踮”、“度过”与“渡过”使用时相互混淆。
图文不符。例如,有的图书为历史碑文图片所作解释与史实相反;有的为照片所作文字说明和实际拍摄日期等内容对不上。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当天发布了《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通知》,今年继续深入开展图书编校质量检査工作。②
19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所涉的出版单位被点名曝光,部分期刊在编校质量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被责成整改提高。中宣部出版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今年发布的两项质检活动结果通报,应该引起出版界高度关注,对全行业起到警示作用。编校质量对出版企业来说是职责所属、生命所依。质检活动曝光的种种质量问题,反映出编校人员质量意识不强、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也暴露了出版企业忽视发展根本、工作环节缺失等问题。
二、编校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担当
在新的舆论环境和传播格局下,社会思潮及言论愈加复杂,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站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编校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
编校工作者应该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出版事业。提高编校质量,是出版单位保障出版质量的需要,是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编校人员不要以为一两个差错不伤大雅、无关大局,而是要跳出工作看工作,应该深刻认识到精神文化产品事关重大,一旦出现政治错误,对读者误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挽回的。编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无小事,出版行业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编校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理论修养,把政治学习当成必修课,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以优质的内容传播,彰显主流价值,有效提升出版物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
出版物的编校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的。缺乏责任心,就会导致敷衍了事、工作马马虎虎、编校质量不高。保持较高水平的编校质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没有责任心的强有力支撑,编校人员就很难坐得住冷板凳,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潜心练就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出版单位一定要培养引导编校人员增强质量意识,督促他们提高编校能力。意识是总开关,任何机制、制度、知识和能力都要与编校人员的主观意识互动才能起到作用。再有经验、再有水平的编校人员,意识一旦放松,同样会出错。所以编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编校质量无小事,白纸黑字的报刊图书不仅代表着权威性和公信力,更会直接影响读者的认知。
三、坚决落实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出版行业要从制度上杜绝差错提升质量,就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三审三校”制度是出版流程中最基本的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更是维护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编辑和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两个不可缺少、不能相互替代的独立工序。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中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从具体工作流程来看,编辑负责出版物内容的审定和文字加工,编辑在编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校对则是根据编辑处理过的稿件,利用自身的经验、学识,纠正发现文稿中作者或编辑的疏漏,改正差错。编辑人员在编稿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出版物的选题价值、出版物的专业性进行编辑,这是对出版物总体内容的把关;校对人员在相关出版物专业知识的审核上不具备较强的优势和能力,主要职责是纠正文章的语法错误、病句、错别字、用词不当等问题,校对人员更多的是对语音和文字的基本规范进行把关。
编辑部门要认真执行三审工作制,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程序要落实到位,要明确各审次人员的主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三个审次要做到做实,任何一个审次都不能缺位或不到位,各审次要按规定要求完成实际审读任务,在逐字逐句的审读中发现文稿在编校质量、内容表述上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审读意见。审读流程一定要规范,如果程序有缺,靠后期的人工干预,很难保证出版物质量。
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三校一读”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校对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三个校次缺一不可。重点出版物应该增加校次,在付印前必须审读。
三校不能由一人校对两次或三次,必须是不同的三个人交替进行,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校对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校对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现代出版业对校对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校对工作者,应当运用自己的学识、技术和经验,发现原稿中作者或编辑的失误,使差错得以纠正。③出版单位要始终注重校对人员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经验交流、问题研判等方式持续提高校对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保证校对人才队伍的稳定。
在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过程中,要加强出版单位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明确编校环节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按照《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上级主管单位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制定编辑校对工作流程、稿件加工质量要求、文稿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工作的系列配套制度。编辑和校对是现代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两个重要环节。编校人员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在出版物质量保障和提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出版单位要创新形式开展编校培训
编辑和校对都属于不能缺失的一线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宣传成效。出版单位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训编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是一个重要抓手。提高编校能力,编校培训是基础性工程。
出版单位要经常举办编校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出版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关条例,举办编校业务提升的讲座,组织学习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积极组织编校人员参加相关机构的编校培训;做好新聘编校人员的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编校业务常识,出版单位的工作内容和编校流程等。具体来说,编校培训应该涵盖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表述准确性,文字表述、标点符号及数字用法的规范性,各种体裁文章的规范格式,以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性等方面。为了提升编校人员的技能素养,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在近年的培训中安排了大量的语文课,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学工业出版社还对新入职的编辑进行五个月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专项强化培训,逐步引导新编辑掌握规范的工作方法。
出版单位要创新形式,拓宽培训渠道。举办编校业务的趣味竞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培训;既抓基础性培训,也抓重点、难点的深度培训;既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种行业培训,也要针对性开展社内培训;把学习培训作为提高编校人员素质、提升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具备高素质的编校队伍,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搭建了一个线上编辑交流平台,该平台有200多位编辑在线。出版集团的资深编辑、审读专家通过这一平台,向大家传授新鲜资讯、先进经验、前沿理念,处理回复编辑提出的专业问题,有效促进了集团编校业务技能的提升。
结语
编校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出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数据技术的进步、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业从传统纸质出版转变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从出版模式、出版流程到出版产业链,整个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广大编校工作者应该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积极探索加强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
注 释:
① 中宣部出版局首次开展社科学术期刊内容质检[J].城市党报研究,2021(03):10.
② 章红雨,孙海悦. 图书编校差错不容忽视[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3-31(2).
③ 徐宪江. 略论现代出版校对事业对古代校雠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6-10(4).
参考文献:
[1]袁舒婕.用“三审三校”制度筑牢质量“防火墙” [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11-2(5).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