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功能泛化及审美文化嬗变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90)

【摘要】手机媒介超越本体的通信多功能性,向非通信领域急剧扩张其功能,形成功能泛化,并深刻地影响着手机审美文化,使人们感受其极度的智能化和便携性,并衍生出功能性泛化、依赖性泛化、消费性泛化、娱乐性泛化等负面审美效应。

【关键词】手机功能;泛化;便携审美;负面影响

手机是在当代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并普及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文化高度契合、与大众最具亲缘性的移动通信新媒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还没来得及收录“手机”,至2005年的第五版才有了“手机”条目,曰“手持式移动电话机的简称”。设计手机的初衷就是提供给人们能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但是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手机的功能远远超出通信的范畴。在短短几年时间中,手机的功能快速扩展、急剧膨胀开来,表现出手机功能的泛化现象。手机的功能极度泛化趋势与形态微型化趋势,构成了数字媒介便携性审美文化的突出表现。

一、手机功能泛化的表现

手机的多功能化有三个含义:一是通信本体的多功能特性,如双模双卡双待、多方通话、限制通话与号码过滤、收发短信和邮件等功能,以及同时支持GSM、EDGE、WCMDA、EV-DO多种网络制式的功能等。二是通信性能优化,如超长待机、高分辨率彩色屏幕显示、双屏或三屏显示、高清晰话音等。有一款军用手机,能够防水、防振动、防灰尘风沙、防高温,可以在任何恶劣环境中正常使用,能保证更好更稳定地通信,是手机通信功能优化的极端表现。三是手机功能向非通信领域扩展。手机从通信功能中“突围”出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最终将演变成为一种全功能、移动性、手持计算机终端,用于生产、传输和接收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1]这里讨论的手机功能泛化主要就是指的第三种情况。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和手机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功能,使其不仅是通信工具,而且是多媒体视听终端、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炒股机、移动电视机、闹钟、手电筒、记事本、电子词典、计算器、万年历、计时器、导航仪……一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等于将众多器具带在了身上。有学者“根据性质、用途和相关性,将手机功能划分为屏幕、数据连接、照相、网络数据、智能、多媒体、音乐、存储、外形、传感器、其他、办公和电话十三类,并将演变过程归纳为实用、时尚和娱乐三个阶段”,[2]对被高度泛化了的手机功能进行了较有价值的梳理。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其智能化和便携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无论是视频、图片、音乐、动画还是文档资料,手机与电脑之间的数据共享会越来越紧密。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借苹果手机的功能描述道:“iPhone实现了我们想象的景观——把报纸、视频、网页、聚友网和脸谱网上的朋友、微博和博客带进我们手中那块小小的屏幕上。”[3]189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手机新媒介便携性的特征。靖鸣在《手机传播学》一书中分析道:“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气的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电脑之前的一切媒介把人都拴死了,或拘束在室内、或钉死在椅子上。唯独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送到大自然中去。”[4]61因为手机携带最为方便,人们便希望将其他许许多多种媒介的功能都加到它的身上,而手机的发明者与设计师则将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手机的现在发展早已超过了许多预言者的想象。……手机不仅实现而且超越了当初不少未来学家的预测。通话、短信、信息储存、上网、娱乐、摄像、家庭电器遥控、录音、情报服务,功能不一而足,让不少预言者大跌眼镜。我们要说一句:手机这个东西已经被人类弄成了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了。”[4]52-53

手机功能泛化还表现在它不仅具有人际传播功能,还具有大众传播功能。靖鸣认为:“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民不仅能在微博上了解新闻,还能够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手机网民最常用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也都具备新闻推送功能,特别是异军突起的微信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5]

“手机传播的出现改写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格局”,[4]85手机多人通话和手机电话会议就带有大众传播的性质,而手机大众传播功能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手机群发短信,尽管手机群发短信仍具有定向传播的性质,即信息发送者必须事先知道信息接收者的手机号码,接收者的范围广泛程度会受到一定限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非定向传播相比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其大众传播功能还是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如经销商通过手机报向用户发送手机商品广告,就可以实现由一个点向一个庞大的接收群的大众传播。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运营体制,在全国320个城市开通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中央广播电台还推出有声手机报——《新闻与报纸摘要》、手机广播及电视业务。手机的这种特殊传播形式可以称之为带有人际传播、定向传播特性的“准大众传播”方式。

