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长江日报》2012年12月6日上的消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作品获此殊荣,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新闻嗅觉灵敏,发现能力非凡。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能够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性较差的记者,面对“矿山”却失之交臂,空手而归。由此看来,提高新闻敏感性是发掘新闻的关键。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这篇消息成功的关键或基础,首先是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非凡的发现能力。因为当时参加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的还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甚至在京的新闻媒体中,会有一些人早就知道或听说过“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之事,为什么没有人写此新闻呢?在京发生的一条新闻价值很高的时政新闻,竟然被京外的《长江日报》记者抢发,其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发现力在此就一见高下。
怎样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说明记者对自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采用“孩童的眼光”,用纯真的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着一股激情,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生理学家森特·乔尔吉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发现就在于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事情,但却想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这就是说,观察不仅仅只是看,还要和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发现与新闻写作是同一道理。著名作家兼记者刘震云2013年9月6日上午在北大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告诫自己的师弟师妹们说:“在北大,要锻炼自己的眼睛宽度,还要锻炼眼睛的深度,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刘震云多年来从事写作的经验之谈。他的这番话和这篇消息的成功原因之一,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找出最新由头,强化新闻时效性。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新”,即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刚刚发生的事,否则,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失去了报道的意义。因此,时效性历来是对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新闻时效性,或者说对于一些已经失去最佳报道时机的新闻来说,应该采用什么手法才能弥补新闻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呢?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办法之一是从最近的变化中找出新闻由头,引出报道。这篇消息在找出最新由头,强化新闻时效性上无疑是很成功的。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发生在2012年11月29日,记者获知此事的时间是12月4日,事情已经过了5天,作者将新闻由头从4日听辅导报告引出,由近及远,再追述到11月29日,这样便有力地强化了新闻时效性,使消息中的事实由旧变新,不失新鲜感,而且是在众多媒体中独家首发,这完全符合作为新闻精品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揭示深层意义,扩大舆论影响。一则新闻事件,往往蕴含着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是直接的、浅层次的,即对新闻事件的直接记录;二是间接的、深层次的,即事件的本质及影响。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来说,仅仅挖掘第一个层面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认识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并加以揭示,扩大舆论影响。
这篇消息为了揭示新闻主题的深层意义,扩大舆论影响,在结尾处写道:“一旦清道封路,交通会变得较拥挤。这虽是一次具体安排,一个小细节,但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欧阳淞4日评价说。事实上,十八大闭幕以来中国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中两句直接引语点出的“亲民作风”及作者点出的“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等,都使新闻的主题得到升华,新闻的价值得以提升,影响力大大增强。正如“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材料介绍的:主题重大,凝聚正能量。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中央政治新气象广受赞誉。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转载。至当日下午4时,近9万网民参与新闻讨论,百度搜索网页达9.05万条,民众普遍赞赏“清风扑面”。次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文汇报》等纸媒也纷纷参与转载和评论。人民网发表评论《“不封路”才能顺通“群众路”》,新华社播发分析文章《“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报道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为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2月7日,公安部发文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违反规定清道封路。同日,习近平首次离京赴深圳视察,在深圳沿途均未封路,再次印证了中央领导对“八项规定”的身体力行,“不封路”随后成为各路媒体一段时间内持续报道的热点。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这篇消息全文650字,小中见大,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这篇新闻佳作按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评选会第一次全体评委会上讲的要“评出范文”的标准来看,也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和提高的空间,那就是消息的标题太长,全题29个字,实在是太长了。题中的内容,有些是属于新闻来源或新闻背景的,完全可以不必在题中交代,这样还可以避免标题与新闻导语的重复。因为长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息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太长了有的读者不愿看,自然也会使传播效果打点折扣。但瑕不掩瑜,它的获奖还是实至名归,而且,这点瑕疵并不影响它成为新闻精品长存在中国的新闻史上。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