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讲好“三工”故事

known 发布于 2025-08-26 阅读(313)

复刊已41年,本文以历届获奖作品及社评好新闻为例,探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勤入一线练“脚力”、勤观善察练“眼力”、勤学多思练“脑力”、勤而不辍练“笔力”,以工匠精神打造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精品力作。

一、勤入一线练脚力,“三工”故事更鲜活

“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充分说明增强脚力的重要性。脚力作为“四力”中的基础能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

(一)人物报道见脚力

比例。在2009年度贵州新闻奖评选中,劳动时报通讯《情动两地真英雄一一记在浙江救人而献身的贵州农民工郑泽军》获评三等奖。这篇报道讲述了贵州铜仁籍农民工郑泽军在浙江慈溪勇救轻生女子牺牲后,浙江、贵州两地双请功的感人事迹。这篇报道的成功之一,在于记者做了扎实采访。在获得“贵州籍农民工郑泽军异乡救人牺牲,当地政府正护送英雄魂归故里”的线索后,记者第一时间从贵阳一路跟车来到英雄家乡一一铜仁市大坪乡柴山村观音塘村民组。考虑到两位老人刚刚遭遇丧子之痛,当天记者将采访对象聚焦到了其他人身上,相继采访了郑泽军的幼时伙伴、亲戚朋友等数十人,并从数十件事例中精选了“看到别人收割时,主动帮人打稻谷”“嫌母亲给残疾老人抓米给得少,非要母亲再补点”等三件十分感人的故事成稿,整篇稿件字字句句中都作为工人、工厂、工会“三工”媒体,人物通讯报道在的报道中占有相当大的能读出郑泽军的热心肠,从中读懂英雄“救人为先、纵身一跃”并非意外的深意。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脚力作为支撑,记者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报道。

(二)新闻细节见脚力

一篇新闻稿件,如果读起来内容空洞、枯燥乏味,无疑与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够扎实有关。恰恰相反,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离不开“冒热气”的现场和“有生气”的细节。在参加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2019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天型采访活动中推出的通讯报道《石板村:石头上长大树石板上长精神》,就是一篇见人见物、见形见声的现场报道。从“石头上长出数百年、上千年的大榕树,这是记者5月16日走进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石板寨看到的一景”到“从茶园返回村民组的羊肠小道上,记者碰巧遇到56岁的潘秀德,他肩扛砍柴刀,正准备去茶山上修整蓄水池”这些鲜活的现场和细节,正是记者深人采访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深人现场才能发现和铺捉到更多的细节和真实情况,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好报道。

(三)策划报道见脚力

如何选择处理同题新闻,检验着一家媒体的新闻竞争力,更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脚力。2024年4月底,在毕节市总工会、市教育局主办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会上获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模熊亮“一家两代仨劳模”的精彩故事后,以“三工”报道见长的迅速派出了3名骨干记者进行了策划报道。记者将着力点聚焦到“劳模精神在家庭中的传承”这一落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采访,仅采访对象就涉及企业员工、邻居、家人等近百人,采访素材整理字数近10万字,4月30日,在刊出了5000字的通讯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熊廷顺一家“两代仨劳模”的传承与奉献》,并经劳动时报社推荐参评2024年度中国新闻奖。

二、勤观善察练眼力,“三工”故事更生动

眼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好新闻离不开好“眼力”。练就一双不被“浮云”遮蔽的“火眼金睛”,需要新闻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学习、训练、实践。

(一)重大主题采访练眼力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的“定海神针”“拳头产品”和“压舱石”,纵观各类好新闻作品犹如“百花争春各自香”,体现的正是新闻工作者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眼力。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推进此项工作中没有经验可借鉴,贵州省总工会在挂帮普定县猴场乡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背景下,记者立足工会扶贫作用如何、是否具有指导性等系列问题,在工会扶贫两年后,于2015年对猴场乡进行了蹲点采访,并于当年12月21日至28日推出系列报道“省总工会递进式重实效精准扶贫猴场启示\":《规划引领“治穷病”》《基础先行“改穷业”》《产业带动“拔穷根”》《乡风文明“展新貌”》。《贵州日报》《当代贵州》随后进行了跟进报道,省总工会经验成为精准扶贫的“省直样本”,并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次系列报道可谓“看得清”“看得准”“抓得好”,也深刻说明了记者眼力的重要性。