就目前而言,手机是媒介融合的集大成者。“通信和硬件技术的发展结合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将手机从传统的通信领域推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现在,手机使用功能中只有近10%和通话相关,90%以上是个人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电子邮件、网上冲浪、购物、微博等应用服务。通信工具已经无法描述手机的作用和价值,手机已经成为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终端。”[6]它将通信媒介、影音娱乐媒介、网络资讯媒介、实务媒介等融为一体,将众多的媒介功能集于一身,成了名副其实的“万能机”。

二、手机功能泛化的审美延伸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通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文本信息的传递,越来越热衷于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传递需要,手机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智能化、便捷化的同时,也将视觉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阶段,使其具有了高智能本性。它凭借高性能的核心芯片和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可以安装和管理大量的应用程序,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延展其功能,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无限的扩充;它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一切功能外,还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让人轻松访问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下的CDMA1X或3G网络,浏览网页,资料查询,在线游戏娱乐;它还具备PDA的功能,包括PIM(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与提醒、多媒体应用、影视观赏等等。智能手机会很贴心地伴随主人,协助其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聪明智慧的“超微型电脑”。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智能,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手机的多功能化和功能泛化深刻地影响着手机审美文化,手机在大众中的迅速普及,使传播行为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手机的多功能性和便携性特征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意个体的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与任意想要联系的人交流、相互传递信息。“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更具有整合性、兼容性与互动性;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随身携带;也从来没有一种媒体像手机这样,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如此紧密地合二为一。”[7]手机媒介使信息传递与传播极大地加快了速度,扩大了通道,延展了范围,增强了效果。

手机功能泛化形成的一机多种用途多种功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极度便携、从容和惬意。从形态方面考察,手机外形向轻、薄发展,设计师总是努力将尽可能多的功能集成到超薄超轻的芯片上。在追求视觉效果需要相对大的屏幕与追求便携需要较小的尺寸这一对矛盾中,手机制造商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现在已经出现了“薄如纸片”的手机,其功能丝毫不逊色于普通手机。

便携性是手机功能泛化带来的直接好处,也是手机媒介的核心特性。手机功能泛化是手机获得便携性的前提,特别是手机的移动功能为其便携性提供了可能。移动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特征,从而实现信息发布与受众互动的同步”,“它以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移动传播方式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跨媒体性质”。[8]正是手机的移动功能引起了手机的急剧多功能化与功能泛化,当手机功能泛化到了极致也就便携到了极致。

定向化和互动性也是手机媒介非常重要的特性,“手机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人际传播的特色:定向化和互动性”。[9]但这两者并非是手机最核心的特性,比如上网络QQ即可实现其定向化和互动性,而手机的便携性则是其他任何传播媒介都无可替代的。“有人把手机媒介形象地称为影子媒介,因为手机往往24小时不离身,手机媒介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边走边用。媒介经济是建立在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基础之上的,眼球的关注资源成为目前媒体最短缺的资源,然而受众却有大量的零散时空被耗费,如等车、候机、坐地铁等,成为注意力的盲点,而手机媒体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正好填补了人们的离散时空。”[10]正是手机的便携性特性,使人们感受到了新媒介带来的审美情趣。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是中国手机上网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波增长周期,此轮增长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3G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在促使更多用户便捷上网的同时,也提升了各项上网体验,尤其是对各类大流量数据应用的使用。各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手机应用则提升了网民的使用动力,尤其基于真实生活需要的手机地图、购物、支付等应用满足了手机网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其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趣。”[11]13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交流、互动中,越来越多地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上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

保罗·莱文森这样描述移动媒介的便携性,“移动媒介会使每个地方都更加有用。停顿的电梯、塞车时的汽车、无休止地等候医生看病的候诊室——在所有这些地方,只要有一件无线移动设备,无论黑莓或iPhone,原来的无用之地就变得有用了。结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享有日益增加的自主性和控制力。花钱配备具有新新媒介功能的便携工具就有意义了:当我们陷入一个无用的地方时,我们就有了很多选择——读博客、写博客、宣传博客,观赏优视网上的视频,阅读或撰写维基百科词条等”[2]190。手机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延展了获取、处理、传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办事效果,进而达到身心放松和心理满足,最终获得审美愉悦。

三、手机功能泛化带来的负面审美效应

手机的功能泛化必然会引起一些负面审美效应,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泛化与便携性之间的矛盾。手机的功能越多,需要的电路就越复杂,封装专家正努力研究在不断增添手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电路板和芯片面积,以保证手机的轻薄特性,但受屏幕观赏性需要和电池电力持久性需要的制约,加上视音频等多媒体功能和相机功能,又使得手机避免不了要加大其尺寸。多功能及优良视觉效果对大尺寸、大屏幕的依赖与便携性对轻薄小巧的要求之间具有无法回避的矛盾。

