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探讨了上海市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段的百米林带设计与优化过程,分析了市民参与在生态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项目背景的分析,明确了改善交通通达性、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等具体目标。设计思路强调生态与居民需求的结合,提出建设多样化的功能区域和共享空间。初期阶段通过社区调查,积极听取居民反馈,确保设计贴近实际需求。通过市民参与,百米林带将成为一个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绿色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市民参与;老公园改造;配套设施提升;共享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6.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02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市民不仅是公园的使用者,更是公园建设与维护的积极参与者,其需求和意见能够有效提升公园的功能和美观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加强公众参与,能有效提升城市更新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实际效果[1]。市民参与应成为现代城市公园改造的核心动力,本文将以上海市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段的百米林带为例,探讨市民参与在老公园改造中的关键作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社区价值的双赢。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20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计划增加生态游憩空间,丰富植物季相变化,将环城绿带建设成为上海市市民赏花观景的好去处。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段属于环城生态带“一江一带”交汇处,东临黄浦江,北临外环线,包括百米林带、华泾公园(现已在同项目中改造重命名为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体育公园和滨江绿地,总面积约100hm2。
百米林带占地约6hm2,两侧为外环道路的外侧林带,体育路贯穿其中,连接老沪闵路至长华路,是周边居民和位育中学学生的重要通勤道路。原有部分速生树种和长势不良的乔木,导致光照条件不佳,绿地利用率低。
百米林带现状生态基底良好,但缺乏吸引周边人群驻留的节点。绿地与居住区的连通性不足,导致居民没有条件利用好这片绿地。百米林带改造前风貌如图1所示。
1.2" 设计初期的公众参与
项目在设计初期通过社区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了居民对百米林带生态环境的改进建议,如表1所示,并在道路贯通、共享设施、种植层次和光照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这些互动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设计更贴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增强了居民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市民参与下的老公园改造策略
2.1" 景观价值与共享设施多样性提升
居民反映现有绿道狭窄、道路不贯通、景观单调、儿童和老年人设施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公园的使用体验和互动性。
百米林带的改造思路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为核心,结合市民需求与城市生态目标,通过优化植物配置、提升绿地通达性、增加共享设施和功能区,实现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同时,通过划分多样化的功能区、完善步行友好的绿道系统及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运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空间。该思路不仅注重生态修复,更强化了社区参与和互动,为居民创造出更具活力、可持续的绿色公共空间。
2.1.1" 打通断点交通
通过增加步行桥梁,划分步行通道等形式,打通长华路、龙吴路等市政道路、自然水系造成的断点,与华泾公园的公园步道系统链接,实现从老沪闵路至龙吴路的全线贯通,为游客和周边居民创造一个方便快捷、步行友好的公园绿道系统。
2.1.2" 绿道优化
结合周边居民的通勤需求,设计中改造和拓宽了现状体育路,以4m宽骑行道+跑步道作为主园路,确保通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通过绿化隔离带减少交通噪声和污染。百米林带改造绿道如图2所示。
绿地中还贯通了一条2.5m宽漫步道,漫步道两侧绿荫盎然,形成丛林步道空间。地面设置百米数字图标,提升跑道趣味性。
2.1.3" 共享空间引入
(1)森林小屋(服务驿站)。森林小屋位于体育路、位育路交叉口,占地面积为232.3m2,建筑面积为125.5m2。在东、南两条路径之间建立了一条走廊,两侧布置了多功能咖啡馆和公共卫生间两座建筑,以及东北和西南两个半开放的休憩庭。森林小屋如图3所示。钢木结构的廊道和建筑营造了轻盈的建筑形象,为驿站的使用者提供了温馨的空间体验,也成为两个庭院活动的背景,在“半自然”的环境中成为运动和步行人群相聚的公共客厅。
