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的传统,而茶饮品也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认可的饮料,因此茶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底圩茶作为云南省广南县独特的高原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虽然广南县底圩茶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种植水平仍有待提高。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发现广南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实行茶旅融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茶园质量,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网络平台拓宽销售和市场信息获取渠道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底圩茶;产业发展;云南省广南县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38
在农业发展历程中,茶叶作为经济农作物之一,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面对当今世界茶叶出口量一直增长的趋势,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增加茶叶出口量、提高市场占有率[2]。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和产茶量也在增加,逐渐拥有了茶叶国际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等优势,在此背景下,提出适合茶叶出口贸易的对策至关重要[3-5]。
茶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具有高原特色的重点发展产业[6]。广南县不仅是40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之一,也是云南省3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被列为云南省“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建设基地县”“第一批高优质茶园建设基地县”,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之一[7]。茶叶作为广南县的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具有投入产出率高、成本投入少、人口劳动力投入多等特点,是典型的劳动聚集型产业[8]。广南县委、县政府已经把茶叶列为重点开发的经济项目,通过落实茶园的基地建设和技术设备,当地茶叶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9]。底圩茶作为广南县茶叶的代表,是广南县独有的地方优良茶树品种,是广南县的独立品牌[10]。
通过收集大量有关茶叶产业发展的文献,再结合云南省农业信息网、云南省人民政府、广南县人民政府官网搜集到的相关农业产业政策、报告文件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2022年,采取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整理调查问卷,获知底圩乡茶叶种植情况、成本投入、家庭收入、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并根据广南县底圩茶的具体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广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19—2022年《广南县政府工作报告》。
1 广南县底圩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底圩茶简介
底圩茶是以产地而得名的茶树品种和茶叶产品,最开始仅产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之后逐渐向周边乡镇扩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优质茶叶品种之一。底圩茶又叫“姑娘茶”,叶片为椭圆形,叶色为深绿色,鲜叶叶质薄软,叶面及嫩芽茎上有许多茸毛。底圩茶能够制作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且香气怡人、口感清爽、老少皆喜,令人回味无穷。底圩茶晒干后可以制作成七子饼茶、竹筒茶等,也是制作普洱茶的原料之一。
1.2 底圩茶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广南县人民政府和广南县茶叶技术指导站的帮助下,底圩乡以发展现代茶叶产业化为目标,以高产、高优、生态、绿色为宗旨,结合乡情,找准定位,大力推动底圩茶产业化发展,创建生态绿色茶乡,把资源优势转化到产品上。此外,加强企业、茶叶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种植户、茶园基地之间的联系,把握好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打造茶叶产业化新格局,促进茶叶增产、增收、增质新模式的发展。种植地由最开始的底圩乡逐步扩展到坝美镇、者太乡、莲城镇、者兔乡等18个乡镇。
基于对茶叶生产种植的重视,广南县不断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推广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并促进茶叶农业合作社、茶叶协会等发展,使得当地茶叶朝着产业化方向不断发展。针对底圩乡茶叶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显示,茶叶收入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在种植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推动广南县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最终仍要落到产品上。2008年,广南县仅底圩乡的茶园种植面积就超过6 600 hm2,茶叶是底圩乡的主要农业产业。2015年10月22日,广南县底圩茶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注册有“源升”“正道”“滇壮花街”“壮图”等商标,主要销往江苏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地。如今,广南县茶叶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逐步提高,底圩茶也驰名中外。
2 广南县底圩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户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广南县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种植户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底圩茶的种植基地是以底圩乡、坝美镇、者兔乡等乡镇为主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种植户基本是少数民族,大多数生活在山区、半山区,50岁以上的农民普通话不标准且思想相对保守落后。底圩茶种植户家庭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60户家庭中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的劳动力人口占87%(见表1)。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种植管理技术仍采用传统方式,习惯性顺应自然、靠天吃饭。茶园大多分布在山上,规模小且杂乱,使得茶园机械化种植水平不高。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茶农在种植过程中面临技术难题,如不懂得合理施肥、不能科学控制农药用量和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等。
2.2 资金匮乏、投入成本大,难以扩大种植规模
