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适应和反映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站稳脚跟,党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报道方式,必须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寻求创新。而全方位地贴近民生,让民生新闻唱主角,就成为新形势下党报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况等,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教育文化、住房消费等诸多问题。”[1]对于党报来说,从平民的视角反映民生,无疑是对传统表现方式的一个突破。近年来,安阳日报从队伍建设入手,在贴近民生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不断增加民生新闻的报道分量,不断改进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密切了党报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报舆论引导的水平。
让民生新闻唱主角,记者要沉到基层
贴近民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形式,新闻报道的创新任务必须由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来完成。近年来,党报的新闻宣传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时代发展需要和肩负的任务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新闻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功底不深、政策水平欠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够强;缺乏艰苦的新闻实践锻炼,脚底板下出新闻的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少记者作风浮躁,满足于跑会议、抄材料,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实践证明,记者长期浮在上边,与群众脱节,“贴近民生的创新报道形式”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谈。
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采编队伍,必须让记者真正走下去,真正沉下去,去呼吸基层的新鲜空气,去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做到与基层干部及老百姓心连心、心贴心。只有这样,我们的记者才能真正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才能出新、出彩,才能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党报才能真正受到群众的欢迎。
为了让关注民生成为每个记者的自觉行动,让“三贴近”的意识贯穿新闻报道全过程,2010年,安阳日报社在安阳市所属的县区,先后选择了三个条件较为艰苦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编辑记者实习锻炼基地。报社党委制定了《关于青年编辑记者定期下基层实习锻炼的实施意见》,并规定45岁以下青年编辑记者要轮流到基层实习锻炼,每期三个月。记者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参与基层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记者在实习锻炼期间,要协助基层完成一项重点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个实际困难,完成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并为基层单位采写不少于三篇重头新闻报道。
实习基地建立后,报社年轻编辑记者踊跃报名前往锻炼。他们在85defc0d282c56e3009c53f34ad661d30e986f869e684322746242ff9168fe00与实习基地干部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亲身感受到了平时采访中无法感受到的基层干部群众的闪光点,从心灵上经受了一次震撼,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政教部主任张文红一到基地就在锻炼日记中写道:“多少年来,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会议,习惯了对着现成的稿子加工、编辑。报社好像成了新闻加工厂,我们只需要对邮箱中传来的半成品提炼、拔高,一篇篇像模像样的新闻便热乎乎地出笼了。我们渐渐疏远了田间地头或是老农的家里,习惯了这种渐渐远离激情的生活,麻木地陶醉在这种正襟危坐、照本宣科说会议、做总结的条条框框里。来到北蒙街道办事处,给自己提供了一次绝好的贴近基层,融入百姓的机会。我的新闻生涯,我的灵魂将在这里得到一次洗礼。”第一批下基层锻炼的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慧敏在锻炼归来的汇报中这样说:“经过三个月从身入到心入的过程,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认识观察变成了体验感受,懂得了必须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中,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记者,也真正理解了新闻就是社会实践中发生的新鲜事实,实际生活才是新闻的富矿。”青年记者郑北,三个月的基地锻炼后感慨良多,主动拿出自己的几千元积蓄买来书籍,捐赠给乡村的困难群众。专题部副主任王庆华经过在林州石板岩乡几个月的锻炼,对林州的乡亲和那里的山山水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之后,她多次前往采访,写出了《红旗渠,能否解今日水困局》的长篇报道,荣获当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两年多来,报社已先后有十多位记者到基地接受锻炼。从基地锻炼回来的记者,与基层群众心贴得近了,对基层情况熟悉了,写起基层的报道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他们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走基层,转文风,抓了不少活蹦乱跳的“活鱼”,成为报社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让民生新闻唱主角,报道要聚焦百姓
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就要认真研究如何创新新闻报道,如何让报纸在贴近民生上做好文章。要让记者的笔触离百姓近些,近些,再近些。要让报纸的版面离民生近些,近些,再近些。
党报要做好民生报道大文章,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尽快改变以往领导活动和工作经验之类报道充斥版面的状况,真正让民生报道在版面上挑大梁,唱主角。要把新闻的立足点从以往的领导活动、领导讲话和各种会议中转向基层、转向群众。要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了解民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议论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以及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面的方针政策,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报纸要抓住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去组织报道,并善于从民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样的报道才能贴近民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真正使新闻报道成为群众生活中的“好参谋”。版面上这类民生新闻多了,报纸才能体现民众心声,也才能有效推动政府部门的工作。党报才能有效发挥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我们首先从以往民生报道最薄弱的要闻版做起,让民生新闻在要闻版上跳跃起来、鲜活起来。从2010年起,我们在要闻版开设了“民生·民声”专栏,通过消息、现场新闻等形式,反映百姓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呼声与诉求;同时也反映党委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与实效。要求要闻版的“民生·民声”专栏要保持连续性,要在版面上占一定篇幅,每期至少2至3篇。专栏稿件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有现场感,要求新、求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如当年8月17日该栏目刊发的关于政府放心早餐工程实施两年,早餐味道更好了的报道,8月21日刊发的安阳县发放150多万元医疗救助金救助1200多名群众的报道等,都是抓住了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钱包问题、吃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将群众的诉求与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也较好地发挥了党报在党委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作用。还有《我市已有47家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访谈日”架起干群连心桥》《社区出资伸援手 下岗女工学技能》《该管不管也是失职——铁西路农贸市场周边乱象谁来管》等报道,紧贴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内容充实,写法新颖,很受读者欢迎。省委宣传部的《河南新闻阅评》也撰写专文对此予以肯定。