(2)共享农场。百米林带中设置了3片共享农场,为周围小区居民提供种植农作物的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参与感和幸福感。共享农场如图4所示。以草本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为主,点缀开花植物,在工程结束前栽植了种类繁多的蔬菜类作物,待竣工验收后由居委会组织周边小区居民认领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并合理分配种植。共享农场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农业形式,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参与种植的空间,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通过亲手耕种和照料植物,居民能够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同时也能够直接参与到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中来。居民也会建立起对场所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逐步促成了社区认同感、社区凝聚力与场所精神的形成[1]。
通过市民参与,百米林带的景观设计和人文功能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被纳入设计,提升了景观的视觉吸引力和社区互动的多样性。这种设计思路实现了从“绿地”到“公共生活场所”的转变,体现了景观价值和人文体验的双重提升。
2.2" 生态功能提升
市民作为绿地的主要使用者,对植物景观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有直接了解,其参与能为生态设计提供宝贵的一手信息。设计师可根据市民反馈了解绿地现有生态设计的不足,从而提出符合本地气候、环境和文化需求的优化建议。
2.2.1" 现状植被优化
(1)遵循保护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对公园植物景观改造以保持公园自然生态为原则[2],公园原有的森林植被景观是公园植物景观的基础,必须加以保护。去除部分生长过快、光照透过率低的速生树种,包括部分悬铃木、女贞、雪松、杨树、夹竹桃等,以提高整体光照水平,改善林地的生境。
(2)引入多样化观赏乔木。增加适应性强的观赏乔木,如梅花、五角枫、银杏和乌桕等,丰富景观的季相变化,增强绿地的观赏性,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时形成绚丽的色彩景观。
(3)增加耐荫和开花地被植物。减少一定量的上层乔木后,下层引入多种类的开花地被植物,如翠芦莉、绣球花、兰花三七、萱草、毛鹃、鸢尾、大吴风草、蕨类等,提升地面层的观赏价值,并形成四季皆有亮点的植物群落。通过精细化的植物搭配,形成分层次的生态植被系统,从乔木到灌木、地被的立体绿化,提升植物多样性。百米林带改造后植被风貌如图5所示。
2.2.2" 生态多样性提升
增加鸟嗜植物和蜜源植物,如柿树、无患子、木槿、鼠尾草等来吸引多种鸟类和昆虫,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的生态效益。
在百米林带中挂设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如木材、稻草、砖头、竹子、芦苇等,为各种昆虫提供不同类型的“房间”,供其繁衍、栖息及越冬所用[3]。这些昆虫旅馆也给游园的游客带来了新奇的科普体验。
前文所提到的共享农场被设计为生态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共享农场产生的有机废料可用于绿地养护,而果树(如柑橘类)和花木不仅能提供果实,还能吸引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形成健康的生态链。
市民参与通过植物选择的调整,优化了绿地生态设计,具体体现在丰富植物种类、提升景观观赏性、改善生境条件和增加生态多样性等方面[4]。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还通过生态链的修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市民与自然共同成长的绿色范例。
3" 结语
本文围绕百米林带的设计与优化展开,强调了市民参与在提升公园生态功能、景观价值和社区凝聚力中的重要作用。老公园的改造应从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格按照“保护、修复、调整、提高”的思路开展[5]。项目通过与居民的有效沟通,不仅改善了交通通达性、优化了植被配置、提升了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还通过设置多功能空间和共享设施,促进社区互动和居民参与。通过积极的居民互动,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社区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
绿地的成功改造不仅依赖于生态与设计的结合,更在于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展望未来,百米林带将成为一个生态与社会双重受益的公共空间,为城市生活增添活力和美感。希望这一模式能为其他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启示,推动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2]" 黄日升.上杭县紫金公园绿化景观改造探讨[J].绿色科技,2016(13):173-175,177.
[3]" 王毅俊.植物园为何要建“昆虫旅馆”[N].上海科技报,2022-08-17(3).
[4]" 陈沈慧.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上海中山公园改造实践及思考[J].建筑施工,2022,44(9):2170-2172.
[5]" 顾芳,曹宏伟,朱铭莺.用人文和谐的理念重放老公园的光彩[J].中国园林,2009,25(9):65-68.
作者简介:孙泉(1987—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