(二)深入基层采访练眼力

新闻在现场,而现场也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新闻工作者的眼力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捕捉到的内容自然也会不同[1]。2012年,推出的通讯报道《永远铭记总书记嘱托熊廷顺、熊鹏父子两代旁模致富接力》一稿,之所以能够斩获2012年度贵州新闻奖通讯二等奖,凭借的正是记者在工作中练就的一双“火眼金晴”。当年5月8日,记者跟随全总调研组到熊廷顺创办的水泥厂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原本一次常规的采访工作,正是在座谈中记者与职工的交流发现的“活鱼”。“他家了不得,总书记3次到他家”在交流中获得这一线索后,记者立马意识到熊家“不简单”。在与现场参加座谈的职工进一步的交流中,又获得了另一个重要线索一父子两人都曾获评全国劳模,在意识到此事件的新闻价值后,记者第一时间约访了劳模父子熊廷顺、熊鹏,以及村里的父老乡亲等,详细了解父子俩的事迹,聚焦“接力”践行“嘱托”这条主线,于当年5月10日在一版头条推出《永远铭记总书记嘱托一一熊廷顺、熊鹏父子两代劳模致富接力》的通讯报道。回忆整个采访经历,记者的眼力在这件获奖作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海量信息筛选练眼力

在信息天爆炸时代,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不同凡响的内容,无疑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更大的考验。在2017年度贵州新闻奖评选中,2017年7月17日刊发的消息报道《贵州工会首设500万元“工匠基金”》获三等奖。这篇获奖作品,正是记者从海量信息中发掘出的一篇独家新闻。因为工作的需要,记者需要经常学习工会的相关文件资料,及时了解工会工作的新动向、新举措。正是这一看似无心之举,让记者从中发现了设立“工匠基金”的关键信息,并进行了持续关注跟踪,此报道推出后,引起中央驻黔和省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多彩贵州网等相继进行了跟进报道。“工匠基金”的设立随后引发“蝴蝶效应”,各企业也跟进设立工匠基金,拓展职工技能成才之路。对于这次获奖,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从海量信息中做出独家有影响的报道,眼力是很关键的。

三、勤学多思练脑力,“三工”故事味更浓

如果说增强脚力是根基、增强眼力是前提那增强脑力就是核心,因为脚力的深入、眼力的发现,最终需要通过脑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一过程中,要多动脑、勤思考,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精品力作,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2]。

(一)栏目策划中练脑力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栏目大同小异的背景下,要推出一个优质的新闻专栏,体现的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在2007年度贵州新闻奖评选中,推出的《体验三百六十行》被评为贵州新闻名专栏。《体验三百六十行》专栏的“出炉”,源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尊重部分平凡劳动者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暴露了社会上一些人对一些看似平凡岗位的劳动者的偏见和不公平对待,急需媒体正确引导;二是作为“三工”的媒体,其笔头和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极少有机会“上报纸”“有镜头”。《体验三百六十行》专栏一经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专柜销售、教师、警察等不同岗位的平凡劳动者,都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记者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呈现,亲切、平实、可感、可信,不仅让每个职业背后的辛苦和鲜为人知的趣事见诸报端,更让更多人深刻体会到“每一份职业都有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饱含着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新闻专栏的成功背后,是脑力在新闻策划中的生动体现。

(二)新闻发现中练脑力

新闻的发现在于眼力,更在于脑力。锤炼脑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多动脑、勤思考”的过程。在2018年度贵州新闻奖文字消息评选中,消息作品《师傅是“金手指”,一个徒弟是“营销王”,一个徒弟是“百事通”—一门仨劳模个个有绝活》获得三等奖。这篇稿件的出炉过程,不但体现了记者眼力,更体现出记者脑力。当时,记者受邀参加工行六盘水分行开展的“劳模工匠上讲堂”活动,全国劳模罗欣登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提到了自己的师傅、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金融系统首位全国劳模侯黔英。“全国劳模师徒”这一线索激活了记者思路,跳出“劳模工匠上讲堂”这一活动,深入采访挖掘出“一门仨劳模”这个典型,报道成功的背后,脑力发挥了核心作用。

