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人工智能热潮,新闻媒体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2024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继续涌现的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趋于规模化与系统化,2024年,我国已经初步建构了较为全面的入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同时也逐渐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 17.7%[1] 。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臻成熟并正在深刻重塑媒体行业的生态,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再到用户互动与商业模式,其影响已渗透至各领域各环节。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的深度结合,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带来了超越时空、虚实融合、人机交流的新体验,也对其整体的认知与态度产生影响;同时,也推动了传媒业态的升级,包括万物媒介化、媒体平台化、产业数智化等新发展趋势。而AI本质是落实科技普惠,搜索场景最贴近用户需求,首先迎来变革。智能搜索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领域发展的重要应用之一,并且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大模型技术应用的趋广、趋深,智能搜索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方式,在赋能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技术滥用、治理忧虑等多重风险。为此,本文主要探讨2024年智能搜索与媒体融合结合后可能出现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对未来媒体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智能搜索赋能媒体融合:从效率提升到系统性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这也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进入系统化与生态化发展阶段。其中推进主流媒体技术革新则至关重要,因此应深人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新闻生产与传播全流程中,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智能搜索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应用之一,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扮演着革命性角色。它通过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重构了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链条,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驱动力。
(一)智能搜索成为理解媒体融合的新入口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海量信息涌现并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下快速找到目标信息至关重要,搜索是解决信息过载较为有效的方式。搜索引擎“通过对互联网资源整理和分类,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用户查询等”[3],因而搜索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且用户自的非常明确的主动的信息获取方式。技术总是会形塑人们的行为,打开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现代互联网用户的常态化行为。传统的搜索引擎依赖于关键词匹配的简单算法,虽然这种方法能有效帮助用户找到所需信息,但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搜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搜索行为从一种单向获取,转向即时互动,社交平台不再仅仅是连接媒介,而逐渐演变为一种搜索工具,TikTok、Instagram、YouTube、小红书等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搜索工具,而传统搜索引擎如Google的使用率在Z世代和千禧一代中下降。eMarketer和Talker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 46% 的乙世代和 35% 的千禧一代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搜索,而传统引擎搜索的使用率约为 64% ;调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小红书的日均搜索量达到了约6亿次, 88% 的搜索行为为用户主动发起,9成用户表示消费决策会被小红书搜索内容影响4。由此观之,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已经从传统的单向搜索转向移动搜索,然而伴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与迭代升级,搜索引擎正经历从传统信息获取工具到智能生产工具的深刻转变,成为理解媒体融合的新人口。
智能搜索技术的兴起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借助人工智能(AI)、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ML)等技术,智能搜索能突破传统的关键词匹配范式,通过理解用户的意图、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搜索结果,同时与其他工具深度融合后,也能够提供跨模态搜索体验和个性化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二)智能搜索促进媒体融合的系统性变革