广南县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问卷调查显示,60户种植户中有34户种植底圩茶的主要原因是沿袭历史传统,次要原因是气候条件适宜,所以农户种植底圩茶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收益。由于茶树的前期种植管理过程中,农户需要不断地投入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所以农户只愿意管理现有的茶园,不愿意扩大种植规模,当地企业也难以扩大规模进行茶叶深加工。茶叶种植户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交通不便、资金和技术(见图1)。近年来,虽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有所增加,政府也对此进行了财政资金投入,但是力度仍然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底圩茶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2.3 茶区基础设施滞后,茶园生产效益不高
广南县的茶叶产地基本在山区、半山区,地形为山地、丘陵。山区道路大多为土路且路程遥远,交通条件差。由图2可知,70%的种植户认为当地交通不便,27%的种植户认为交通条件一般。茶叶的种植管理、生产及机械化加工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茶叶采摘过程,目前仍以人工采摘为主。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茶叶生产种植和后期管理带来巨大的不便。农户到茶区进行种植、管理、采摘时只能步行,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目前,当地大部分茶园是民众自发种植,规范性差,加工场所的建设缺乏统一合理规划,设施简陋,大多以老茶园为主,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传统,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
2.4 销售渠道狭窄,价格波动大
当地茶叶种植户信息闭塞,茶叶销售渠道单一。种植户每年都将新摘的茶叶直接送到茶叶加工厂,因此对于茶叶加工厂来说,相当于垄断了当地种植户的销售渠道和茶叶价格。而茶叶加工厂也存在市场信息来源不足、销售途径单一的问题,其加工后的茶叶主要销售给茶叶公司。对于种植户来说,在销售的环节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价格波动和渠道匮乏,有33%的种植户认为销售渠道少,没有市场对比,茶叶种植经济效益较低。有41%的种植户表示茶叶价格随时在波动,销售地点直接影响销售价格。
3 广南县底圩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专业人才
政府相关部门、公司、企业应该形成合力,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或村里进行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让茶农学习到更多知识,提高茶农的质量意识和经济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破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11]。邀请专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导茶园应用科学栽培管理技术,指导茶叶加工厂提高茶叶加工质量,走出一条高产高效高优生态的产业发展路线。此外,可以在每个茶叶种植乡镇设立一个试验点,并与高校进行合作,邀请农科院、高校的研究人员到试验点进行研究工作,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而他们也能为种植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3.2 实行茶旅融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云南省旅游业发达,近几年广南县一直在努力发展旅游业,现有“世外桃源”坝美镇、侬人谷玻璃栈道、第一奇村“峰岩洞”等旅游景区。因此,借助广南县的旅游资源和客流量,实行茶旅结合,使游客在茶园即可体验到大自然生态旅游。开设融合茶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的体验馆、山庄、农家乐等,游客到此地即可体验采茶、杀青、泡茶、品茶的全过程,使其一边游玩一边感受茶文化。再结合壮族的“三月三”“陇端节”“娅拜节”等节日,通过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吸引游客,使游客感受壮乡人民的热情并到此消费,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向种植户给予贷款优惠[12]。
3.3 改善茶园质量,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底圩茶种植户的种植管理观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茶树进行种植、修剪、增施有机肥等处理,保护并不断提升茶园生态环境。砍掉近年来持续低产量的茶树,及时补充新树苗,加大成本投入,实行科学技术栽培管理。对低产老化的茶园进行改造,稳定现有的茶园面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茶农集体修路,改善交通条件,尤其是茶园到加工厂的路段,减少茶农在路程上消耗的时间。加快茶叶加工厂规范建设的进程,整合作坊式、不规范式加工厂,重建、新建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从而生产更加优质的茶叶产品。
3.4 借助网络平台拓宽销售和市场信息获取渠道
借助电商平台建立茶叶网络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茶叶销售及价格变动情况。促使种植户学会用手机查询掌握各地茶叶价格水平,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除了与茶叶经销商合作,还可以与饮品店、茶馆、酒店、餐饮店等合作。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休闲消费的网络平台更好地将底圩茶销售出去。茶农可以有效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讲好底圩故事、宣传底圩茶文化,提升“底圩姑娘茶”“珠源贵妃”等品牌影响力,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通过拍摄产品视频、茶园视频吸引粉丝,进而实现顾客通过APP了解到茶叶产品并购买,既达到宣传效果又拓宽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 刘书祎.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5):7-8.
[2] 牛晓婧,顾国达,张纯.世界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演变及现状分析[J].世界农业,2007(6):29-32.
[3] 刘丽芳.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情况[J].农学学报,2018,8(3):87-92.
[4] 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衰减的国际市场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5):102-105.
[5] 李潇,贾卫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7):239-242.
[6] 佚名.《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解读[J].云南农业,2018(4):32-34.
[7] 佚名.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广南[J].云南农业,2018(5):35.
[8] 倪碧星.闽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9] 黄泽金.广南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292-293.
[10] 何光耀.底圩茶产业调查与思考[J].茶世界,2010(7):48-50.
[11] 刘若,李道和.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8(2):21-24.
[12] 赵萌,李少明,牛英,等.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9,39(3):120-12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