(三)价值提升中练脑力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市场的共享开放不断深化,信息独享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成为可遇不可求之事。面对同样的题材或者同样的线索,比拼的就是谁的视角更独特,谁做得更出彩,谁能技高一筹胜出,新闻价值的提升,发挥的正是脑力作用。2022年春,位于贵州省清镇市的花鱼洞大桥斩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网皆知,在第一时间转发了新华社通稿。随后,记者立足行业视角,深刻剖析“小桥大奖”背后的工匠故事,生动再现工程建设者的“脑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解。《“小桥大奖”背后的工匠故事》在贵州新闻奖评选中获评通讯二等奖。只有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理念,新闻报道方能高质量呈现。

四、勤而不辍练笔力,“三工”故事更“生花”

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是优美、鲜活、生动的文字,是精准、精辟、精深的表达,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精彩呈现[3]。

(一)在写作精品中练笔力

新闻奖的评选备受新闻界关注,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从新闻角度讲,应该是精品,从写作角度讲,应该是范文”[4]。2024年度社评好新闻《一家两代人46年接力奋斗共富路传承一颗初心,千出三个劳模》,是一篇新闻精品。记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稿件在短短1000字以内讲清了熊家仨劳模的故事。这种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工匠精神,体现了记者笔力的魅力。

(二)在拟好标题中练笔力

古人有“题好文一半”之说,意思是拟一个好标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标题好比新闻的眼睛,吸引读者的视线。一个与文章主题相符、生动鲜活的新闻标题,体现的正是记者的笔力。在今年的《记者新春走基层》专栏中,通讯报道《两声鸣笛无穷意恰似家书寄情长》讲述了火车司机季阳春节期间因工作几过家门而不入、以两声鸣笛寄送思念之情的感人故事。标题中最精彩的前半句“两声鸣笛无穷意”,巧妙借用了宋代诗人季新的《舟中漫兴其一》一诗中的诗句“一声长笛无穷意”,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使李阳与家人的“鸣笛之约”更加生动传神。这看似信手括来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新闻工作者的笔力,要保持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典故,掌握所学知识,方能写出有思想、有气势、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三)在表达呈现中练笔力

笔力还体现在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细节刻画、背景材料使用等多个方面。笔力,反映的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理想情怀、知识涵养和专业功底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在勤写苦练、精雕细琢,不断改进文风、创新话语体系中得来的,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准确表达。2022年4月18日,在二版刊发的通讯《“小桥大奖”背后的工匠精神》,此稿1300多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入问题:小桥何以获大奖?第二部分直击问题:“豆腐上插筷子”,难!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先建后拆”,妙!1300多字的篇幅,一个“难”字,以参建者回忆的视角,再现了小桥建设的复杂艰难;一个“妙”字,体现了工程建设者敢于创新突破的大智慧,“难”“妙”之间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不仅与主题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最生动注解,体现的正是记者深厚的笔力。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虽然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保障,但这四者之间并不是一个割裂的存在,每一篇优质新闻作品的背后都离不开媒体从业者大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只有不断夯实深人基层的“脚力”基石,走进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在深入基层中触摸“三工”脉搏,感受鲜活细节,方能用脚步丈量出真实;只有以敏锐的视角去发现平凡中的“不凡”,在流水线的技术革新、匠心传承、创新探索中,方能看到由“工”向“匠”不断跃升的精神密码;

只有以“脑力”穿透表象,方能看到那些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匠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映照;只有以创新的笔力,方能让“三工故事”突破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四力”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立场。它要求新闻从业者在讲述“三工”故事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真实为底色,以创新为驱动。未来,随着产业升级与工人主体性的进一步凸显,“三工”叙事将承载更多元的意义,它既是技术创新的见证,也是文化自信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注脚。唯有以“四力”为根基,才能让工人群体的奋斗之声穿透时空,为时代留下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集体记忆,在中华民族伟天复兴的征程中谱写属于劳动者的壮丽诗篇。

参考文献:

[1]朱建华,王成勇.从中国新闻奖作品看眼力: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奖作品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1(7):62-64;70.

[2]高晓虹,赵希婧,付海钰.增强“四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潮,2019(2):4-6.

[3]何平.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J].中国记者,2018(11):8-15.

[4]钱莲生.中国新闻奖评选若干问题的理性释诉:兼论中国新闻奖改革的方位[].新闻战线,2017(21):30-39.

标签:  记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