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成都造势公园城市“远借”杜甫诗景,那么易旭东《成都传》的书名则是“应时借”:成都市委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确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成都水脉:千秋雪岭;
成都文脉:杜甫西窗。
《雪山雪·成都成》——这是作家易旭东新著《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序言题目,作序者是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科学家、著名经济学者汤继强教授。“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汤教授长序乃成都新华章。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成都村”。易旭东此前为汤继强专著《改革开放中的成都:大城崛起进行时》撰写书评:《“草根教授”的“底层写作”》。其实汤教授乃高层智囊——省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座上宾。
通古今之变,成两家之著:名记者之“大传”;名教授之“大城”。前者为慢成都“前世”——解码5000年文明史;后者为快成都“今生”——解读30年大发展。
古今传奇二人“传”,正确的打开“对读”方式——成都前传:《华阳国志》迭代版;大城新传:“见证奇迹的时刻!”
杜甫诗窗与都广之野
成都最美天际线,再现杜甫“诗与远方”——“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与雪山同框”不断刷屏网红美照,“在成都遥望雪山”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同框就是“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构景造园的大智慧,包括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如果说成都造势公园城市“远借”杜甫诗景,那么易旭东《成都传》的书名则是“应时借”:成都市委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确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真可谓“好语知时节,当下乃发声。”
实际上易旭东的“书和远方”走得更远:当汤继强正在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注智赋能之际,易旭东正在破解《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甚至上下求索五千年,《沿“西北走廊”南下》探寻成都之根:《天府文化的源头营盘山》;《立国治蜀的“司令部”牧马山》;《将成都历史前推一千年的宝墩文明》;“都广之野”草创公园城市史前初级版:“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华实,草木所聚……”
“公园城市”是现在时态新概念,作为史志著作如何观照当下?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其发展目标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文化旅游魅力”。正如《增广贤文》所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正是易著《成都传》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之现实关怀。
实际上易旭东正是以当代视角书写这部成都史志,注意吸收或呼应阐扬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正如第二章题记所言:“中国安全第一级——太平岁月,四川是安乐窝;国家动荡,成都是避难所。”治水英雄大禹和李冰奠立“天府之国”的历史底蕴,“松茂古道”起步最早的“中国”,远古抗争特大洪水的“中国模式”,“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史前版,“于是中国就慢慢转移到中原一带去了……”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中原之主在“安史之乱”中逃到“安全之都”。李白写唐明皇避乱成都的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极力铺陈“安吾君”的陪都之美:“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如果说易著美誉安逸成都“乐天下之乐”——休闲之都;那么作者更看重天府之国“先天下之忧”——粮草之库。对此易旭东称:“中国安全第一级——震古烁今!”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更是贡献了“三源”之最:兵源、粮源、财源。对此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要以建设“中国安全第一极”的高度来统筹建设“经济第四极”——即“成渝双城经济圈”增长极,扩大国家战略回旋空间。
易旭东认为:“华夏”始于岷江中游的成都平原,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古蜀文化。蜀州(现崇州)古城,正是大禹父子治水建城的结果。而易旭东的外婆家就在崇州,母亲出生在黑石河畔,也是父亲的归葬之地。于是崇州成为他真正的老家——亲情原乡。
崇州论道与方志传城
迭代版《成都传》正是缘起于“崇州对”:易旭东VS汤继强。易著“后记”题目:《我愿意永远当成都的娃娃》,借用了汤继强于2021年2月发表的新春感言:《我愿意永远做成都的孩子》。
对读这两篇情感表白“二人转”:易旭东倾情“三原乡”——亲情原乡、心灵原乡、写作原乡。汤继强倾情“新成都”——正如这位新都才子家乡的宣传语:“新,都在这里”。两人一唱一和,真是“我爱我城,我爱我乡”。