搜索引擎行业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持续升级服务能力,其变革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大维度: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重构搜索服务范式。行业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搜索服务的深度融合,百度APP已实现AI功能对 70% 月活跃用户的覆盖,智能生成内容在搜索结果页的占比有新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其文心智能体平台成功孵化超10万智能体产品,其中具备商业变现能力的智能体数量季度环比激增 400% ,标志着AI技术商业转化路径的实质性突破;其二,内容生态构建催生搜索业务新形态。电商与社交平台正加速布局搜索业务,通过构建内容生态提升用户黏性及商业价值。新浪微博依托实时热点数据优势,创新推出“知微”天模型与“智搜”功能,构建热点话题即时解析能力;腾讯微信生态的“搜一搜”功能表现尤为突出,据2024年腾讯Q1财报披露,该功能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搜索量同比增长逾 30%[5] ,充分彰显内容平台搜索业务的爆发潜力。这也充分表明“智能搜索 +”的信息传播生态正在形成。
伴随着信息传播生态的变化,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也有了新突破,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应用。2024年,中国媒体融合中AI搜索的应用已进入深度整合阶段,尤其在内容生产、分发、用户互动和数据洞察等领域展现出显着成效。中国媒体融合中AI搜索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智能化推荐系统和搜索功能的结合,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数智化平台的深度融合,也促进人、媒介与社会的系统性融合。一是重塑内容整合与分发效率。媒体融合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多维度的数据壁垒,而人工智能的关键就在于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则打破了平台之间的壁垒,智能搜索重新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信息汇聚,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二是将内容与用户更精准匹配,以往我们都是“人找信息”,在智能推荐系统的加持下则实现了“信息找人”,每个人看到的信息维度并不相同,而人工智能则从海量化信息中进行筛选,将人们的个性化特征与内容做更为精准的匹配。三是以智能搜索为人口重新配置社会资源,从而构建媒体融合新生态。按照系统化思维,媒体融合不局限于媒体本身的融合,更需要以媒体为连接点形成人、媒介与社会协同共生的融合系统,如结合地理位置、时间、设备等场景数据,智能搜索提供动态化信息服务,如灾害发生时推送本地应急指南 + 实时直播。
二、智能搜索拓展媒体融合应用图景:重塑信息传播生态与内容生产模式
(一)加速多模态内容融合,实现精准化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传统的内容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需求。智能化技术赋能重构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全链条,推动媒体生态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演进。多模态内容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底座,打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形态壁垒,实现跨模态内容的理解与生成。如央视在冬奥会报道中,AI系统将赛事解说文本自动转化为手语动画、数据可视化图表及短视频集锦,单条内容衍生出10余种适配不同场景的形态。技术突破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跨模态语义理解,CLIP等视觉语言模型可建立图文关联,使“搜索故宫雪景照片”自动关联相关诗词、历史纪录片;二是智能内容生成:GPT-4生成文本后,DALL ⋅ E3同步创作配图,实现“图文一体”创作;三是动态重组传播:新华社“AI合成主播”能根据新闻稿自动调整语音语调,并插人实时三维场景渲染。用户在接触多模态信息时必然会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被大数据“裹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数据生存常态,而基于用户画像和实时行为分析,智能搜索算法(如协同过滤、深度学习)能动态匹配用户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分发,重新配置人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精准传播依赖于用户画像、场景感知与算法优化的协同作用,形成“内容-场景-人”的精准匹配。一是立体用户画像,构建实时兴趣图谱,头部平台的用户标签量维度(包括设备类型、停留时长、交互深度等)多元化且呈指数级增长,如此也有助于构建动态更新的用户兴趣图谱;二是场景智能适配,将信息与场景相互调适,如2025年初高德地图宣布推出红绿灯AI领航功能,实现从沉默的红绿灯倒计时到实时动态的过灯引导进化[,以适配驾驶场景,从而提升用户驾驶体验;三是算法动态调优,实时计算以精准掌握用户兴趣变化规律,如Netflix推荐系统每15分钟更新用户偏好模型,使《鱿鱼游戏》上线首月获1.11亿用户观看。