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还必须强化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在报道民生新闻时,除了要将事实传达清楚外,还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觉得“有用”,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还要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内涵。当民生新闻为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做到了“报道民生、引导民生、解决民生”时,才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为强化民生新闻的服务性,我们在第五版《社会新刊》与市长便民公开电话受理中心联办了“市长热线”专栏,将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见诸报端,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为老百姓分忧解难。在《新农村》周刊,通过全方位的农时农事、农技信息、政策解读等报道,让党报走进农民的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诸如此类贴近民生的报道,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不断增强了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去年,安阳日报社创建晚报版后,更是把民生报道作为主线,通过热线电话扩大民生新闻的来源,开辟民生、社区专版,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版面上得到了体现,让读者耳目一新。如今年7月,晚报接到读者通过热线反映的瓜农卖瓜难的问题,就迅速组织记者赶赴乡村采访。7月20日,本报以《西瓜随便拿,给不给钱都行》为题报道了瓜农老许20万公斤西瓜“闲”在地里的困境。报道刊发后,《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和新浪、腾讯大豫网等多家媒体相继转发。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该报道在本报官方微博的阅读量高达39.9万次。老许的困境也引起好心人的关注,他们纷纷找到老许买瓜。忙碌的老许说:“这两天我的电话都快让爱心人士给打爆了,一天都得充好几次电。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感谢所有的好心人……”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爱心人士直接找老许订货。短短几天,老许就售出几万公斤西瓜。为回馈社会,老许表示最后剩余一些瓜不卖了,全部无偿捐给社会福利机构。
让民生新闻唱主角,版面要求新求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不断创新新闻报道的手段,不断推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才能吸引读者。同时,报纸要贴近民生,也需要从报道手段上求新求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资源的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由于传统党报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记者在采写民生新闻时,语言陈旧,八股腔严重,老百姓不想看、不爱看。编辑在编排民生新闻时,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版式呆板,没有新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报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的手段,既指新闻的写作方式,也包括新闻的表达方式,传统的消息、通讯、言论写作形式,有必要和新生活方式下的读者需求接轨,进行必要的改进。传统的版面编排形式、报纸栏目的设置等,也有必要融入富于时代特色的新技巧,让报纸更加方便读者阅读,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富有生命力的新闻精品力作,我们的媒体也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南方日报》在处理民生新闻时,就注意了充分调动各种编辑手段,让新闻活起来。如提炼要点、解释名词、链接新闻、提供背景等,“化严肃为简易,化冗长为简洁,引导读者迅速进入民生新闻的核心”。“该报的珠三角新闻版和广州新闻版的内容,按照城市实际和地方特色灵活变通,进行本土化、个性化的内容产品设置。在版式上,着力于线条的灵活装饰、图片的灵活处理、表格的灵活运用等”[2],全面提升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品质。
近年来,《安阳日报》在民生新闻报道手段上不断创新。如报道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短消息和现场新闻,而是鼓励记者多写述评式的深度报道和时评,多拍冲击力强的现场照片;在版面形式上借鉴都市报强烈的现代元素,追求简洁、庄重、大气,给人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在栏目设置上不断推陈出新,要闻、政教、社会新刊、时评、焦点等版面都有民生新闻的新栏目与读者见面,报纸民生新闻经过全新包装手段,感染力强了,读者更爱看了。
2010年,《安阳日报》在第六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版面“民生网事”。这个专版以民生新闻为切入点,以党报记者和网民的互动为手段,通过各种报道形式实施舆论监督;并为读者提供他们所关注的新闻资讯,服务百姓生活。这个专版每周一期,以网络问政为重点,设立有“市长热线”“在线访谈”“网事聚集”等栏目,及时报道市民反映的问题,回馈办理情况;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采访,探访新闻背后的重大事件和真情故事,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和新闻分析。此外,“民意直通车”“市民留言板”“焦点博客”“网友贴图”等栏目,也采取灵活互动的手段,集纳网友对安阳市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声音和图片,不断扩展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
今年7月,本报接到网民来信,反映铁西路街道办事处违反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在距铁西路农贸市场不足20米处设立了摊群点,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也严重影响了市场内商户的生意。来信还附有40余名群众的联合签名。记者迅速到现场暗访,印证了群众的说法。我们随即在“民生网事”专版以《政府文件成为一纸空文——农贸市场商户:我们的利益谁来保护》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提出“究竟是哪些部门在纵容这种占道经营现象的存在?究竟如何服务群众、管理城市、化解矛盾冲突?这是当地管理部门面临的当务之急”。随后,又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这里藏有啥猫腻——占道经营放任自流 责任单位默不作声》。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街道办事处、行政执法局迅速采取整改措施,一周后,记者再次采访,那里的面貌已明显改观。“民生网事”专版以《铁西路农贸市场整改初见成效》为题作了追踪报道。
“民生网事”专版全新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目光,不少读者来电反映,专版内容新、形式新,贴近性强,是报纸的新亮点。“民生网事”专版内容贴近民生,形式灵活多样,深受读者好评,在全省好新闻评审中,被评为2011年度全省报纸系统名专栏。
在报道形式创新上,我们还有意识地把传统党报的宣传形式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纸质媒体的报道效果。比如我们与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联合发起云报纸平台,利用云技术,使报纸版面更加鲜活、立体,满足了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和立体整合的需要,也加大了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我们在报业集团所属的日报、晚报及周刊上,均建立了云报纸客户端。读者只需对准报纸的云拍标识轻按手机,就可从手机上看到相关报道的延伸内容及视频报道,不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信息量,而且有效服务了基层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栋.从“小民生”到“大民生”[J].新闻爱好者,2013(5).
[2]徐一化.党报民生新闻报道新对策[J].新闻前哨,2005(5).
(作者单位:安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