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流
本是团圆日,却是离别时。2023年春节前,91岁的父亲因病逝世,尽管他走得安详平静,但对我们全家来说,还是那么突然,令人难以接受!
父亲胡结续,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民族音乐家,教育家。1931年出生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胡家营村一个贫穷的农家。1948年参军后,随着南下的解放军部队来到了四川成都,进入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演奏中国竹笛,开始了他的军旅文艺之路。
在他的笛子演奏艺术生涯中,代表作就是1959年在全军文艺汇演上一炮打响的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和1964年全军文艺汇演获奖的《赛马会上》《赞家乡》。父亲生前创作、改编并演奏了几十首笛子独奏曲。有的灌了唱片,有的出了CD和多种音像制品专辑。八十岁以后的父亲仍然还在坚持创作,写出了受到广泛好评的《故乡花儿美》《仙缘》《槐花几时开》等笛子独奏曲,2006 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给他颁发了“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的奖牌证书。
父亲除了演奏和音乐创作,在他从艺七十年的岁月里还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例如196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笛子吹奏法》和2000年由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竹笛实用教程》,前几年台湾还出版了他的专著《笛之道》。《笛子吹奏法》是我国笛子艺术理论的规范与总结,是一本出版比较早的专著,影响了很多笛子爱好者。人民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量超过四百万册。
多年来,父亲教了很多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他的大弟子。我的艺术之路,取得了些许成绩,也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和倾心指点下走过来的。从手把手教我演奏技巧,到耐心细致地示范在舞台演奏时的形体姿态、眼神,讲解怎样在演奏乐曲时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记得有一次我问他,我演奏《赛马会上》独奏曲时,在华彩乐段使用循环换气技巧时,为什么没有他在舞台上演奏时那样有观众掌声效果。他看了我的表演,给我指出了我的不足:不是技巧使用的问题,是那一段乐曲演奏时的强弱控制以及眼神、形体没有表现。从那以后,每当我再演奏《赛马会上》都会想起父亲对我的指点,因此展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对我而言,他既是慈父更是恩师!
年纪尚小的我经常在战旗歌舞团大院里看父亲和他同事们的排练与演出,使我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因此喜欢上了音乐。后来父亲教我演奏竹笛,要求特别严格,上课、还课相对于其他学生要严苛很多。20世纪70年代,父亲逼着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从战旗歌舞团大院跑步到万福桥河边练习长音。平时吹练习曲,不到半个小时不能停下来。严格的要求和细心的培养有了很好的回报,1976年我考入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父亲和我都特别高兴。在我离家去兰州的那天,父亲与我长谈了四个小时,这次谈的不是竹笛演奏,而是做人的道理。在我走向社会,踏入艺术殿堂的门口之际,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的坐标,这样的经验足以让我享用一生。有一次重要演出,父亲和我还有我的儿子、侄儿、侄女齐奏《我是一个兵》,这种三代同台的景象实属难遇。他的笛子演奏事业有了传承,对他,对中国民乐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2013年,“胡结续笛子作品名家演奏会”在川音大剧场隆重举行。父亲邀请了张维良、唐俊乔、马迪、易加义、石磊、邢万里、陈鸿燕、杨伟杰等笛子名家演奏了他的多首笛子独奏曲,我也上台演奏了父亲的代表作之一《风雪高原汽车兵》。父亲当时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也演奏了一首《凉山春》。音乐会压台节目是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齐奏《我是一个兵》,台上笛声飞动,台下观众击掌合拍,余音绕梁、宛转悠扬,别具一格的音乐会在此刻达到高潮,把父亲一生致力于竹笛演奏的情怀给予了完美地呈现。
作为著名的演奏大家,自成一派,父亲并不保守,更没有门派之见。他先后让我跟陆春龄、赵松庭老师学习,还专门让我去四川音乐学院跟王其书与张宝庆老师学习。新疆歌舞团刘富荣老师和山西省歌舞团邬满栋老师来川演出,他也让我去求教,这使我广泛了解了各种笛子演奏风格,学习众家之长。
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父亲对我的一贯要求,这对我后来的艺术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当我转为作曲为主的时候,父亲更是给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经常告诫我要坚持民族风格,多学习了解民歌、曲艺、戏曲,现在回头看,太有意义了。
父亲虽然不在我身边了,但是他的教诲与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心里!他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也将激励我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为胡结续之子,国家一级作曲家,笛子演奏家,音乐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