崇州古称蜀州,化用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内存知己,天府有比邻”。据易著“后记”载:2020年5月16日,由易旭东与汤继强共同发起的“崇州三城(爱情之城、创造之城、美酒之城)论坛”在崇州举行。汤教授在会上发表演讲: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提“公园城市”建设,因为成都太有条件了!我们专门做了“5+1”指标,体现了成都“巴适、安逸”的独特性价值,对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很有自信。
汤继强曾任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及新闻发言人,此次发言与参会者擦出思想火花。正是在汤继强教授的鼓动激励下,资深媒体人易旭东全情投入“为成都立传”的创作中。
崇州不仅有治水英雄大禹建城,还有蜀州通判陆游歌咏公园城市的名篇:“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正可谓“天下诗人皆入蜀,集体文创古成都。”
著名方志典籍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乃崇州人氏,真是“前有古人经典,后有来者传城”。知名纪实作家易旭东,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先后发表纪实作品500万字,50余篇荣获各种奖项。现任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西南财大西财智库特聘研究员。原来易氏正是汤继强智库团队的资深一员,其新著乃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汤继强为易著作序:“易旭东先生穷经皓首,埋首书堆,深挖浅刨,在成都平原上来回往返实地考勘,为成都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辛勤地找寻与探索,意在唤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追问和反思,向千年古都与现代城市的美好交融表达深情的问候与致敬……”
《成都传》全书共十章,第十章最后一节题为《打造中国公园城市示范区》:“雪山之于成都,庄严、神秘的震撼一景,颇具仪式感的城市天际线……”实际上雪山之于成都的终极价值,正是“天府之水雪山来”。与其说“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不如说“雪水中的公园城市”。因此易著大篇幅抒写“水润天府”,崇州之子崇高致敬治水英雄大禹和李冰。
所谓“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国家示范区,其间不到两年升“国级”。而易旭东的“同步工程”——《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于2022年3月面世,正好与“国务院批复”同城快递。恰如歌者苏芮的步伐踩到点儿上:“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雪都越来越美越来越温柔……”
跟着雪都走,登临龙泉山: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城市之眼与经济坐标
从杜甫“诗眼”,到易著“题眼”——欲穷千里目,更上丹景台。
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观景平台丹景台,又称“城市之眼”。从目极雪山到放眼世界:从唐代成都“门泊东吴万里船”,到天府机场“起飞世界万国航”。
穿越成都天际线,山外雪山国外国。《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分上下卷,作者称这是“一次系统的古蜀文明深度旅游”,实际上其写作视野已超越四川盆地互联中原文明与世界文明:从《亚欧大陆最优质的宝地》,到《东方西方的圣贤横空出世》;从《命似古希腊,城如雅典城》,到《“古成都人”南迁终点到底在哪儿》;“开放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天府文化精神,贯通历史、当下和将来……”易旭东这部《成都传》正是一部“三通”通志:追寻过往蜀都,观照今日雪都,面向未来成都。
汤继强为易著作序《雪山雪·成都成》,从五个维度谈“公园城市”的成都示范:从历史观察的维度,从空间地理的维度,从国际视野的维度,从环境气候的维度,从产业发展的维度。同时也为读者阅读易著提供了学术性的权威导读,而易旭东新著也对汤继强的创新研究成果“T型经济带”作了解读和阐扬:“T”的一横以成都为中心两头连线西安、昆明;一竖连线成都、重庆、长沙,刚好成都位于一横一坚的交叉节点。对省内而言,横线还拉通了德、绵、乐等城市,竖线还拉通了资、内、泸等城市。于是“T”形成了两条经济发展带,交通互通,资源互济,经济互补,文化互联。笔者以为“T型”或可称“三通经济带”,而成都正好处在中心节点三岔口。正如易旭东所言:“汤继强线柔性突破胡焕庸线,成为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座标。”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史志”。修志为用,鉴古知今。而记者出身的易旭东,却将“史志旧闻”刷新为“新闻特写”。正如封面提要所言:“提炼古蜀文化中的四川新闻和成都故事;挖掘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
纵观整部新著的历史叙事性、文学抒情性及思想表达性,更像是一部百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的解说词。如第三章题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起源——以青山为底,草树云山,千秋瑞雪的旷世盛景;以江河为脉,三江润城,蓝绿交融的可感可及……”
本书“内容概要”称:“古蜀史、中国史、世界史三位一体的史志观”。而在笔者读来,易著一方面体现了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宏观把握,微观研究,文学表达;一方面体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大境界、大气象、拓宽写作领域与范围。正是“两观”融合,成就这部宏大的“历史散文”成都志。
