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争伟 周骏 孙长月 西安思源学院
当代社会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传播主角,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是网络所具有的特点,这使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时代性挑战。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独立思想和三观的重要时期,必然容易受到大众媒介影响而改变观念。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一)什幺是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网络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动机、使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网络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二)网络媒介素养的背景及意义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整合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信息革命,并最终形成一个信息传播网络,特点是多元且立体化。由于4G 技术的广泛使用,公众可以非常便捷的使用各种新兴技术,比如智能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是发达的网络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没有设限的一手信息。同时,不经筛选的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不甚成熟,在这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他们的自制力、辨别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都可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网络受骗、沉迷网络、实施网络犯罪等。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而,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接收信息情况2019年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在我国手机网民规模8.1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98.6%,大学生100%使用手机上网。2018年辛易校园大学生数据研究中心关于中国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高峰期全部集中在晚上8 点到晚上12 点,其中晚上8 点到晚上10 点之间的使用频率为最高.同时,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时2-4 小时,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时大于5 小时,使用手机上网1 个小时以内为3.58%;2-4 个小时高达41.52%;5-8 个小时为39.98%;8 个小时以上为14.92%;35.12%的大学生已离不开手机,只有12.62%的大学生手机可有可无,58.14%的大学生一打开手机就习惯性的滑一滑。
以上数据表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是在校大学生群体,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群体上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各地在推进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使得大学生在学校有多种方式可以便捷、低价、高校的进行网上冲浪。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必然造成大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的依赖。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扰乱心思,不能专心上课,也导致了低头党的数量增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二、网络媒介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一)正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信息支持和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这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二)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经验较为欠缺,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良的信息,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明确辨别,发表言论、接收信息,应当谨慎小心。
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空间,但是大学生对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都会影响到网络新闻信息的产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浏览信息时,抱有娱乐、跟风心态,不去深入思考信息背后的因素,不能理性客观的评判网络信息,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创新性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一)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育人责任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归位,就要全程参与大学生与网络媒介接触的所有环节,有针对性的击破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归纳大学生易出现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管理。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形成指导体系,要尽可能走在互联网媒介使用的前沿,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学生推荐具有价值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网络媒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媒介,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让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壮大校园主流思想舆论,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
学生在筛选各种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时,要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的需求有目标且高效率的网络媒介上进行收集,熟练运用检索、阅读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所得信息进行学习。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习惯,使之形成探求、创新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动力,树立正确运用网络知识、传播网络信息的良好品格。
2.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
网络信息识别意识是人们运用创新思维活动对信息在传播中的价值、地位、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和挖掘。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识别意识,必须倡导并培养学生在网络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视野,善于对网络信息及其来源进行评价,形成正确的“信息资源观”和“信息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鉴别归纳、筛选、分类、分析、记忆、评价、提炼和综合过程,最终通过整合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应用。
4.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免疫能力
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三观,对信息来源有较强的甄别能力以及自律和自控能力,遵守法律法规,抵御不良网络信息带来的侵扰。
5.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创造能力
网络信息时代以其信息容量大、时空开放、更快、更新的信息传播优势,对教育发展产生新的作用。当前,微博、博客、网课等网络新媒体在教育领域已经逐渐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学生能够便利地通过这些网络媒体进行“信息制造”和自主传播,掌握了信息创造的主动权。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1.政府宏观引导指引大方向
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强化互联网管理。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相关法制建设,完善修订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法规的执行情况,加强网络管理。可以为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信息传播环境。
2.辅导员及教师队伍的以身作则
辅导员及教师队伍应该利用网络媒介传播正能量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和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们提及有关内容,用新颖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此方面的内容,使之产生一定的“教师效应”。
3.高校建立舆论平台
高校应该建立各种舆论平台,培育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员干部成为舆论领袖。除了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博客、校园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各年级建立微信群、QQ 群,以“聊天”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其次,通过课堂、专题讲座、观看影视作品等传播,获取同学的主动关注。通过培育教师网络媒体使用能力和宣传引导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媒体环境,增强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求新的年轻群体,正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时期,也是进行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先锋作用,积极创新大学生教育的方法,为大学生成功成才提供良好育人环境。媒体、公众、社会和政府都应为国民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拥有良好网络媒介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的大学生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