(二)优化用户体验与互动,以时空感知来预测需求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化环境中,用户体验与互动效率成为决定媒体平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智能搜索技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升级、场景化服务延伸、内容再生产赋能三大路径,正在重构人机交互逻辑,推动用户从“被动接收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一是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打破人机沟通壁垒。传统关键词搜索依赖用户精准表达需求,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使智能搜索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意图,如百度智能搜索通过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如粤语、四川话识别准确率达 95% ),覆盖超2亿方言用户。多轮对话功能则进一步深化交互,例如用户追问“如何申请备案”时,系统结合上下文提供政务服务平台链接、材料清单及智能填表助手。据QuestMobile数据,搭载语音交互功能的APP用户停留时长提升40%[7] ,证明低门槛交互显着增强用户黏性。二是以深化场景化服务来动态匹配真实需求。智能搜索正从“工具”进化为“场景化服务中枢”。通过整合LBS定位、设备传感器及天气、交通等实时环境数据,系统可动态调整信息呈现方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应急场景、消费场景、学习场景。在应急场景下,智能搜索能够及时为用户推送相应指南。如广东湛江消防依托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湛江消防智能体”,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与AI技术,深度融合预案生成、作战图构建、AI数字人宣传等功能,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高契合度实战模型,全面提升灾害应对效能与场景适配能力[8。在消费场景,智能搜索以数据为纽带,将碎片化消费场景重构为精准需求图谱,通过语义理解与场景预判缩短消费决策链路。如百联集团旗下“联华到家”正式推出敬老版AI语义搜索功能,进一步推动从商品推荐到生活服务的一站式智能生态构建,助力零售业实现从“人找货”到“智应人”的范式跃迁,但也可能因过度算法化面临消解偶然性消费乐趣的悖论。因此,形成了“时空感知 + 需求预测”的模式,使信息获取从“人找内容”转向“内容适人”。
(三)内容再生产赋能用户,重新激活用户创造力
智能搜索通过结构化数据供给与创作工具嵌入,将用户转化为内容生态共建者。一是将搜索用户与素材库建立强连接,从而提升用户生产内容的能力与水平,如抖音“创作服务中心”提供搜索直达的素材库(如百万级版权音乐、AI生成贴纸),用户搜索“赛博朋克特效”即可调用模板一键生成视频,从而提升用户生产内容的质量与效率;二是智能搜索有助于用户形成专属的知识图谱,如知乎上线“答案工厂”,用户输入问题后可智能提取站内高赞回答数据图谱,辅助生成深度长文,使PUGC内容日均产量突破10万篇。三是用户可通过智能搜索快速获取素材包(如图片库、历史资料),参与UGC/PUGC内容创作,形成“搜索-创作-传播”闭环,如小红书用户可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在结果页使用AI排版工具生成图文笔记,并自动匹配相关话题标签发布,促成内容消费与生产的无缝衔接。由此观之,用户体验优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彻底隐身,使“所需即所得”成为自然的生活常态,而智能搜索不仅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更重塑了用户与内容的共生关系,为媒体平台开辟出“交互即服务”的新价值空间。
(四)驱动媒体生产模式变革,“生产力重构 + 生产关系再造”的协同进化
在媒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搜索已突破“信息检索工具”的单一属性,进阶为重塑内容生产、确权管理及运营决策的核心引擎。通过与AIGC、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搜索正在重构媒体价值链的底层逻辑,推动行业向高效化、合规化、精准化方向进化。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生产工业化。智能搜索为AI内容生成提供数据支持与创意思维,使规模化、个性化内容生产成为可能。自2025年初DeepSeek面世以来,中国广电网络通过全面部署DeepSeek大模型,加速AI技术在内容生产、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广电行业智能化升级,赋能文化、民生、政务等多领域创新,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以实现媒体融合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湖北广电“楚韵智能体”实现方言内容生成准确度 92% ,视频生产效率提升7倍;广西广电“一键成片”功能推动媒资管理革新。二是以区块链确权来构建内容生态信任基石。面对数字内容确权与侵权追踪的行业痛点,“区块链 + 智能搜索”组合开辟了新路径。
人民网“人民版权”平台通过区块链记录内容哈希值、作者信息及传播轨迹,结合智能搜索实现全网内容监测,“人民版权”平台可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的 7×24 小时全网监测服务[9。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通用化,数字版权的落地也更为迫切,2024年4月2日,历经两年研发的“数字版权通”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汇聚区块链、短视频技术与版权运营领域人才,聚焦原创短视频版权的全链条管理(生产、加工、确权、上链及交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数据存证与流转追,旨在破解原创保护难题。平台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构建可信版权生态,降低维权成本、提升交易透明度,同时通过流程优化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优质内容创作。三是从经验驱动到算法驱动实现数据决策。智能搜索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度解析进而画像,媒体运营策略也从“主观预测”转向“数据导航”,如英国《卫报》利用智能搜索定位用户的“未满足需求”,从而针对性调整生活频道编辑团队。