而作者本人则表白:“更愿作公园城市的拾麦穗者”——从亲情原乡崇州,到心灵原乡牧马山,再回到写作原乡龙泉山。
当原来的生态屏障龙泉山相交于“东进”战略,成都坚持了3000年的“两山夹一城”旧图景,嬗变为" "“一山连两翼”新格局:龙泉山将成为世界级品质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
“近者悦,远者来。”于是曾经的龙泉知青易旭东重返“雪山阳台”龙泉山,穿阅城市天际线——重读成都。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名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诗圣杜甫代言成都公园城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城”:正如汤继强专著“后记”题目《读懂这土地》——对读易著“成都前传”和汤著“大城新传”,方可读懂这片天府热土的古今传奇。
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易旭东“为成都立传”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同步工程”,那么其新著《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了古蜀文明读本。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同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即“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就这项国家课题取得的重要进展作专题报告。在此宏观背景下,易旭东新著《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被赋予双重意义:探寻古蜀文明前世,观照公园城市今生。
据王巍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中国考古学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原之外很多地区新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中华文明在各地都有自己独立的起源,曾经都有非常兴盛的阶段,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王巍指出: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宝墩、三星堆、金沙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而且非常有特色,对于三星堆文化要加大研究力度。
对此易旭东体认到:古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之一,成都平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有中原文明色彩的文物在三星堆出现,还传到华南、东南亚部分地区,三星堆成为华夏文化向更广阔地域辐射的纽带。”而中国考古学掌门人王巍一席谈,则化作了这位“成都人”的知行合一:多年新闻工作培养出的探索精神,千年岷江水哺育出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激励出的使命担当,让他全情投入到这部“史志”成都、“纪叙”古蜀的城市传记创作实践中。
从伏案写作到实地踏勘:从崇州到汶川,再到松茂古道;从海窝子到九龙沟,再到宝墩遗址;从武担山到番禺山,再到良渚遗址……非虚构全景展示和细节记叙:“古蜀之根,从彭州延伸;古蜀之城,在崇州孕育。”“蜀中先导,从郫都起步;天府水乡,在温江发迹。”
在撰著过程中,易旭东以传统史志研修的比较法、统计法、计量法为基础,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城市学等研究方法,跨界跨时空探究古蜀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其间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和实地田野考察,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天府文化的源头:“从5000年前的古蜀文明开始,古成都人就已初享富庶、巴适、安逸的生活方式。1000年的时间做探索,2000年的时间打基础,2000年的时间做传承……历史沧海桑田,仍旧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易著《成都传》再现了古蜀文化与中华文化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融合过程,系统建构了天府文化前世今生的完整链条,以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之来龙去脉,弥补了中华文化基因理念体系的重要“缺环”。正如王巍所言:“整个探源工程就是各地百花齐放到中原百川归海的过程”。如果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了“中国之前的中国”,那么易著探源古蜀文明则发现了“成都之前的成都”。
“你从远古走来,雪山是你的风采……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公园城市示范区,易旭东的“同步出版工程”再次与国家主旋律同频共振:2022年7月下半月号《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就是易旭东“为成都立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如汤继强教授在易著序言中的展望:“未来,成都必将给世界贡献出第一个完美的公园城市中国样本。”
古春晓
文化学者。曾任《四川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国家住建部《建设科技》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