手机审美的功能性泛化。什么都是的直接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是”,其实手机的很多功能,多数使用者应用得极少,有的完全不用。对于不少用户,手机的多功能仅仅作为自己的一种心理满足。同时,手机的多功能也无法完全替代所对应对象的功能。比如,手机的电子书功能无法替代图书;手机的电视功能无法完全替代电视机;手机的音视频播放功能无法完全替代家庭影院;手机的上网功能无法完全替代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的拍照功能无法完全替代专业相机等等。“毕竟使用电脑处理文档或是进行大型3D游戏,除了性能因素之外,还会涉及屏幕尺寸、键盘鼠标外设等内容,如果在外出时携带智能手机还需要拿上这些装备,那么手机就失去了它的最大意义——便携性。”[12]人们使用手机仅限于移动场合,仅限于出门在外的时候。

手机审美的依赖性泛化。手机的功能泛化使得手机成为人们联系和交往的唯一工具,人们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手机报,查阅手机词典,当作获取知识信息的首选渠道。不少手机用户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外出时若忘了带手机,便会表现得魂不守舍,当稍长时间没听到手机铃声,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即使没有短信或来电,也总会不时地掏出手机看一看。新加坡的《星期日时报》对150名14~40岁的手机用户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93%的人,会在饭桌上使用手机。而有六成的受调查者坦言,即使是在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也会接听电话或是发短信”[13]。总之,许多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随时随地离不开手机,离开了手机就会感到无法正常生活。“对手机的沟通依赖,易于造成人——人交流方式的弱化,更深地影响思想教育中主体的缺场。”[14]过分依赖手机,使大量宝贵的时光“碎片化”,同时使人满足于通过简单操作获得知识和信息,沉溺于表层信息中,而替代了带着问题去探究和思考,造成人们的记忆能力、思辨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的低下甚至萎缩。

手机审美的消费性泛化。据《第3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较2012年下半年增速有所提升。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5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7.83亿户。虽然两者数据有差异,但都共同表明一点,即中国手机网民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11]12-13人们不分职业,不论老幼,都是手机用户,甚至一个人就是多个手机用户,对手机使用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消费。手机审美的消费性泛化还表现为手机的强制消费。手机强制消费有许多花样,如话费捆绑、资费套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和精力的强制消费。当“我们不想被人打扰时,它却偏偏来打扰;我们想享受隐私、自个儿独处时,它偏偏叫个不停”[15]。大量的群发垃圾短信,可视为强制消费的软性表现,消费者虽然不是以多掏资费的形式被强制消费,而是以被占用大量阅读、浏览或处理短信时间的形式被强制消费,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饱受被骚扰之苦。

手机审美的娱乐性泛化。娱乐性泛化即通过手机进行的过度娱乐。“手机媒体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界限,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进行娱乐互动。”[16]本来休闲时间用手机听音乐、看电子小说、玩一下游戏,可以消除疲惫、调节身心,但不宜过度。因为便携,所以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场合,有的人开会、听课时也玩手机游戏,无休止、无限度地玩手机会使人精神萎靡。“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7]手机以其便携性、开放性、即时性、娱乐性特点,用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温柔地、强势地影响着、改造着人们,让人们对其上瘾成癖,现在是警惕因手机的过度娱乐使人变成“自我封闭的手机人”的时候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10XJAZH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8XKS013)]

参考文献:

[1][加拿大]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4-195.

[2]何新闻,张艳河.手机发展史中的功能演变机制[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2(4):103.

[3][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靖鸣,马丹晨.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3(10):72.

[6]吴琼,刘军.手机革命:从功能到服务的手机设计转向[J].装饰,2013(1):17.

[7]周海英.数字新媒体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9.

[8]韩冰.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研究与策略创新[J].中国报业,2010(5):47.

[9]孙珉.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6):171.

[10]范玉明.手机媒介的传播优势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1):73.

[1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2013-07-17.

[12]庄阁.为何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电脑[J].大众用电,2013(9):38.

[1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1.

[14]石昌远,聂国东,梁媛.交往视域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角色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3(9):19.

[15][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1.

[16]赵靓,张彦.浅析手机媒体娱乐化趋势产生的原因[J].消费导刊,2010(4):205.

[1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李益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夏光富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编校:董方晓

标签:  手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