三、智能搜索在媒体融合中的公共性反思与展望:技术赋能下的数智媒介生态重构与价值回归
智能搜索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应用之一,正在深度重构媒体融合的底层逻辑,也在改变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内容生产端的AI辅助写作,到分发端的个性化推荐,再到用户端的自然语言交互,智能搜索以数据为基座、算法为引擎,成为推动现代信息传播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动着媒体行业向“智媒时代”加速转型。智能搜索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检索服务,还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与行为,推动媒体内容的精准分发。而媒体融合则为智能搜索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源,帮助搜索引擎获取更多元化、跨平台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搜索体验,也有助于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然而,技术狂欢的背后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智能搜索推荐的算法是否存在隐性偏见?媒体平台是否过度依赖算法推荐而忽视了传统新闻编辑的专业判断?如何确保在智能搜索与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用户的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且不被过度商业化利用?这种矛盾折射出数智时代媒介生态的深层危机一一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碾压。
(一)公共性反思:智能搜索价值理性的缺失
1.信息失真,人机信任断裂
首当其冲的是AI的幻觉问题,以及AI可能引发的造假问题,导致信息失真,甚至引发信任断裂。一方面是AI将成为虚假新闻的超级传播者。智能搜索的“热度优先”原则,正在瓦解传统媒体的真相核查机制。NewsGuard针对人工智能参与虚假信息生产的监测数据显示,完全由AI自主运营的低可信度信息平台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5月的49个骤增至同年12月的614个[10]。更值得警惕的是,监测还发现37个专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批量抓取并盗用《纽约时报》、BBC等主流媒体内容的寄生型网站,这些站点通过篡改信源、拼接伪造内容等手法持续污染数字信息生态。而麻省理工学院早有调查表明虚假新闻比真实新闻传达速度快6倍,共享量达10 倍,特别是政治的虚假新闻较多[11],因而智能搜索的风险之天也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深度造假产生视觉欺骗,虚假新闻传播更快。在传统的信息生态中,图片往往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证据。然而,在AI工具普及的当下,逼真图像的制作门槛大幅降低,“有图有真相”的时代或许正式终结了。有研究显示,以对特定受众造成冲击力为目的的虚假信息传播非常容易。然而,由于AIGC的特性,假消息流人内容市场后,如果不加筛选,有可能继续构成大模型训练的语料,导致谣言进一步传播和强化,形成更严重且持续的后果。假新闻的传播将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可能压倒事实、制造混乱,甚至将带来新一轮的新闻业信任危机。
2.加剧偏见和刻板印象,影响新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智能搜索创造的“个性化茧房”,本质上是技术平权表象下的新型社会区隔。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向性,进而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值得注意的是,从业人员对于大模型的不规范使用,容易引发抄袭、信源不清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媒体机构都没有出台ChatGPT等AI工具的使用规范和指导方针[12]。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智能化,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与实际照片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人们无法确定真相的本质。如果刻板图像作为训练数据重新进人未来的模型,下一代文本到图像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会变得更加偏见,产生累积偏见的滚雪球效应,也将会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3.内容浅表化,公共议题失焦
在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搜索引擎的核心信息源,其通过整合网络信息直接呈现结构化答案,虽大幅提升用户检索效率,却对新闻生态与公共舆论形成构成三重挑战:一是内容浅表化:AI生成内容多停留于事件表象,缺乏深度调查与独到视角,难以替代专业记者的社会洞察;二是信息可信度危机:依赖互联网既有数据的二次加工,导致信息真实性存疑,新闻的原创性与权威性被稀释;三是公共性消解:算法定制化推送加剧信息茧房,削弱公共议题聚焦能力,使个体与集体、政策与民意的联结趋于松散,可能导致舆论场“共同焦点”缺失,威胁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这一趋势若持续,或将引发新闻价值降维与公共对话失序的双重危机。
4.“即时满足”常态化,重塑人类认知模式
