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报道语言的变化看主流媒体文风的改进

known 发布于 2025-07-16 阅读(347)

【摘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以来,不念讲话稿、不说官话套话,在文风方面率先垂范,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在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改进文风,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本文主要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为例,从新闻报道语言的角度谈主流媒体文风的变化与改进。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语言;新闻文风;改进文风

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亲民而务实,其中,“改进新闻报道”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更是再次强调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股新风扑面而来。文风、党风、政风本为一体,且与国家道德精神互相关联。所以,新闻界必须在改文风上务求实效,改进表达方式,增强表现能力,使新闻报道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列宁说过,好的语言“能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的本质”。改进文风也对新闻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和各地方媒体在新闻语言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切实推进了改进文风工作的开展。

一、从传播特征来看,新闻语言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

语言是思维的依托,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的思想体系必然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话语体系,这是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改进文风,不是要改变甚至抛弃这种话语体系,而是要改进它的表达方式,增强它的表现能力。在新闻学领域,新闻语言是指新闻媒介在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或是近期发生的事实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而在传播学领域,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媒介与广泛、隐匿、分散的受众间“对话”的桥梁。[1]对于报刊文章,毛泽东同志认为题材应活泼多样,文风更宜通俗亲切,才会引人入胜。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2]。其实,这就是在强调新闻语言要有亲和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当代社会,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传媒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何谓亲和力?亲和力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3]除了报道视角、报道手段等会影响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以外,作为新闻报道信息载体的新闻语言也必然会对其亲和力产生重要影响。在“全民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各类新闻有了充分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因此,只有新闻语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感染力,不再是大而空的官话、套话,受众才会对新闻报道产生亲切之感,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才会大大提高。在改文风系列活动开展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掀起了一股贯彻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舆论高潮,在新闻语言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总的传播特征来看,新闻语言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传播力。2013年3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中主持人在讲到中国梦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前方路上难免有沟有坎有石头,但只要理清路线图,不停步、不走偏,卯足劲儿向前去,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脚步。”这段话运用了老百姓生活中的话语如“有沟有坎”“卯足劲儿”等,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改进文风以来,《人民日报》也在亲和力上大下功夫。2013年3月1日1版上的《最好的落实是“一抓到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决策、一项部署,坚持一抓到底、一以贯之,就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反之,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就会沙滩流水不到头。正所谓,开头紧,中间松,结尾还是空。”这段话运用一些习语和民间俗语使语言显得很有亲和力,自然老百姓也会喜闻乐见。3月7日的头版上《干事业要有“钉钉子精神”》中这样写道:“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以朴素的话语,提出了一个意蕴深远的命题。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把一个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新闻语言的传播力大大提高,新闻文风随之改变。

二、从运用方法来看,新闻语言更加鲜活生动、简洁平实、通俗明白

十八大以后,中央进一步强调改进文风,即使是理论宣传也应适应新的环境。中央媒体在保持规范、严谨的一贯作风下开始注重追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新文风。著名记者慎海雄率先在中央媒体中改进了文风,他采写的“新华社十八大代表手记”专栏的稿件以鲜活生动的语言、清新的文风凸显了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性、文学性、贴近性,赢得媒体和受众的高度评价和阅读期待。[4]伴随着改进文风工作的不断落实,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语言来源、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上都有了很大改进。

新闻语言的来源更加鲜活生动。新闻语言要做到鲜活生动,就要取之于民,从群众语言中吸取精华、寻找灵感。刘云山同志指出,“走转改活动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5]。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去吸收群众中的鲜活话语,不断改进文风。

《人民日报》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为改进文风工作的落实做出了贡献。2013年3月1日《人民日报》1版转6版上的《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专栏中用了大量鲜活感人的例子广泛宣传学雷锋的先进典型,语言生动细腻、通俗易懂,用老百姓的话语讲述普通老百姓学雷锋的故事,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3月3日《人民日报》8版上的《两会吹新风 餐厅尽“光盘”》运用了时髦话语“光盘族”,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善于收集群众中的鲜活语言、改进文风的表现。

新闻语言的表达更加简洁平实。语言平实质朴,是一种语言技巧的匠心独运,平实的语言往往具有简洁的特征。新闻语言的表达更应该具有简洁平实的特点,因为新闻报道不像文学作品一样需要华丽的辞藻或细致的描绘等,它的目的是以最快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消息。首先,有限的新闻版面决定了不能有闻必报,不能事事详细报道,而是要用简洁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报道新闻。其次,受众的心理接受特点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是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他们只是想较快获得最新信息,如果语言过于啰唆或生涩难懂,受众就不会对之产生兴趣了。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承受各种压力的受众更倾向于看简洁平实的信息。