智能搜索创造的“即时满足”生态正在重塑人类认知模式。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短视频推荐功能的用户,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13]。当“滑动刷新”取代深度阅读,当“信息快餐”挤压严肃讨论,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正在退化为“娱乐广场”。如此,人类的思维模式也经历着从深层认知向表层扫描的范式迁移。这种转变远非简单的行为习惯调整,而是触及神经可塑性层面的认知重构。
(二)价值回归:智能搜索重构数智化媒介生态的实践路径
1.制度重构:建立算法公共性评估体系
技术工具价值的充分发挥与过剩将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媒体融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因此应因时因地来调整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动态性平衡关系。算法公共性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平衡技术效率与社会价值的关键制度设计,需突破传统“技术中立”的思维窠臼,将正能量、公共利益、文化多样性、弱势群体保护等多元化指标嵌入算法开发与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框架包含三重机制:其一,透明度强制披露,要求平台公开算法决策的关键参数(如推荐权重、内容过滤规则),并接受第三方机构审计;其二,公共价值量化评估,构建包含社会凝聚力、信息平权、文化传承等维度的评估模型,通过算法影响力模拟工具预判其对公共领域的长期效应;其三,动态反馈调节,建立政府、公众、学界、企业组成的多元共治委员会,基于实时社会监测数据调整评估标准。该体系的目标并非束缚技术创新,而是通过制度牵引使算法从“流量收割工具”进化为“数字公共品”,在效率与公平、商业利益与公民权利之间建立制衡支点。
2.技术革新:开发公共友好型智能搜索
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高效、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一大挑战。传统搜索引擎虽然提供了海量数据,但往往存在信息过载、结果不精准等问题。为此,开发公共友好型智能搜索成为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以提升用户体验。其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搜索引擎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提供更精准的搜索结果,如用户输人“附近好吃的餐厅”,系统不仅能列出餐厅,还能根据用户的历史偏好、实时位置等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其二,智能搜索应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支持语音、图像等多种输人方式,降低使用门槛,尤其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其三,伴随着开源范式的形成,各地广电网络公司已相继宣布完成了DeepSeek的私有化部署,如此智能搜索的嵌入也重新构建了公共知识图谱,而个人化数据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是未来公共友好型搜索发展的关键,通过去中心化技术和数据加密,确保用户搜索行为不被滥用,增强公众信任。其四,智能搜索应具备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算法,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总之,公共友好型智能搜索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媒体融合实践,打造一个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信息传播生态。
3.生态重塑:构建多元共治的媒介网络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智能搜索重新汇聚与配置社会资源,数据颗粒度更为精细,构建“多元共治”的媒介网络是实现生态再造的核心路径,通过打破传统信息垄断,重构媒体、技术平台、用户与监管机构的协同关系,推动信息生态从“单向输出”向“动态平衡”转型。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搜索需与媒体数据库深度耦合,构建跨平台内容池。例如,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媒体内容版权溯源与收益透明分配,利用AI语义分析建立多源信息交叉验证机制,既提升内容可信度,又保障原创者权益。搜索引擎不再仅是信息“搬运工”,而是进化成连接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智能中枢”。从协作机制来看,需建立“媒体-平台-公众”共治联盟。媒体机构提供专业内容生产力,技术平台贡献算法与算力,用户通过实时反馈参与算法优化,形成“生产-分发一反馈”闭环。如英国BBC与谷歌合作的“新闻实验室”,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实现内容精准触达与用户需求反向赋能。从治理维度来看,应构建分级治理框架:政府制定数据安全与算法伦理相关制度与规则,行业协会建立内容质量评级标准,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督算法透明度,如新加坡推行的“可解释AI认证”制度,要求搜索平台披露推荐逻辑,为多元共治提供了实践范本。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信息搜索与媒体融合赋能,信息传播将兼具效率与深度,最终实现技术向善与生态可持续的双重价值。
结语
数智文明的时代已然到来,智能搜索与媒体融合的演进本质上是人、机器与世界三重关系重构的过程。当搜索技术突破工具属性,媒体突破传播载体的物理边界,二者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型认知生态系统,人类通过智能界面与机器共同形塑知识网络,而机器则借助人类反馈持续校准其对现实世界的建模精度,形成动态进化的认知共同体。从人机协作层面来看,智能搜索正在从“信息检索”转向“认知增强”,基于神经符号系统(Neural-SymbolicAI)的混合架构,搜索引擎不仅能理解用户显性查询需求,更能通过对话式交互捕捉潜在认知意图。当用户搜索“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时,系统可整合权威媒体报道、学术论文及公民科学数据,生成包含政策路径、技术路线与个体行动指南的多维知识图谱。具身化的交互模式使人类得以突破生物脑的认知局限,在机器辅助下形成更系统的问题解决框架。从机器认知层面来看,在机器认知层,媒体内容库正演变为机器的“世界模型”训练集。通过多模态天模型对新闻视频、调查报道、用户评论等异构数据进行联合表征,搜索引擎构建起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数字孪生。当追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时,系统不仅能呈现企业财报数据,还能关联媒体报道中的供应链危机、用户论坛中的技术痛点,甚至卫星影像中的工厂建设进度,形成穿透表象的因果推理链条。这种分布式认知网络,使机器具备了超越人类个体的全局洞察力。再从世界连接层面来看,智能搜索正在重塑信息生态的权力结构。传统媒体时代的中心化传播模式,被解构为“人-机-社群”共同参与的认知网络。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专业媒体的深度报道、AI系统的事实核查、公众的现场影像与社交网络的情绪传播,通过智能搜索的动态整合,形成具有自纠错能力的公共信息池。这种三元协同机制,既能够解决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困境,又规避了人类认知的群体极化风险。这种螺旋上升的融合进程,标志着人机关系从“主从控制”转向“共生进化”。当搜索系统成为人类认知器官的延伸,媒体内容转化为机器理解世界的语料,而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又不断反向训练人机系统时,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型认知纪元的开启一一在这里,真相不再是被发现的客体,而是人机协同持续建构的过程性存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5-01-17)[2025-01-25].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5/0117/MAIN173710689576721DFTGKEAD.pdf.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1-25].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3]刘宇,赵宏宇,刘书斌,孙明珠.智能搜索和推荐系统:原理、算法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19-20.
[4]中国日报中文网.「搜」出生意新增量,《2024小红书搜索推广白皮书》发布[EB/OL].(2024-01-22)[2025-01-01].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401/22/WS65ae0432a310af3247ffcd1d.html.
[5]36氪百度号.腾讯财报:微信搜一搜日活破 1亿,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30% [EB/OL].(2024-03-21) [2025-O1-1O].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1794 109673178681394amp;wf=spideramp;for=pc.
[6]新浪财经网.高德地图上线红绿灯AI领航 功能,手机端起步提醒成亮点[EB/OL].(2025-01-10) [2025-02-1O].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53 28858693/13d9fee45020021e2a.
[7]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QuestMobile发布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EB/OL].(2024-08-01)[2025-02-10].http://www.cinic.org.cn/zgzz/qy/1548214.html.
[8]澎湃网.湛江支队依托DeepSeek打造“消 防智能体”[EB/OL]. (2025-02-19)[2025-02-20].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30217314.
[9]湖南省版权保护中心.“人民版权”打造完整高效版权保护生态闭环[EB/OL].(2024-03-01)[2025-02-12].https://www.ccct.net.cn/html/bqzx/2024/0301/4977.html.
[10]澎湃网.错误信息超级传播者!全球AI假新闻网站7个月内激增十几倍[EB/OL].(2023-12-20)[2025-02-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22030.
[11]虎嗅网.虚假新闻为什么总比真相传播得 更快?[EB/OL].(2022-06-01)[2025-02-12].https:// www.huxiu.com/article/570849.html.
[12]Nic Newman.Journalism,Media,and Technology Trendsand Predictions 2O24[EB/OL].(2025- 01-09)[2025-02-23].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 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4-01/Newman%20-%20 Trends%20and%20Predictions%202024%20FINAL.pdf.
[13]Horowitz-Kraus,T.,Hutton,J.S.,Phelan,dHolland, S.K..Screen media exposure and braindevelopment:A fMRI study of visual processing in youngchildren[J]. Cerebral Cortex,2023(5):214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