新闻报道要做到这一点,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概括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和凡事为受众考虑的心态。综观近期一些重要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语言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变。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新华社只用了一张图片、百字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局面。”这篇报道就体现了“短、实、新”的文风,重点突出、简短平实、阅读轻松。当然,新闻报道的长短并无绝对标准,应视新闻价值、工作需要、版面安排等要素而定,刻意求短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之,新闻报道无论长短,都应坚持实事求是,使群众满意才是改文风的最高标准。

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加通俗明白。媒体不是官员专有的话筒,而是社会三大话语系统——官员话语、精英话语和平民话语交流与协商的平台。[6]新闻报道要想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更多地使用群众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使新闻语言更加通俗明白。比如,201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9版上的《多些正能量,少些负情绪》就在语言的运用上做到了通俗明白。首先,标题中就运用了“正能量”这一民间热词。其次,正文中这样写道:“有人打呵欠,其他人也会忍不住要打;副驾驶座上的人睡着了,司机也会感觉疲乏。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心态具有传染性。而正能量的感染力同样强大,孩子的笑脸、运动的活力、情侣的爱意,都会让人身心愉悦。”这段话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关于“心态具有传染性”这一研究话题解读得贴切而到位,使读者可以轻松理解文中意思。如果新闻语言过于高深难懂,就间接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要求。相反,如果新闻语言通俗明白,则可以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国家领导人也越来越注重表达的通俗易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刚才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观后感触良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段重要讲话就很平实朴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但意蕴深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厚重的思想内涵,在干部群众中大受欢迎。

三、从表达技巧来看,善用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吸引力

在新闻报道中,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能为报道增色不少,增强了文字美感和新闻的可读性、表现力、吸引力,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人民日报》上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专栏以乡村的新鲜事、有趣事为题材,文字朴实,内容生动,可读性很强,并且大量运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增强了表现力,为受众提供了审美愉悦感,代表着一种富有朝气的新文风。从近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主要有白描、托物言志等,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对偶、比喻等。

善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白描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渲染和烘托,只是用最干净利落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写出人、事、物的形象。在新闻报道语言中运用白描手法来描绘人物,没有修饰和渲染,能突出表现新闻的价值,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比如,2013年3月6日的《人民日报》12版上《三位委员的共识这样取得》就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邹先荣坐在前排正中,这是他提前20分钟来到会议室占的好位置。等前一位委员发完言,他把麦克风往自己一侧拧了一下,不过,还是和左手边的孙兆学委员撞了一下,孙兆学礼貌地示意邹先荣先讲……因为紧张,邹先荣不时低头看稿子。约10分钟的发言,其他委员都静静地听着。”这种写作手法没有渲染和烘托,却能真实而又传神地表现出委员们对于两会的重视以及严谨认真的态度,这种没有过多修饰的语言反而极具张力。

善用对偶手法表现民生。对偶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修辞手法,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对偶手法的运用。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也善于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民生,增强了新闻的表现力。2013年3月3日《人民日报》2版上《河南“民生考卷”实处答》中有两段话分别是这样开头的:“民生考卷题目从何来,出题的是老百姓。”“民生考卷得分几何,判卷的是老百姓。”这两句话前后呼应,增添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又如,3月3日《人民日报》8版上的两会特刊《两会来了》首段是这样写的:“踏着春天的脚步,两会来了;向着梦想的蓝图,准备好了!”而且文中每段结尾都有“两会来了”,具有很好的抒情效果,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为报道增色不少,也表达出全国人民对两会的期盼和关注。

四、结语

改进文风,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改进文风,重点在于改进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语言,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其传播目的是使受众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从立场上来看,新闻工作者不应站在传播者的角度,而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新闻报道;从话语体系上来看,新闻媒体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官方话语体系的束缚,用老百姓的语言报道新闻,更多地使用群众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使新闻语言更加通俗明白。

十八大以来,中央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语言上进行了多方面改进:从传播特征来看,新闻语言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从运用方法来看,新闻语言更加鲜活生动、简洁平实、通俗明白;从表达技巧来看,善用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吸引力,这些都为各级地方媒体作出了示范。当然,一些媒体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官方话语的痕迹还大量存在,新闻传播的官方心态“迎上不迎下”使得新闻语言脱离人民群众等。总之,从近期中央主流媒体的报道来看,新闻界新一轮文风改革进一步落实,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改文风并非易事,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各级媒体都应以正确的导向、清新的文风,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参考文献:

[1]雷彩.关于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分析[J].中国报业,2011(11).

[2]胡为雄.毛泽东提倡良好的文德文风[N].学习时报,2010-11-22.

[3]陈秀泉.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2(11).

[4]秦殿杰,郑艳华.改革报道方式 清新文风扑面来——评新华社专栏“新华社十八大代表手记”稿件写作特色[J].新闻与写作,2013(1).

[5]王军艳.使用群众语言,改变新闻文风[J].青年记者,2012(7).

[6]刘建明.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的新闻学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3(1).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编校:赵 亮

标签:  文风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